董丹丹
(閩南理工學院,福建石獅362700)
福建省位于我國的東南部,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之地,歷經40 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已從一個默默無聞的邊陲小省發展成為現在的經濟強省,經濟發展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但由于受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和歷史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福建省山區和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在各方面都存在顯著差異。從行政區域來看,山區是指三明、南平和龍巖3 個內陸城市,土地面積6.83 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55%;沿海地區是指莆田、泉州、福州、廈門、漳州、寧德6 市和平潭綜合實驗區,土地面積5.52 萬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積的45%。 從表1中可以看出,盡管內陸土地面積比沿海地區大,但是GDP 總量、常住人口都僅占全省總量的18%左右。 從2 個區域的三產業產值占GDP 總量的比例來看,內陸的第一產業占其GDP 總量的比例明顯大于沿海,第三產業占其GDP 總量的比例與沿海相比還存在一定差距。
表1 福建省各市2020 年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GDP 總量和三產業產值
地區及占比 GDP 總量/億元常住人口/萬第一產業產值/億元第二產業產值/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億元三明 2702.19 248.64 314.57 1401.9 985.72內陸南平 2007.4 268.06 329.76 759.42 918.22龍巖 2870.9 272.36 319.73 1263.37 1287.8
續表
注:表中數據系作者根據福建省各市統計局網站數據整理所得。
地區及占比 GDP 總量/億元常住人口/萬第一產業產值/億元第二產業產值/億元第三產業產值/億元莆田 2643.97 321.07 125.66 1362.33 1155.98泉州 10158.66 878.22 226.6 5808.15 4123.91福州 10020.02 829.13 560.7 3840.77 5618.55沿海廈門 6384.02 516.4 28.89 2519.84 3835.29漳州 4740.93 505.43 480 2315.26 1945.67寧德 2619 314.68 325.91 1319.69 973.4平潭 301.43 38.6 36.03 84.44 180.96內陸合計 7580.49 789.06 964.06 3424.69 3191.74沿海合計 36868.03 3403.53 1783.79 17250.48 17833.76全部總計 44454.59 4192.59內陸所占比例 17.05% 18.82%沿海所占比例 82.95% 81.18%內陸各產業占 GDP 比例 12.72% 45.18% 42.10%沿海各產業占 GDP 比例 4.84% 46.79% 48.37%
針對山海經濟發展存在的差異,福建省提出構建“兩級兩帶六灣區”的區域協調發展格局。 其中“兩級”是指福州和廈漳泉兩個都市區,“兩帶”是指沿海城鎮發展帶和山區綠色發展帶,“六灣區”是指三都澳、閩江口、湄洲灣、泉州灣、廈門灣、東山灣等六個灣區,即以“兩級”為引擎,以“六灣區”建設為抓手壯大灣區經濟,通過沿海城鎮建設促進山區的發展,最終形成全省聯動發展的新局面。 目前福州和廈門這兩個核心城市的經濟引領作用發揮不夠充分,灣區建設方面缺乏統籌協調,中心輻射帶動能力有待加強,需要具體產業間的相互合作帶動沿海和山區的聯動發展。 具體思路如下:首先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力度,打通交通運輸大動脈,構建一體化綜合交通路網體系,降低區域協調成本,提高區域合作效率;其次,開展產業配套協作,促進傳統產業優化升級,扶持新興產業發展,打造優勢產業集群。 如可以依托福建省獨特的山海生態資源優勢,加強旅游業、農業、海洋產業等領域的協作,共同做強現代化農業、休閑旅游業等;最后,在社會事業方面實現聯動互助,其中醫療方面需要突破行政壁壘,加快推進醫療、醫藥和醫保聯動改革,加強全省遠程醫療服務網絡建設,教育方面需加快網絡教育和遠程教育建設,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搭建全民終身學習公共服務平臺,培養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養老方面鼓勵沿海康養和養老機構在山區建立分支基地,探索山海協作的生態養老模式。
