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寧波市海曙區古林鎮實驗小學 李 清
元代大書法家趙孟頫在《蘭亭十三跋》中提出:“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蓋結字因時相傳,用筆千古不易。”可見,筆法是打開書法之門的必備鑰匙,是書法教學的重中之重。但由于筆法的抽象性導致了教學的極其不易,是整個小學階段書法教學的難點。
如何提高筆法教學的效率是近年筆者經常思考的一件事,也嘗試了多種方法,其中結合鋒毫變化原理教學筆法的效果最佳,可以簡單地概括為:通過點劃的形態來分析毛筆鋒毫的變化狀態,再歸納出用筆的動作方法。
蔡邕《九勢》曰:“惟筆軟則奇怪生焉。”毛筆書法的點劃之所以有這么多的變化,是因為毛筆的鋒毫是軟的,換而言之:點劃的形態和形質的不同,是因為軟軟的毛筆鋒毫在運行中的狀態(包括速度)的不同。
那么,筆者是否可以大膽將筆法的定義概括為:控制毛筆鋒毫表現點劃的形態和形質的運行方法。主要體現在起筆、行筆、收筆的過程中,包括順鋒、逆鋒、中鋒、側鋒、出鋒、回鋒、平移、提按等基本筆法。
筆法的原理則是:運筆過程中毛筆鋒毫的狀態變化(簡稱“鋒變”)。
筆法概念和“鋒變”原理的認知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和理解能力,對部分筆法概括詞的解讀要敏感,結合操作實踐的理解會更深刻、到位。
《中小學書法指導綱要》中的毛筆學習目標與內容中指出:
小學3、4年級學會楷書基本筆畫的寫法,初步掌握起筆、行筆、收筆的基本方法;5、6年級比較熟練地掌握毛筆運筆方法,能體會提按、力度、節奏等變化。
《綱要》明確了小學階段筆法教學的內容和先后順序,基于“鋒變”原理,筆者通過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第一步:描述點劃形態,想象如何表現局部特征。
點劃的形態可以轉化為學生已有的認知——平面圖形,點劃的局部形態特征可用點、線、角、面等幾何詞來概括,幫助學生快速、準確地理解點劃形態特征。比如部分歐楷點劃形態對應的圖形:

提前建立表現點化形態的成功率越高、動作越簡單連貫的用筆方法就越高明的意識,預設問題盡量準確到點劃局部形態特征,如筆者在教學橫時的提問:
短橫:起筆的尖角怎么表現?收筆的右上角、右下角可以怎么表現?此時毛筆的鋒毫是怎么變化的?
長橫:起筆的左邊線和左上、左下2個角怎么表現?收筆的右上角、右下角和短橫收筆的方法一樣嗎?
第二步:嘗試局部書寫,選出易成功的用筆方法。
由于學生在嘗試書寫過程中并無書寫基礎和經驗,提醒注意鋒毫在入筆變化前最好為錐形的一致狀態,以提高表現標準點劃形態的成功率。
還需要說明書寫一個點劃必須是一次性完成,不能再次或多次描寫。比如回鋒多為筆勢所需,為呼應下一筆或力的反彈,凡通過回鋒來填補未完成的點劃形態均視為重復書寫,有描字之嫌。
初學者嘗試書寫的點劃形態不可能非常準確,接近即可。也可能同時存在幾種成功率比較高的方法,可先一起記錄。
第三步:觀察鋒毫變化,確定最簡單的用筆方法。
觀察成功表現點劃形態用筆時的鋒毫變化,確定最簡單的鋒毫變化規律為“最簡”筆法。
從控筆難度來說,筆法越復雜(動作越多)不一定難度系數越高。相反,筆法越簡單,平均到每個動作所需要表現的點劃形態就越多,每個動作的鋒毫變化就更復雜,控制能力就需要更強,難度系數反而更大。

第四步:概括用筆動作,表述運行中鋒毫的變化。
今人表述用筆的形容詞比古人要豐富,可能是便于理解的教學所需吧?我們也不妨讓學生自己來想想用什么詞概括他們自己研究出來的筆法,說不定還能收到意外的“效果詞”,不論古今。比如,筆者在教學《篆隸筆法》時的一個收獲:
師邊示范邊講解:篆隸的點劃往往比較厚重,沒那么光潔,我們在書寫時不可一劃而過,可以加點頓挫、擺動等動作。
一生調皮地回答了一句:老師,像蟲子爬一樣的。
是哪!蟲的“蠕動”效果不正契合了古人深奧的“屋漏痕”“錐畫沙”之妙嗎?其動作用來形容此時的用筆又是如此貼切,還更容易讓小學生理解。從此,“蠕動”便成了我的篆隸筆法新詞。
又如筆者將歐楷長橫的筆法概括為切、折、運、頂、提五字要領,鋒毫運行方法和對應的點劃形態特征為:

