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鄧全生(南昌市委組織部)熊滿根 焦浩浩(新建區委組織部)
流湖鎮淑溪村滕華兵的羊養殖基地
流湖鎮上房村丁建新的食用菌基地
“回到村里創業,不僅有鄉親們的支持,還有國家的扶持政策。我們只要扎扎實實地干,產品不愁沒有銷路。”正在給母羊投放飼料的新建區流湖鎮淑溪村“95后”青年滕華兵說。
滕華兵是該村的一名大學生。2016年從江西省衛校畢業后,懷揣著創業夢走進大城市打拼,但由于缺少經驗和資金,一直只能打工。直到2018年10月,淑溪村召開黨員大會,商議推進鄉村振興,發展支柱產業,帶動村民共同致富。作為青年黨員,滕華兵說干就干,他和村里的黨員干部選定適合本地的湖羊作為產業發展項目,并成立江西省贛軒農業開發有限公司。
“資金方面,國家扶貧政策支持200萬元,通過和大家講政策、講出路、算增收賬,很快就在村里眾籌到580萬元。”滕華兵告訴記者。不到半年時間,淑溪村村頭的荒山上就建起一座高標準養殖基地。更讓滕華兵高興的是,首批引進的1500只母羊,90%以上都懷上了羔羊,進入了生育的高峰期。“公司提供小羊羔、養殖技術并包收購,村民只要負責平時的喂養,就可以分‘養羊股’,發‘羊’財。”滕華兵說,這兩年公司先后委托村民喂養湖羊130多頭,每頭給予2000元托管費,村集體還能創收10余萬元。目前,流湖鎮已有59戶村民在淑溪村湖羊養殖基地務工,有了穩定的收入。
“要振興鄉村,就必須吸引在外優秀人才返鄉創業,實現優秀人才與產業發展深度對接。”新建區委常委、組織部長章建云介紹道。近年來,新建區緊扣產業發展主線,聚焦人才“回流”工作,制定下發支持返鄉下鄉人員創業創新的實施意見,明確在市場準入、金融服務、財政支持等方面的系列配套政策,保障各類創新創業人才安心回歸、順心創業。如今,越來越多外出人員帶著技術、經驗、資金返鄉發展特色種植、養殖和加工產業,形成了人才回鄉、信息回歸、資金回流的良好局面,為當地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
走進新建區流湖鎮上房村食用菌基地,一排排整齊的菌菇大棚,在陽光的照射下格外耀眼。棚內,村民們正忙著管護、采摘新鮮菌菇,準備上市銷售,呈現一派繁忙的勞作景象。江西省新贛食用菌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丁建新說:“這個叫黑皮雞樅菌,是我們的主打產品,現在日產300斤左右,不僅供應給南昌及周邊市場,還遠銷上海、廣州、福建等地,深受消費者喜愛。”
丁建新曾是多個知名皮鞋品牌江西市場的營銷負責人、總代理,在建筑行業也建立了自己的事業版圖。前些年,他了解到家鄉經濟發展特別是鄉村振興方面存在著困難,以及家鄉大力實施的“能人返鄉、共建小康”計劃,就有了回鄉二次創業的想法。懷揣著“創立農村特色產業經濟,帶領家鄉人民共同致富”的想法,丁建新驅車上萬公里,走遍國內食用菌種植大省,了解全國食用菌產業的發展情況,并邀請上海、廣州等地專家來村里考察論證,最終確定創辦食用菌產業基地。不到半年的時間,丁建新就完成了公司注冊,建成了4600多平方米的食用菌大棚和20多間標準溫控雞樅菌房。
為實現村級產業與能人創業的深度融合,上房村與丁建新的食用菌公司達成協議:在一期項目建設中,村委會整合資金44萬元建設廠房,公司每年支付租金3.7萬元;在二期項目建設中,村委會再投資200萬元建設廠房,公司每年支付租金12萬元。同時,采取“公司+農戶”的形式,成立了江西新贛菌菇種植專業合作社,鼓勵貧困戶以多種形式入股分紅。
2019年11月,新贛食用菌公司舉行了“愛心菌包”捐贈儀式,為10戶貧困家庭捐贈菌包9000個,價值近4萬元。為了讓村民足不出村就能致富,公司還為他們提供專業的技術支持、上門指導、回收產品等服務。丁建新表示,公司通過建立“龍頭企業+種植基地+種植戶”,以及“專家技術服務+貧困家庭”的“造血式”模式,讓150多名村民有了穩定收入。
俗話說,“眾人拾柴火焰高”。在引才、用才、留才工作組合拳的作用下,新建區一幕幕人才返鄉激活鄉村振興的故事在各個鄉鎮上演。“家門口有工廠真好,我既能在家照顧小孩,又能到廠里賺錢。一個月兩千多元,正好可以補貼家用。”新建區石崗鎮村民毛存如是說。
2019年,石崗鎮“回流”人才程國方回鄉創辦江西三食串食品有限責任公司,提供了80多個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家門口就業。程國方介紹道:“工廠上班以計件為主,上班時間不受限制,村民接送完孩子可以繼續來上班。”
“春看菜花夏看荷。油菜花、荷花和蓮蓬等雖不是盈利的主要產品,卻是聚集人氣的載體。荷田里套養的小龍蝦、甲魚、魚等水產品,又是公司營收的關鍵。”江西藍籌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熊正星介紹說,公司結合魚米之鄉文化、荷花文化、龍蝦美食文化、農耕文化來開拓各種節日盛會以拉動人氣,增加了知名度,帶動了地方發展。
熊正星是新建區聯圩鎮人。2017年,他帶著積累的財富回鄉創辦了藍籌農業,先后從象湖、肖淇、大洲3個村流轉了1100畝地,采取“公司+合作社+村民”的模式進行經營。村民可自愿以土地托管形式參與項目建設,分享生態田園產業鏈帶來的各項效益。藍籌農業創立之初,熊正星就與村民建立了緊密的連接機制:每年拿出10萬元,定向幫扶聯圩鎮270戶貧困家庭,實現幫扶全覆蓋。村民在公司務工,每人每年工資收入近2萬元。
在新建區樵舍鎮常豐村,百合基地面積越來越大。基地生產的百合米粉、百合面條、百合干也打開了市場銷路。基地負責人熊全軍一個人既忙種植又忙銷售,實在顧不過來。村里兩位從外地返鄉的年輕人來到基地毛遂自薦,熊全軍對此十分高興:“不管他們有沒有種植、加工百合的經驗,單憑這份勇氣我都要給他們機會。年輕人愿意回到農村本身就是一種進步,鄉村振興需要年輕人。”2019年,熊全軍又在南昌溪霞現代農業園種植了180多畝觀賞百合,他的百合種植基地現已覆蓋南昌、撫州、吉安三個地市。
近年來,新建區通過各種形式宣傳引導,增強在外人才對家鄉的認同感、歸屬感,激發他們回報桑梓的熱情,使其既為家鄉建設貢獻才智,又獲得了更好實現人生價值的機會。目前,230余名在外人才帶著新思想、新理念和資金、技術,在農村創辦公司、合作社和家庭農場,實施優質稻米、蔬菜、水果、中藥材、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油茶等產業項目,成為帶領村民增收致富的新生力量。
聯圩鎮熊正星
樵舍鎮常豐村熊全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