生態養老是指在自然環境優越、文化特色鮮明和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興辦養老機構,踐行積極的生態倫理觀,讓老年人能夠親近大自然,享受自然之美,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環境中實現身心健康并長壽。 生態養老的實質是喚醒老年人記憶深處的鄉土情懷,發揮農業的社會、生態和文化作用,達到養老與農業的完美融合。 生態養老是將人口、生態、經濟三位一體并多元化運作在養老過程中,引發并刺激各種類型的生態經濟供給,有助于失衡后的生態系統恢復或再平衡,有利于擴大內需和促進城鄉協同發展,最終實現全省經濟的穩定增長和持續發展。 根據興辦機構的宗旨,生態養老的主要模式有生態養老休閑農莊、生態養老社區、生態養老旅游度假區和候鳥式生態養老公寓。
福建省山區自然資源豐富,在山區建立生態養老基地、發展生態養老產業,實現生態資源價值的同時可以促進沿海和內陸地區的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帶動內陸地區休閑旅游和養老服務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最終縮小內陸地區與沿海地區第三產業的差距。 同時生態養老的發展必然需要山區和沿海地區醫療衛生資源和專業技術人才的聯合開發,有利于促進山區醫療和職業教育的發展。 在山區發展生態養老可以為當地農民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有效轉移和安置,對于調整山區經濟結構和建設新農村具有重要意義。 因此,福建省發展生態養老產業可以讓山區換發新的生命力,促進山區經濟發展,最終實現山海經濟協同發展。
根據國際通用的老齡化標準,當一個地區65 周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占該地區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時,該地區就步入了老齡化階段。 從表2 可以看出福建省早已邁入了老齡化階段,而且內陸老齡化更嚴重,該現象是內陸和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造成的。 山區由于經濟較落后,青壯年大多都外出打工,留下的都是老年人,所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沿海地區由于經濟較發達,就業機會多,收入較高,吸引青壯年流入,所以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相對較低。但從總量來看,全省65 歲以上老年人沿海地區占76.37%,內陸地區占23.63%,內陸面積卻大于沿海面積,導致沿海地區老年人均占地面積遠小于內陸地區。 因此發展生態養老產業,一方面可以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難的問題,讓農村老年人也有機會享受到優質的養老服務;另一方面可以緩解城市養老壓力,讓城市老年人到廣袤的郊區去享受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田園生活。
表2 福建省分地區65 歲及以上年齡構成指數
注:表中數據系作者根據福建省2020 年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資料整理所得。
地區65 歲及以上人口數/萬人總計/萬人老年人口比重/%總計/%三明34.14 13.73內陸南平39.65 110.09 14.79 13.95龍巖36.3 13.33莆田36.3 12.63泉州79.04 9福州97.17 11.72沿海廈門31.85 355.73 6.17 10.45漳州62.37 12.34寧德39.95 12.7平潭4.8 12.35
隨著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的生態性破壞和環境污染日趨嚴重并已成為大眾關注的焦點。 近年來,福建省開展“靜夜守護”“海漂垃圾綜合治理”等一系列環境專項整治活動,推進“無廢城市”建設試點,以解決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改善居民生活環境,但城市的生態環境治理仍然面臨嚴峻的挑戰。 發展生態養老產業是堅持綠色發展、創新發展、協調發展、開發發展和共享發展的體現,為都市老年人創建全新的、綠色的養老模式的同時發展生態產業集群,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協調共進。
根據2020 年福建省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60 歲及以上人口為663.79 萬人,占總人口的15.98%,與2010 年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上升了4.56%。 這些數據表明福建省老年人口數量大,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加快。 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和發展,新一代老年人的經濟實力更強,消費觀念更新,對晚年生活的質量與幸福感要求也愈來愈高,他們渴望自由,喜歡追憶,渴望心理上的“青春態”,渴望有較好的放松空間。 生態養老作為一種將養老與健康、養生、旅游、文化、休閑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模式,讓老年人到更廣闊的郊區享受與自然合為一體的田園式養老生活,方便老年人參與田園采摘等活動,在返璞歸真的生活中體驗有趣味的娛樂,有利于他們擺脫“孤獨感”“無用感”,符合新一代老人的心理需求,所以生態養老將成為養老行業發展的一大趨勢,存在廣闊的市場前景。
