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華
(江西經濟管理干部學院,江西南昌330038)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現階段人們的生活水平也在逐步提高,間接帶動了旅游業的發展。 隨著旅游消費的升級,通航旅游產業已成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私人飛行、公務飛行、飛行培訓和通航旅游必將獲得快速發展趨勢。優美獨特景區+通航旅游成為人們定制旅游的重要內容,隨著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江西省擁有的航空工業實力不斷增強,強航空制造業實力+優質旅游資源,這為江西省通航旅游的發展提供了條件。
自2008 年全域旅游的概念出現,到2016 年國家旅游局正式將“全域旅游”內涵化并定位旅游行業的發展戰略,再到全域旅游在各大旅游省份紛紛實踐,已經成為旅游行業最熱門的話題。 目前,我國不少學者對此進行了研究探討,七七(2016)、吳必虎和李鳳(2016)、陳楠枰(2013)等從不同角度對全域旅游進行了論述,全域旅游作為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旅游業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從政府角度看,它是地區經濟統籌發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的有力抓手;從行業角度看,它是地方景區由內而外打破自我設限、塑造強大旅游品牌的發展機遇,是進一步適應消費升級背景下大眾化旅游的發展戰略。
2018 年5 月江西省委、省政府出臺《關于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2019 年 6 月出臺《江西省旅游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 年)》,江西旅游經濟將圍繞以上目標以全域旅游為引領,全面提升旅游業整體水平和發展質量,把江西省從旅游大省變成旅游強省。 近幾年,江西省結合自身的資源優勢,對旅游經濟大力實施“旅游+”工程,從資源的單一功能擴展到多元化功能,通過把傳統的資源觀轉化成新的旅游資源觀,形成了“旅游+文化、旅游+農業、旅游+通航”等多種新形式、新業態,形成了旅游經濟轉型升級發展的新動能。
江西的“旅游+文化”立足于良好的生態資源、豐富的旅游資源、厚重的紅色文化資源,為發展“旅游+文化”注入了原動力。 江西充分利用傳統文化演藝——如南昌市滕王閣景區舉辦《滕王宴樂》實景演出、利用夏季旅游旺季提出的“贛江夜游”;鷹潭市利用農歷五月初五“端陽節”舉辦《尋夢龍虎山》山水實景演出作為主要的旅游文化節之一取得了較好的宣傳效果。 加快紅色文化和旅游的深度融合,江西是紅色大省,充分利用紅色遺跡,通過開設經典黨性教育課程,打造出了一大批“紅土地”特色品牌。
江西省山明水秀,近幾年在農旅融合方面做到“以農促旅,以旅興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旅游+農業”方面,江西省出臺了《鄉村旅游點質量等級劃分與評定》和《旅游風情小鎮創建認定導則》等一系列政策來促進旅游和農業的融合。 省市旅游主管部門多次組織專家組對各地鄉村旅游和旅游扶貧進行指導,總結出農業與旅游混搭所呈現的多層次創意模式,不斷豐富了產品業態,成為游客休閑旅游度假的好去處,讓各地游客慕名而來,滿意而歸,結合農業精準扶貧,打造了鄉村旅游發展的新模式。
除了“旅游+文化”和“旅游+農業”外,江西在旅游與其他產業融合方面也開展了許多舉措。 江西不僅是旅游大省、更是航空制造大省,具有發展通航的先天資源優勢和產業優勢。 江西省正在積極打造的通航旅游模式,符合了當今全域旅游時代“快旅慢游”的核心特征。 如江西快線正在圍繞江西省出臺的通用機場布局規劃(2016~2030 年),打造省域1小時交通圈,利用“高頻次、大機隊”的飛行,有機地把通勤航空和旅游景區結合在一起。 如2016 年南昌梅嶺獅子峰最早開展飛行營地的運營,已取得良好的推廣效益,在此基礎上,武寧飛樂航空飛行營地在2019 年成功入選成為國家級航空飛行營地。 “旅游+通航”的快速發展,必將成為江西發展的新引擎。
上饒市如火如荼進行的馬拉松、自行車、乒乓球等是“旅游+體育”的代表。 還有“旅游+工業”的有益嘗試,目前江西正在規劃并實施的“35 個旅游重點產業集群”,如“南昌萬達旅游產業集群”就是其中已經建成的一個。
2019 年9 月,吉安市井岡山市、上饒市婺源縣、撫州市資溪縣進入了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名單。 2011 ~2017 年,江西旅游經濟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7.34%,這進一步說明了旅游經濟已經成為江西省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
