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晶晶
(河南省靈寶市第三人民醫院中醫內科 靈寶 472500)
慢性胃炎(CG)是消化內科常見病,是由各種原因導致的以腹脹、疼痛、反酸等為主要表現的胃黏膜反復慢性炎癥,重者可發生胃潰瘍,若任其發展,可進展為不可逆的腺體萎縮[1]。CG 病因較為復雜,多認為與幽門螺桿菌(Hp)感染、刺激性物質、藥物刺激等因素相關,西醫多采用保護胃黏膜、增強胃動力等藥物治療,雖有一定的治療效果,但長期用藥往往伴有諸多不良反應,單一應用無法取得理想的治療效果。中醫學認為,CG 多屬于脾虛胃熱證,治療應遵循健脾益氣、調和寒熱的原則。半夏瀉心湯出自《傷寒論》,為古今流傳的經典方劑,具有寒熱平調、調和肝脾的作用[2~3]。本研究探討了CG 脾虛胃熱證患者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F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84 例CG 患者均為我院于2019 年4 月~2020 年10 月收治,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84 例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2 例。對照組男25 例,女17 例;年齡32~58 歲,平均(42.85±3.18)歲;體質量指數18~29 kg/m2,平均(24.35±1.12)kg/m2;病程1~9年,平均(4.78±1.03)年。觀察組男27 例,女15 例;年齡33~57 歲,平均(42.79±3.20)歲;體質量指數19~28 kg/m2,平均(24.32±1.13)kg/m2;病程2~8年,平均(4.81±1.05)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診斷標準(1)符合《中國慢性胃炎共識意見(2017 年,上海)》[4]中診斷標準:病理組織學顯示胃黏膜被慢性炎癥細胞浸潤;胃鏡下可見黏膜紅斑、黏膜粗糙等表現;伴上腹不適、隱痛、餐后飽脹等癥狀。(2)符合《慢性胃炎中醫診療專家共識意見(2017)》[5]中脾虛胃熱證診斷標準:癥候表現為胃脘痞悶、胃痛、少食納呆、噯氣、反酸、大便溏薄,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或數。
1.3 納入標準語言、認知功能正常,不影響正常交流;符合中西醫診斷標準;患者知情同意。
1.4 排除標準惡性消化道腫瘤患者;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肝腎功能不全者;伴重度異型增生者;胃黏膜病變者。
1.5 治療方法兩組均給予西藥治療,口服克拉霉素分散片(國藥準字H20103113),250 mg/ 次,2 次/d;口服蘭索拉唑腸溶片(國藥準字H20065318),15 mg/ 次,2 次/d;口服枸櫞酸莫沙必利片(注冊證號H20140636),5 mg/ 次,3 次/d。觀察組加用半夏瀉心湯治療。藥用半夏10 g、干姜3 g、黃連3 g、黃芩10 g、炒枳實10 g、白及10 g、黨參15 g、大棗6 枚、甘草6 g。煩躁易怒者加15 g 夏枯草;反酸甚者加15 g 烏賊骨;大便秘結者加6 g 大黃;胃脘刺痛者加20 g 白芍;乏力甚者黨參改為6 g 人參。用水煎成300 ml 藥汁,分早晚2 次溫服,1 劑/d。兩組均連續治療4 周。
1.6 觀察指標(1)中醫證候積分:對患者胃脘痞悶、胃痛、少食納呆、反酸4 項癥狀于治療前及治療4 周后按照無、輕度、中度、重度分別計0、2、4、6 分,分值0~24 分,癥狀越嚴重,評分越高。(2)炎癥介質水平:于治療前、治療4 周后抽取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對白介素-6(IL-6)、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進行檢測,方法為酶聯免疫吸附法。(3)不良反應:胃腸不適、頭痛、發熱等。(4)療效。痊愈:胃鏡顯示胃黏膜水腫、充血及臨床癥狀、體征消失;顯效:胃鏡顯示胃黏膜水腫、充血及臨床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有效:胃鏡顯示水腫、充血減輕,臨床癥狀、體征好轉;無效:胃鏡結果及臨床癥狀、體征無改善甚至加重??傆行?(痊愈例數+ 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