2021 年全國兩會表決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指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積極開發老齡人力資源,發展銀發經濟。 促進養老事業和養老產業協調發展,完善基本養老服務體系,培育養老新業態。 深化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完善生態文明領域統籌協調機制,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2021年3 月25 日福建省發布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指出:深化和鞏固新時代山海合作,推動閩東北、閩西南兩大協同發展區建設,健全領導機制和工作推進機制。 充分發揮福州、廈門的龍頭帶動作用,推出一批創新性政策、牽引性改革和引領性平臺,統籌推進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和重大民生工程建設。 探索市際毗鄰區協同發展機制,打造若干協同發展示范區。 在醫療方面推動“三醫聯動”向“全聯”“深動”發展,健全完善分級診療制度。 增加普惠型養老服務供給,培育新型養老服務,完善養老服務綜合監管體系。 這些政策將有力地推動生態養老的發展。
福建省位于中國的東南沿海,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以溫暖濕潤為主要特征,年平均氣溫在15℃~22℃,適合老年人居住。 從地形上看,福建省90%的陸地為山地或丘陵,森林覆蓋率達65.95%,全國最高。 其中處在福建西部山區的龍巖,有“紅色圣地、生態福地、客家祖地”之美譽;三明素有“綠色寶庫”之譽,森林覆蓋率達76.8%;南平不僅山清水秀、氣候宜人,而且自然風光優美、名勝古跡甚多,森林覆蓋率74.7%,綠化程度93.1%。 可以充分挖掘這些內陸地區的生態資源,建設“養身、養生和養心”的生態養老產業。 同時福建省交通便利,路網密度居全國前列,為發展生態養老提供了便利條件。 截至2020 年底,全省公路通車里程達11 萬千米,其中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達6000 千米,實現所有縣城通二級及以上普通干線公路和“村村通水泥路”。
福建省作為經濟強省,文盲率在全國卻處于中高水平,特別是50~60 年代出生,現在處在60 周歲左右的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在溝通交流方面只會用方言,不會講普通話,電視節目只能看地方頻道,這導致他們難于接受新事物和新觀念,有的甚至還保留了封建時代的思想,他們在后代生育方面重男輕女,“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家庭養老模式是他們所固守的養老唯一方式,被送到養老機構會認為子女不孝,不會積極主動地規劃老年生活,對于健康養生的認識層次不高。 這些問題導致養老機構的空床率較高,機構運營入不敷出,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生態養老產業的推進和發展。
福建省山區雖然具備生態優勢,但基層政府僅注重發展基礎旅游業,未將生態養老納入政府產業發展規劃。 現有的農業特色小鎮、休閑農業項目所面對的消費群體主要是都市的青年人和兒童,與老年人相關的活動單一不成系統,不具有可持續性。 如位于山區的龍巖市,早在2015 年政府就提出了《關于依托社會力量加快推進生態養老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又于2018 年出臺了《培育文旅康養產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旨在為龍巖市指明康養產業發展方向,加快培育壯大養生養老產業,打響“清新龍巖·養生福地”品牌,但是目前來看仍然處于起步階段。 在三明和南平地區還沒有具體的發展生態養老產業的規劃。 總體情況來看,福建省的生態養老產業存在定位不夠明確、政府引導扶持力度不大、市場管理部門主動性服務和引導意識不強、特色不明顯等問題,不能滿足多層次的需求,缺乏具有較大吸引力的健康養生品牌。
