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范大學教育學院 李玥橋 王慧敏
小班幼兒從家庭走向幼兒園是其社會化的第一步,也是每位適齡兒童必須經歷的過程。來到陌生的幼兒園環境中,小班幼兒大多難以適應,同時表現出較為明顯的分離焦慮。因此,為了幫助小班幼兒更好地適應新環境,就需要幼兒家長和幼兒園之間相互溝通、密切配合,共同朝著同一目標努力。本文從目前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現狀出發開展調查分析,從中總結出小班幼兒入園階段表現出的焦慮問題,并對問題產生的原因進行剖析,最終提出切實可行的建議及策略。
為了充分了解當前小班幼兒入園焦慮狀況,本文針對S幼兒園的小班幼兒教師進行了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200份,回收198份,其中有效問卷196份,有效率為98%。筆者結合相關研究成果進行分析研究,認為小班幼兒雖然存在明顯的個體差異性,但在入園階段大都表現出以下幾個問題:

表1.幼兒入園順利情況調查結果
尤其是初入園時,幼兒常常會持續性嚎啕大哭且難以平靜。緊張、多變的情緒使得小班幼兒在園期間很難配合教師開展各項教育教學活動,進而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
社會適應性障礙的主要表現是人際交往困難。小班幼兒入園以后,人際交往活動日益增多,由于其入園適應性方面存在較多問題,因此與人交往比較困難。通過對小班幼兒人際交往情況的調查,能夠適應新環境的幼兒占19%,能基本適應的幼兒占21%,勉強適應的幼兒占32%,不適應的幼兒占28%(見表2)。

表2.幼兒入園人際交往情況調查結果
有些小班幼兒喜歡獨處,在課程活動中總是一個人默默地玩,不愿意對外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有些幼兒入園后總是習慣拿著一件東西不放手,更不允許其他小朋友包括老師觸碰;部分小班幼兒入園后還會表現出拒絕一切的行為特征——當老師提出要求的時候,這些幼兒多會倒地打滾或者哭鬧不止;此外,小班幼兒入園階段還會表現出對老師過分依戀的狀態——入園后,這些孩子總是跟在老師身后,不愿與其他小朋友相處。
當小班幼兒表現出難以適應新環境的狀態時,多會滋生諸多不良習慣,如進餐困難、午睡困難等問題。在進餐方面,進食順利的幼兒占22%,進食基本順利的幼兒占29%,進食勉強順利的幼兒占28%,進食不順利的幼兒占21%(見表3)。

表3.幼兒入園進餐情況調查結果
有些幼兒習慣了在家里由父母喂飯,加之到了幼兒園后情緒波動較大,更不愿意自己吃飯,還有很多幼兒出現挑食、偏食等問題。
在睡午覺方面,調查結果表明,午睡順利的幼兒不足10%,午睡基本順利的幼兒占38%,午睡勉強順利的幼兒占28%,午睡不順利的幼兒占24%(見表4)。

表4.幼兒入園午睡情況調查結果
很多剛入園的幼兒由于不適應幼兒園生活,午睡時間就不能按時按要求獨立午睡——有的幼兒到處亂跑,有的幼兒躺在床上遲遲不肯入睡,甚至因想念父母而不停地哭泣,只有少數幼兒能不受影響正常午睡。
電解、造液廠房一樓地面設有地坑、溶液儲槽,二樓配置576臺敞口式電解槽、24臺洗板槽、96臺造液槽;凈化廠房一樓地面設有地坑、儲槽、渣池,二、三樓配置溶液凈化反應槽罐,凈化過濾設備。地坑、儲槽、渣池內裝有含H2SO4、HCl的溶液及尾渣,溫度65~75 ℃。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含NiSO4、NiCl2的酸性水蒸汽,同時還有少量的O2、Cl2、冷凝水,pH=1.5~4.5,室內溫度在15~41 ℃之間,相對濕度75%~100%,冬季冷凝水結露多。
造成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主要原因是幼兒需求的缺失、家長對孩子入園的錯誤認知以及家園雙方不能很好地進行合作。