1.7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兩組治療前胃脘痞悶、胃痛、少食納呆、反酸積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胃脘痞悶、胃痛、少食納呆、反酸積分均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s)

表1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證候積分比較(分, ±s)
反酸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胃脘痞悶治療前 治療后胃痛治療前 治療后少食納呆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tP 4.58±0.57 4.62±0.59 0.316 0.753 2.03±0.35 1.21±0.24 12.522 0.000 4.25±0.52 4.31±0.49 0.544 0.588 1.98±0.30 1.07±0.26 14.856 0.000 4.46±0.52 4.50±0.48 0.366 0.715 1.75±0.25 0.98±0.23 14.690 0.000 4.51±0.60 4.49±0.63 0.149 0.882 1.92±0.36 1.14±0.27 11.233 0.000
2.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前IL-6、TNF-α 水平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IL-6、TNF-α 水平較對照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炎癥介質水平比較(ng/L, ±s)
TNF-α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IL-6治療前 治療后42 42 tP 212.68±13.24 212.70±13.31 0.007 0.995 160.71±11.43 138.52±11.01 9.062 0.000 99.31±10.24 99.28±10.32 0.013 0.989 57.65±8.34 40.20±7.09 10.331 0.000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較對照組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4 兩組不良反應比較治療期間兩組未見不良反應。
西醫治療CG 提倡對癥治療,即給予保護胃黏膜、抑酸、抗Hp 等藥物治療[6],三聯療法是該病常用治療方案??死顾厥且环N大環內酯類抗生素,可緊密結合核糖,抑制多肽轉移酶,最終達到抑制蛋白質合成的作用,具有較強的抗菌效果,能有效抑制Hp 感染,且具有組織滲透性好、耐酸性強的優點;蘭索拉唑片可有效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免受胃酸侵蝕;莫沙必利可抑制乙酰膽堿酯酶活性,拮抗體內多巴胺受體,促進胃腸蠕動[7]。然而隨著三聯療法的廣泛應用,耐藥率隨之升高,致使該療法的治療效果并不十分理想。
中醫學認為,CG 屬于“痞滿、胃脘痛”等范疇,病因病機主要是由于濕寒之邪、素體虛弱、情志不暢、飲食不節等原因導致脾胃失和、氣滯血瘀,治療應施以扶正祛邪、健脾和胃、行氣活血之法。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治療后胃脘痞悶、胃痛、少食納呆、反酸積分及IL-6、TNF-α水平較對照組低,治療期間兩組未見不良反應,表明CG 脾虛胃熱證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顯著,利于緩解炎癥反應和臨床癥狀,安全可靠。半夏瀉心湯中半夏為君藥,具有和胃降逆、化痰消痞之效;干姜溫中除痞,黃連、黃芩清熱燥濕,共為臣藥;炒枳實行氣消脹;白及解毒斂肌;黨參、大棗補脾和中、健脾益氣;甘草調和諸藥。諸藥合用共奏健脾益氣、和胃降逆之效。同時根據患者臨床癥狀加減治療,針對煩躁易怒者加夏枯草可清肝瀉火;反酸者加烏賊骨可制酸止痛;大便秘結者加大黃可清熱瀉下、瀉熱通便;胃脘刺痛者加白芍可緩急止痛;乏力甚者將黨參改為人參,可大補元氣?,F代藥理研究顯示,黃芩能夠促進胃腸消化,并可抑制Hp 感染;半夏可抑制胃酸分泌,并對細菌和真菌均有較好的抑制作用;黨參中含有皂苷、微量生物堿、淀粉等多種增強臟器功能的化學成分,有助于機體免疫力的增強[8~10]。
綜上所述,CG 脾虛胃熱證應用半夏瀉心湯加減聯合西藥治療的效果較佳,能減輕炎癥反應,改善病情,安全可靠,利于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