但是江西省通航旅游市場規模總體偏小,通航旅游產品主要是以直升機觀光為主的新興產品,業態方面較為單一。究其原因,一是旅游業發展基礎薄弱,整體上發展一直較為緩慢。 改革開放以來,江西的旅游總量在全國一直處于較低水平,與中部其他省份如河南、湖南和湖北相比,旅游收入相對靠后,也未打造出在全國比較有影響力的旅游品牌。 江西知名的廬山、井岡山以及三清山等旅游景區相對國內其他旅游大省的同類景區發展比較緩慢,其競爭力也不具有明顯優勢。 二是旅游業發展模式比較單一,產品同質化程度太高。通過調研發現江西2019 年入選全國全域旅游示范區的井岡山市、婺源縣、資溪縣主要還是依托本身的景區資源,基本上采用景區帶動型模式在發展全域旅游,其他旅游示范區創新的發展模式比較少,有的還未帶來直接的旅游效益。 三是旅游項目建設較分散。 目前入選全域旅游示范區的地方旅游品牌已基本有了,圍繞“四山”(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一湖”(鄱陽湖)“一村”(鄉村婺源)“一海”(廬山西海)“一峰”(龜峰)為品牌重點打造的旅游項目建設已大體完成,但是相關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配套設施項目建設上仍然比較分散,使得旅游產品和市場的銜接難度比較大。
江西省未站在全局高度圍繞“江西風景獨好”的整體品牌做好規劃設計,從而無法整合省內各區域的通航旅游資源,進而造成了各全域旅游示范區推出的產品雷同,景觀建設也趨同,同質化旅游現象較為嚴重,而現在的旅游市場日趨成熟,原來“只要有資源就有吸引力”的一招鮮情況將不復存在,這就影響了后續的可持續發展問題。 同時,各全域旅游示范區對文化資源特別是紅色文化和文化傳統的挖掘營銷還不夠,跨區域的通航旅游合作也較為缺乏。
從厲新建等(2016)對全域旅游的全新定義上(如圖1)可以看出,全域旅游是旅游業發展的一個新理念,從縱向產業鏈來看,江西的全域旅游示范區“旅游+”深度融合不夠。雖然陸續發展了一些“旅游+”新業態,但大部分是集中在溫泉旅游、康養旅游、中醫藥旅游等地方特色化旅游產品上。全域旅游倡導“快旅慢游”的模式,近幾年南昌、景德鎮等利用航空產業園的旅游資源,培育了一些航空旅游小鎮推向市場,也開發了一些航空攝影、觀光旅游、低空飛行體驗等旅游產品,但目前市場需求不大,實現常態化運營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困難。 以上這些都凸顯了江西旅游經濟的上下游之間集聚度不夠,還未形成緊密的利益共同體。

圖1 全域旅游全新定義圖解
目前,江西只有南昌大學、江西師范大學和江西財經大學設有旅游專業碩士點或旅游管理專業碩士點,其他院校開設的旅游管理專業都比較少。 通航旅游專業人才總量和結構都存在瓶頸,近幾年隨著人才外流越來越多,造成了江西旅游經濟的飛速發展與通航旅游專業人才匱乏之間的突出矛盾。 而江西本身還屬于欠發達地區,故難以引進專業旅游管理團隊和高品質導游人才,這就導致復合型的旅游管理人才和有一定市場經驗的懂策劃營銷的旅游專業人才的供給不足,有的全域旅游示范區連優秀的導游都匱乏。
根據《關于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和正在編制的《江西省旅游業發展“十四五”規劃》等政策性文件,以全域旅游理念為指導,全面構建“一圈三區三帶五中心”旅游空間格局,同時,盡快推出“清婺景”“昌九廬”“環鄱湖”等一批旅游“新贛線”。 落實以上規劃,做大通航旅游產品市場規模,各級政府主管部門要直接引導旅游經濟中各個參與市場主體充分利用當前的大好發展態勢,瞄準旅游新業態,構建起全域旅游生態發展圈,推動江西通航旅游發展。
在全域旅游時代,各全域旅游示范區“各自為政”的發展模式必然被市場所淘汰,各級政府旅游管理部門要主動突破行政區域,加強與跨行政區域的相關部門“旅游合作”,統籌區域資源的有機整合,把全省當成一個“大景區”來打造。 同時還要充分利用市場機制,提高旅游資源的整合效率,實現“1+1>2”的效果,加快通航旅游資源優勢向經濟發展優勢的轉化。
從橫向上來看,要緊密結合江西省實際,體現江西特色,著力解決各全域旅游示范區的旅游產品同質化問題,不突出旅游產品的差異化,全域旅游的吸引力會越來越弱。 通過打造“環鄱陽湖生態旅游圈”基礎設施建設,加強對江西國際觀鳥周、森林旅游節等節慶活動的宣傳引導,加快推進“一部手機游江西”的智慧設施建設等,延長旅游產業鏈。 從縱向上來看,要不斷培育和豐富全域旅游新業態,形成體系化的發展格局。 2020 年初由于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人們尤其重視“健康的”旅游,立足江西本身的生態和紅色文化兩大突出優勢,著眼全國旅游市場,重點培育康養旅游、中醫藥旅游等新業態,打造獨具特色的旅游市場品牌體系。 同時,還要提升通航旅游新業態的上下游集聚程度,不斷推動旅游產業化和規模化的發展,擴大通航旅游產業面,形成通航旅游產業群。
依據《江西省旅游業發展“十三五”規劃》和江西省《關于全面推進全域旅游發展的意見》,結合江西省的實際,盡快制定江西省全域旅游人才培養專項規劃。 旅游經濟由于它獨特的、歷史的、社會的、自然的因素,高端復合型全域旅游人才是長期投入培養的結果。 所以各全域旅游示范區要樹立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加強和省內外高校的聯系,建立聯合培養機制,對于全域旅游的高層次人才要有相應的激勵保障措施,使他們能夠在推動江西省通航旅游優化發展上提供“智慧頭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