人本主義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將人的需要分為缺失性需要和成長性需要,其中安全感、愛和歸屬感等的需要都屬于缺失性需要。因此,根據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我們可以從多個層面分析幼兒入園焦慮的原因,同時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考方向。
小班幼兒是入園焦慮的承受者,他們會產生入園焦慮是由于低齡兒童對于環境的適應能力和自理能力不足,導致他們安全感、歸屬感和社交等需要的缺失。幼兒的個性化差異使他們的焦慮程度不一,并且呈現形式也各不相同。
幼兒對外界環境的適應程度也直接影響著其心理接受度,幼兒從熟悉的家庭環境到陌生的幼兒園環境時容易感到恐懼和不安;由于班級中師生的比例差異較大,教師很難做到第一時間照顧到每一位幼兒,加之對每位幼兒的了解不夠,使得幼兒會感到自己的關注度降低,愛和歸屬感的需要也得不到滿足;幼兒在幼兒園中的生活與活動與之前也截然不同——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都有明確的安排和規則,而且不再是自己一個人活動,同伴之間有了一定的交往,且有可能與同伴產生不愉快的體驗……從家庭初入幼兒園,對于幼兒來說生理和心理都是一個全新的挑戰。
幼兒從出生就生活在家庭中,撫養者與幼兒之間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情感聯結,這種情感被“依戀理論之父”約翰·鮑爾比稱為“依戀”。幼兒到了入園的年齡不得不與撫養者分離,進而產生分離焦慮。具體來看,入園分離焦慮是指2~3歲幼兒首次從家庭進入幼兒園,由于與主要撫養者長時間分離,加上環境、人員、活動方式、行為規則等與熟知的生活產生了較大變化,從而表現出緊張、恐懼、不安等焦慮情緒。作為家長,我們要通過分析具體原因去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這個階段。
首先,很多家長對于幼兒入園的認知存在偏差。家長的認知及情緒對幼兒入園階段的適應情況具有重要影響。美國心理學家沙利文的“焦慮傳遞說”表明撫養者產生焦慮會引起幼兒的焦慮,所以,父母的情緒很容易影響到孩子——當家長的焦慮展現在幼兒面前時,就會給幼兒增加無形的壓力,從而同步產生焦慮心理。調查發現,家長焦慮程度越高,對小班幼兒入園階段的情緒影響越大。
其次,在入園之前家長不注重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在生活中包辦代替過多,導致孩子產生強烈的依賴性;此外,家長缺乏對孩子交往能力培養的相關知識和經驗;加之很多幼兒都是獨生子女,他們在玩耍過程中缺乏與同伴的互動交往,從而導致其缺乏同伴交往的經驗與方法。
最后,幼兒入園前家長準備工作不足。孩子到了入園的年齡,家長便會直接將幼兒送入幼兒園,缺少必要的準備工作。幼兒入園前準備一般包括家長自身的準備和孩子的準備。其中,家長自身的準備多是指家長對幼兒入園焦慮的正確認識以及合理排解,而現實是很多家長無法從根本上幫助孩子提升入園適應能力,進而未能幫助孩子建立獨立面對問題的意識。在物質準備方面,一些幼兒家長由于準備不充分,增加了小班幼兒入園后的諸多不便,這就容易導致幼兒情緒受到影響,從而增加不適應的程度。
著名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在“人類發展生態理論”中闡釋了環境對個體的影響并提出了微觀系統、中介系統、外在系統和宏觀系統,其中,微觀系統指與幼兒進行直接交往的環境;中介系統是各個微系統之間的聯系和相互作用,外在系統是兒童并未直接參與但對他們產生了影響的方面,宏觀系統是幼兒成長中大的社會環境、經濟政策等綜合影響方面。其中,幼兒園與家庭的關系屬于中介系統,這幾個系統緊密聯系將對幼兒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幼兒從一個環境進入另一個環境時,充分體現了中介系統對幼兒的影響作用,所以教師與家長的合作往往十分必要。然而,導致教師與家長之間存在溝通不暢的情況,一方面體現在教師未能將小班幼兒在園期間的表現及時、全面地反映給家長;另一方面,部分幼兒家長對孩子在園期間的表現情況不聞不問,不主動與教師溝通交流,很容易造成小班幼兒入園階段焦慮問題的解決延遲,進而加劇不良影響。很多時候,教師對幼兒的一些不良行為提出意見和建議,到了家中家長卻不能積極配合,導致家園共育產生較大分歧,從而削弱了幫助小班幼兒適應幼兒園生活的效果。