福建省沿海地區經濟較發達,交通便利,醫療水平高,機構養老和社區養老的設施相對完備,人才吸引力較強,但環境質量難以達到生態養老標準。 廣大山區在自然環境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具備發展生態養老的環境條件,但是存在配套設施不足、醫療水平較落后、三甲醫院數量少、基層醫療機構的診療水平較落后、農業產業體系薄弱、人才吸引力差等問題,制約影響了生態養老產業的發展,亟須破除這些制約因素,與沿海地區養老機構聯動發展,才能保證生態養老產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養老專業技術人才包括醫生、護理員、康復師、心理咨詢師、健康管理指導師、營養師、市場營銷、信息技術和經營管理等各方面的專業人才。 從總量來看,福建省養老產業存在專業技術人才不足和結構不合理的問題。 山區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更為薄弱,康養人才缺口更大,醫養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其中最缺的就是天天跟老年人打交道的具備護理和心理學相關背景的專業護理人員,部分護理人員經過短期培訓就上崗,缺乏老年人護理和心理疏導相關技能,導致服務水平參差不齊,有損養老機構的聲譽,導致山區養老產業發展滯后。 所以人才問題是發展生態養老產業所亟須解決的問題,關系到其能否持續健康發展。
隨著現代家庭結構和戶籍制度的變化,很多年輕人都在遠離家鄉的城市打拼,都市生活的快節奏讓他們在工作和子女教育方面已經力不從心,對父母老年生活的關懷也會感到有心無力。 其實對于年輕人來說,送父母去養老院就如同送子女去幼兒園和托管中心一樣,讓同齡人在一起,有專人照看并引導其做一些有趣的娛樂活動,比他們獨自在家里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所以推進機構養老的主要難題就是改變老年人的養老觀念,而一代人思想的改變需要政府的教育和引導。 政府可以通過各種宣傳渠道讓老年人聽到養老機構的正面宣傳,看到養老機構的美好生活畫面,聯合機構舉辦一些活動讓他們去親自體驗,并在政策方面給予支持或獎勵。通過多種方式鼓勵他們積極規劃自己的養老生活,不把自己晚年生活完全寄托在子女身上,主動去探尋更有樂趣和更健康的養老模式。 如可以通過宣傳讓老年人明白生態養老的優勢在于能夠讓他們遠離城市高度緊張的、生態脆弱的空間,可以力所能及地參與田園采摘,在與植物動物的接觸中健康身心,而且郊區養老機構投資與城市相比,成本相對較低,各項服務費用也會較少,可以縮減養老開支,減輕子女負擔。
加強各級政府團結協作,發揮民政、旅游、財政、醫保、環保、農業等各部門的職能優勢,協同推進福建省生態養老產業的建設工作。 開展系統調研,深入挖掘福建省山區的生態、文化和中醫藥資源等,本著“養身、養心、養生”的信念,進行多角度、深層次的開發,科學定位生態養老的方向,構建一整套生態養老項目體系,打造生態養老品牌,突出其優勢。在整體規劃方面可以選取某個旅游景點或生態環境較好的村莊,建設集醫療服務、休閑度假、文化娛樂為一體的大型中高端生態養老產業綜合體,發揮龍頭帶動作用。 比如龍巖市可以依托本地養生資源,建設具有康復療養功能、中醫藥養生功能、休閑養生功能、溫泉療養功能和森林療養功能的生態養老圈,并結合當地著名紅色會址、土樓群址、民俗村址、生態園址等優勢,打造一批健康養生與紅色文化、客家風情和生態文明深度融合的養生休閑度假特色小鎮。
針對福建省養老資源沿海和內陸分布不均衡的問題,首先要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沿海與山區政府間合作,建立健全沿海和山區的融合發展政策體系,創建跨區養老產業合作平臺,積極整合福建省山海區域的養老資源。 利用山區的生態資源優勢,鼓勵沿海的健康資本到山區興建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項目,并在稅費方面給予優惠。 在人才和技術方面,可以通過一系列具體措施引導沿海的人才和技術向山區流動。 如對山區引進人才適當放寬條件,并設立山區人才引進專項,對于到山區就業的人才連續幾年每月給予一定的財政補貼,或采用彈性引才方式,即通過短期工作、項目合作、專家服務、兼職等多種形式,組織吸引各類人才到山區開展聯合攻關、技術指導、咨詢培訓等活動,補齊山區的人才和技術短板。 大力宣傳生態養老的優勢,鼓勵沿海地區的老年人到山區養老,解決生態養老產業客源問題,為生態養老產業的發展營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加速養老專業技術人才隊伍建設,提升養老服務整體水平,是福建省推進生態養老產業發展的首要任務。 要加快構建養老專業技術人才培養體系,一方面,支持和鼓勵本省高校和中職學校根據生態養老產業發展需求,設立老年大學、老年護理、老年服務與管理和中醫等專業,加快生態養老產業所需的護理、管理和康復等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多種形式與外地的大學院校、技術學校委培共建。 同時要加強對養老機構在職工作人員的培訓,在全省重點康養機構建立規范化康養服務實訓基地,開展產學研合作,不斷提升在職人員的專業水平。 也可以對生態養老基地周邊的村民進行培訓,讓他們成為未來的護理戶。
在山區發展生態養老產業,可以促進福建省沿海和山區的協同發展,進一步縮小山區與沿海的差距,同時可以一定程度上緩解老齡化所帶來的養老問題。 福建省山區具備發展生態養老的環境優勢和交通條件,但是群眾的養老觀念亟須改變,產業規劃需更明晰,沿海和山區的養老資源需要分布更均勻,專業人才隊伍的培養和建設需加速,只有把這些挑戰和困難解決了,福建省的生態養老產業才能健康持續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