其中“切”是今人概括的筆法新詞,最早見著1998年許曉俊《靈飛經筆法及其特點》(西泠印社出版),如以筆代刀入紙,筆觸效果整齊劃一;“運”即行筆,中鋒為主,伴有提按便有粗細變化;“頂”是筆者概括的筆法詞,可喻為以肩頂物之態,肢體未動但力量含之。
1.根據“鋒變”特征,概括不同點劃局部共性。
點劃的形態特征從對應的平面圖形分析,局部特征無非點、線、角、面,楷書尤為明顯。不同點劃中的點、線、角、面的產生,其“鋒變”原理大致相同。
點:點劃的起始,是鋒毫最前端的一、兩根毛接觸紙的一剎那,露鋒起筆特別要感知這個點,要有筆尖意識,比如在切、折、頂3個用筆動作中都需要保持筆尖不動來達到表現點劃形態的良好效果。
線:點劃的起筆線決定切筆狀態中按筆的深度和角度,這樣就很容易區分長橫起筆為豎(略斜)切右折,豎、撇起筆為橫(略斜)切下折,其他點劃起筆均可用此方法來完成;收筆線也能確定最后鋒毫的運行或下按角度和幅度;中段線確定鋒毫的運行方向、長度和提按幅度。
角:點劃中的角大多分布在起、收筆,尖起筆(露鋒順行)的形態為1個角,方起筆(切后折筆)的形態為2個角;中段的角在捺、折、鉤處,如豎鉤、彎鉤、斜鉤的鉤與主體部分的內夾角往往接近直角,不是明顯的銳角,這種特征決定鋒毫在出鉤時的狀態為筆尖在上,筆肚在下,由側轉中漸提的變化,這也決定了寫鉤時手應在字右下的基本狀態。
面:面也包括了點、線、角,但小學生往往先有整體面的意識,而后再關注點、線、角,如懸針豎和長撇在比較中首先會有前段粗細勻稱,后一小段收尖的面的意識,而后再分析到起筆的角度、收筆方向等問題。
如果理解了點劃中點、線、角、面等局部的“鋒變”原理,那么,不同點劃中相同形態特征的局部寫法都會是大同小異,如不同點劃的尖起筆都是一樣的,方起筆只是切筆和轉折的角度不同而已,方收筆的其中一個角都可以用頂筆來完成,另一個角則是漸提漸收而成……將點劃的局部特征作為一個單位來理解,打破原來一個點劃為單位的教學方式,由此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幾組用筆方法:

2.找準“鋒變”關鍵,串聯一筆中的用筆動作。
找準相鄰2個用筆動作連接時的“鋒變”關鍵點,有助理解點劃局部特征的產生,讓用筆動作銜接的更自然、流暢,提高書寫質量,主要集中在起收筆:

完成一個完整的點劃必須有序地串聯多個用筆動作,如一組舞蹈由幾個節拍動作組合一起,一句旋律由數個音調組合一起的一樣。將點劃的局部形態特征和對應的用筆動作逐一對號入座,再進行串聯,即可形成一筆的完整用筆動作,就好比將數字套入公式計算。比如本文第一張表格中歐楷點劃的完整用筆動作可以概括為:

呈現在紙上的點劃是結果,控筆書寫的動作是過程。在評價的過程中,引導學生知其然,更需知其所以然,形成用筆動作導致點劃形態的必然性的意識,從而注重正確的用筆動作的訓練,有助形成良好的用筆習慣。
1.結合用筆動作,評價點劃形態是否準確。
在書寫過程中,觀察自己或同學的局部用筆動作和整體連續動作,確定動作的準確性和連貫性,再評價對應點劃形態的準確性,然后參考正確的用筆動作進行改正。
2.分析點劃形態,反推用筆動作是否到位。

(1)左邊線明確,說明切筆到位。
(2)左上角形態也好的,說明折筆時筆尖沒有移動,但左下角下榻,說明折筆時提的太多,之后鋒毫下按的深度不夠。
(3)上邊線光潔,下邊線毛糙,顯然是側鋒行筆(筆尖在上,筆肚在下)所至,是因為切后折鋒的動作幅度不夠大,鋒毫還沒完全轉成中鋒。
(4)收筆的右上角不夠方銳,說明鋒毫沒有頂到位置。
(5)右邊線右下傾斜,右下角明確有形,說明收筆做到了鋒毫歸位后再右提的動作要領。
筆法的基礎是表現點劃的形,更深層次是表現點劃的質。點劃的形和質就如同人的身形與氣質,點劃形質的不同是導致各書體間不同風格的重要原因,但不同書體間亦有相近的點劃形質。所以,從各書體的點劃形質特點進行分類后再研究其筆法就更容易觸類旁通,達到事半功倍之效,以下分析僅供參考:

相比傳統筆法教學,運用“鋒變”原理教學筆法的優勢主要體現在:
1.抽象轉具象,擺脫學困陰影。將碑帖中看不見的抽象的筆法,通過點劃形態和“鋒變”特征的分析,轉化為具象的平面圖形和固定的用筆動作,讓學生學習筆法有跡可循,不再懼怕。
2.無序轉規律,降低學書難度。相比一筆一法,基于“鋒變”原理的筆法更有規律性,操作性更強,有助于學生理解和記憶,降低了學習書法的難度。
3.以魚轉以漁,培養讀帖方法。學生一起參與從點劃形態的表述,到鋒毫變化的分析,再到用筆動作的概括,注重的不只是結果,更注重的是理性分析的整個過程,也是讀帖方法的培養過程。
4.大概轉精細,養成用筆習慣。“鋒變”原理能夠讓學生對點劃形態和對應筆法有更精細地認識和理解,提高學生控制鋒毫表現點劃形態的準確性,養成“不將就”“落筆有形”的良好用筆習慣。
5.一體轉多體,提高教學效率。相比“一課一書體”的傳統教學模式,運用“鋒變”原理教學筆法能更容易打破各書體間的界限,讓不同書體之間的聯系更密切,讓“一課多書體”教學成為可能,讓學生在同一時間里學到的筆法更豐富、準確,大大提高了教學筆法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