為有效緩解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我們應當及時關注幼兒的需求,充分發揮家長和幼兒園的作用,從而增進兩者之間的良好互動溝通。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幼兒的行為與家長的教養方式、家庭結構和家庭氛圍等密不可分。幼兒入園所產生的焦慮割裂了鮑爾貝“依戀理論”中的情感聯結,因此,作為家長,從幼兒入園階段開始就應該端正科學教育觀念,轉變之前陳舊的教育觀,積極配合教師開展教育工作。
首先,我們要提高自身素質水平,建立科學教育觀念,幼兒家長應通過多渠道認真學習育兒知識,幫助孩子及早適應幼兒園生活。在日常生活中與幼兒建立良好的依戀關系,注重滿足幼兒內心真實的需求;其次,幼兒家長應積極做好與教師的溝通聯系,及時了解孩子在園期間的具體表現情況,進而采取有效措施;最后,家長在給幼兒做好入園準備的同時自身也應當做好心理準備——孩子從幼兒園回家后,多采用積極的語言與幼兒溝通交流。
為了保證幼兒家長入園準備工作的質量,教師可以提前安排家訪并為幼兒家長提供必要的幫助。幼兒入園前的家訪是幼兒、家長與教師之間的首次接觸,也是拉近家長、教師、幼兒之間關系的有效方式。通過提前家訪,可以幫助幼兒建立信任感,幫助家長在物質上和心理上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從而建立科學的教育觀念。
環境對于幼兒入園適應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從熟悉環境到陌生環境的轉變恰恰也是小班幼兒入園適應的過程,為了讓幼兒更好地適應幼兒園環境,減輕幼兒的入園焦慮,我們應給幼兒創設溫馨的班級環境。此外,教師應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并通過豐富有趣的游戲活動吸引幼兒的興趣。
幼兒園還可以通過開設混齡班讓中大班幼兒帶動剛入園的小班幼兒,幼兒與幼兒之間的交流可以讓小班孩子更好地融入幼兒園,以達到緩解幼兒入園焦慮的目的。
家園合作是一種科學有效的教育方式,旨在通過借助家長與教師之間的良好溝通來提升教育效果。
一是組織家長和幼兒一起入園進行參觀和體驗。在預入園活動中,幼兒園可以分批邀請家長和幼兒入園參觀體驗,讓幼兒和家長一起初步接觸幼兒園,感受幼兒園的生活;二是開展親子互動活動和師幼互動活動,讓孩子們體驗幼兒園的有趣生活。新生入園的親子活動不僅能幫助幼兒熟悉班級環境,初步消除對幼兒園人、事、物的陌生感,也為幼兒與家長、教師與家長、家長與家長、幼兒與幼兒之間搭起了溝通的橋梁。
綜上所述,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廣泛存在,并且對幼兒的健康成長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解決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需要幼兒家長與幼兒園教師共同努力——尤其是在教育理念、思想重視程度、入園前的準備等方面,應當努力增進雙方之間的溝通與交流,進而達成一致同步的教育目標,同時相互理解、相互信任、相互幫助,最終促使小班幼兒入園焦慮問題的盡早盡快得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