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位于鎮橋鎮百樂村的花正紅蔬菜種植基地,就看見菜農們正在忙著采摘蔬菜。鋼架大棚內,黃瓜、茄子、西紅柿……琳瑯滿目。一輛輛貨車停在大棚外,等待裝車發運。百樂村是當地頗有名氣的蔬菜專業村,全村共有500多戶人家,冬暖式大棚、鋼架大棚合計近200個,蔬菜種植面積1500多畝。
上世紀80年代,隨著“分田到戶”政策開始實施,蘊藏在樂平農民身上的種菜熱情得到空前釋放。最初的大棚,是幾個竹木拱棚,自此樂平蔬菜種植有了大棚,有了秋延后的辣椒、茄子、西葫蘆等反季蔬菜。這些蔬菜打破季節常規,趕在元旦、春節期間上市,讓菜農們收入大增。
此后,樂平市引進新技術、新模式,建設溫室大棚,大力發展設施蔬菜,該市蔬菜產業不斷升級。冬暖式標準大棚的廣泛應用,讓樂平市在保持常規蔬菜產銷兩旺的同時,反季節蔬菜的發展勢頭持續向好。該市蔬菜種植收入每年每畝從8000元提升到2萬多元。
在位于后港鎮的蔬菜基地,一排排鋼架大棚整齊排列。這是一個無公害蔬菜基地,棚內蔬菜旁擺放著監測儀,土壤的溫度、濕度一目了然。偌大的科技大棚僅需兩名技術人員在中控室監看大棚里的各項數據。
“以前種菜靠天吃飯,收入少,人也辛苦。現在智能大棚引進了更多高科技,更加注重綠色、生態,人手少了,收入卻更高了。”基地技術員華小卓說。從下種到收獲,蔬菜基地只施農家肥,采用防蟲網、誘蟲燈等無公害防治手段,實行節能灌溉,種出的蔬菜環保綠色無公害,品質更優良。
蔬菜種植,灌溉水源很重要。近年來,樂平市從嚴落實河長制工作,加速推進水環境治理,退出一批有污染的企業和一批有農業面源污染的養殖場。通過開展“清河行動”以及流域生態綜合治理,當地水質得到明顯改善,蔬菜質量明顯提升。
“發展設施蔬菜大棚產業,不但有財政獎補,政府還提供貼息貸款,水電路等基礎設施也全部由政府統一投資建設,并有技術員全程指導,幫我們跑銷路。去年我種了10多畝蔬菜,利潤達20萬元。”鎮橋鎮百樂村村民黃道勝說道。嘗到甜頭后,在政府的幫助下他又建了一個蔬菜大棚,他把智慧設備搬進大棚,包括價格不菲的自動氣象站。即便在千里之外,黃道勝只要打開手機APP,就能輕松掌握蔬菜生長情況。
如今,越來越多樂平菜農加入發展設施蔬菜產業行列。數據顯示,2020年底,該市蔬菜種植面積超16萬畝,其中高標準設施蔬菜面積達5萬畝,蔬菜總產量達160萬噸、總產值達26億元。
在樂港鎮謝家村蔬菜種植基地,國家示范合作社——樂平市民望蔬菜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謝冬華帶著技術骨干,在新開辟的綠色無公害蔬菜基地測土配方。“傳統的溫室大棚已經不能滿足現代農業的發展需求,智能溫室大棚將成為現代農業發展的重點。”謝冬華說,該合作社將引進蔬菜冷鏈、包裝、加工生產線,新建標準化蔬菜農藥殘留檢測室、蔬菜冷藏保鮮庫、保鮮配送車輛,實現蔬菜產品從基地到群眾餐桌的無公害標準化對接。由于品種新、質量好、無公害,當地菜農種植的蔬菜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全村僅蔬菜種植年收入超5萬元的農戶就有200多戶。
依托高科技,樂平市發揮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通過發展設施蔬菜產業,把“土特產”做成了“品牌菜”,形成了集生態農業、休閑觀光、采摘品嘗以及農業科技為一體的綜合發展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