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凱陽 曹芝琳
(山東省青島第三十九中學 山東青島 266003)
校園生態規劃建設不僅有利于學生生態意識的提高,也豐富了學生的課外學習實踐內容。校園植物是校園生態建設最基本的元素,是本土化的生物學課程資源,也是學生最熟悉、最親近的學習資源。《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建議開設“校園植物分類”選修課程,以培養學生情趣,提高生態保護意識。然而,筆者在選修課中發現學生普遍缺乏植物基本常識,無法準確識別常見植物,大大影響了對植物之美的鑒賞。建立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是行之有效的辦法,能實現教學與校園植物資源的有效整合,為學生搭建校園植物檢索、鑒賞和科普的網絡平臺,有利于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推廣校園文化。
近年來,微信等社交軟件迅速興起,改變了人們的溝通方式,在人群中尤其是學生群體中具有很高的使用率。微信公眾平臺具有不受時空限制、交互性強、受眾面廣、消息推送準確及時、開發難度低等特點,能夠很好地支持移動學習。教師基于微信公眾平臺,構建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能夠多維度、全方面地展示校園植物的相關信息,使靜態的植物“活”起來。
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構建過程分為:①校園植物的調查、統計、分類和鑒定;②采集每種植物的文字介紹材料和圖片數據,制作成Word文件;③將校園植物信息錄入微信公眾平臺;④利用微信公眾平臺構建并發布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
植物的分類和鑒定是構建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關鍵環節,必須要保證準確無誤。首先,對校園植物進行全方位的調查和拍攝,獲取每種植物的株型、葉形、花序、果實等信息,并采集、制作臘葉標本。然后,對校園植物進行分類和鑒定,對于已知的植物,調查的同時進行鑒定標識;對于未知的植物,利用中國植物志(www.iplant.cn)和中國植物圖像庫(www.ppbc.iplant.cn)進行照片和標本的比對完成植物鑒定,也可以求助大學植物學專家。最后,根據調查和鑒定的結果編撰校園植物名錄,按照分類系統對植物進行分類排序。所有植物鑒定結果都請有關專家核準。經過統計,筆者校園內種子植物共有25科39屬47種,其中裸子植物6種,被子植物中41種。
以植物學名為關鍵詞在中國植物志網站上查詢植物基本信息,采集其中的主要信息,包括名稱(中文名、別名、拉丁名等)、科屬、主要形態特征(枝干、葉形、花序、果實、種子等)、花果期、產地分布、生態習性等。文字內容要簡明扼要,邏輯清晰。在中國植物圖像庫網站上查詢植物圖像信息,采集株型、葉形、花序和果實的典型圖片,圖片要清晰度高、重點突出。在網絡上搜集與植物相關的詩詞歌賦、傳統文化、民間傳說、神話故事等文化內容,提高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人文氣息。將采集到的植物信息按基本信息、形態特征、植物文化三個模塊編輯成Word文件。
1.3.1 準備工作
首先,在微信公眾平臺官方網站注冊一個賬號主體為“個人”的訂閱號,設置公眾號名稱為“青島39中生物圈”,創建微信公眾平臺。其次,為了使文章編輯更便捷、文章排版更精美,再注冊一個“秀米”(文章編輯器)賬號,將微信公眾號授權給秀米,在進行圖文素材的編輯和排版時,就能將秀米編輯器與微信公眾平臺的素材編輯器同步起來。
1.3.2 素材編輯
首先,在秀米編輯器頁面中(圖1),將采集到的植物信息按模塊順序依次編輯和排版,也可以添加舒緩的音樂、植物視頻和特效進行編輯美化,充分體現科學性和藝術性。編輯好的素材就可以同步到微信公眾號。然后,登錄微信公眾平臺,在界面左側依次選擇“管理”—“素材管理”—“圖文消息”查看編輯好的素材。選擇素材,點擊“編輯”進入微信素材編輯器,檢查圖文信息無誤后點擊“保存”,并發送預覽鏈接至手機端進行查看。

圖1 秀米編輯器編輯頁面
1.3.3 信息發布
編輯好的圖文消息可以通過微信公眾平臺的群發功能進行發布。微信公眾平臺每天可以發布一條消息,根據不同情況,既可以發布單圖文消息,也可以發布多圖文消息。
1.3.4 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構建
在微信公眾平臺左側界面依次選擇“功能”—“自動回復”—“關鍵詞回復”—“添加回復”,通過編輯關鍵詞規則,快速進行自動回復設置,能夠方便訪問者通過對話欄進行植物信息檢索。例如,輸入“玉蘭”就能自動收到玉蘭、二喬玉蘭、望春玉蘭和荷花玉蘭4則植物信息。
在左側界面依次選擇“功能”—“頁面模板”—“添加模板”,可以建立一個獨立的信息頁面。模板類型有列表模板、綜合模板、視頻模板3種。筆者選擇綜合模板來構建校園植物信息頁面(圖2)。頁面名稱設置為“校園植物”,并建立四個子頁面,分別為“裸子植物”“喬木”“灌木”“草本植物”,在每個子頁面中添加相應植物的圖文鏈接。

圖2 校園植物信息頁面
在左側界面依次選擇“功能”—“自定義菜單”設置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導航菜單。主菜單“校園植物”下設4個子菜單,分別為“圖文信息”“形色識花”“植物美圖”“植物百科”,如圖3所示。“圖文信息”鏈接到校園植物信息頁面,主要介紹校園內的每種植物信息;“形色識花”鏈接到識花小程序,通過拍照識別植物,直觀、便利,適合各類人群使用;“植物美圖”是校園植物和校園風景的融合,展現魅力校園的風貌;“植物百科”主要介紹植物相關的百科知識,如分類知識、形態術語、美麗花語、植物趣聞等。

圖3 校園植物信息庫
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具有圖文并茂、內容充實、檢索便捷等優點,能避免因天氣、季節等特殊原因造成的教學不便,是進行“校園植物分類”選修課教學的重要輔助資源。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集合了照片、文字、語音、傳統文化等資源,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學生可以根據學習目的,迅速獲取大量的相關資料。此外,微信公眾平臺還打破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學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時間隨時隨地進行學習,使課堂得到了充分延伸。
例如,在“校園植物分類”選修課程中,學生最初無法準確分辨木蘭科的各種植物,只是簡單地統稱為“玉蘭”。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課后利用校園植物信息庫檢索校園內的4種木蘭科植物,分別為玉蘭、二喬玉蘭、望春玉蘭、荷花玉蘭。學生通過觀察、對比圖片與實物,掌握不同“玉蘭”的特點,從而學會辨識。
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還可以用于培養學生的科技創新能力。教師可以圍繞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廣泛開展課外科技活動或小課題研究,如校園植物掛牌、校園植物地圖制作、校園植物攝影比賽等,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或自主設計科學探究活動,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逐步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和科學探究能力,從而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
例如,“校園植物分類”選修課的學生提出利用植物資源數據庫進行校園植物掛牌的提議,并給校園植物設計了專屬樹牌(圖4)。樹牌的主要信息包括植物中文名、拉丁名、別名、科屬、用途以及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的二維碼。根據校園內植物的分布狀況和人流量,合理布置樹牌。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樹牌上的信息簡要了解植物,如需深入了解可通過掃描二維碼進入植物資源數據庫檢索詳細信息。

圖4 植物樹牌
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也是生物學科文化建設的重要資源,是學校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植物資源數據庫除了能提供專業的植物識別與分類信息之外,也是傳遞植物文化與校園風貌的重要載體。學校師生和外來參觀者只需使用智能手機的“掃一掃”功能識別樹牌上的二維碼,就能隨時隨地接收和查閱植物的相關信息和不同季節的校園美景,對植物愛好者而言是一種非常便捷的工具。
利用微信公眾平臺建設校園植物資源數據庫,為“校園植物分類”選修課程整合了校園資源,為學生學習提供方便,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培養學生的自然觀察能力與自學能力,提升綜合素養。
隨著信息化的飛速發展,智能手機和無線網絡普及度不斷提高,微信公眾平臺成為了教育教學的新寵兒,為人們的移動學習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必將成為未來互聯網+教育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應該與時俱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新的教學模式,豐富創新課程形式,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