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強 施政 吳田堯
(福建省寧德市古田縣總醫院 古田 352200)
股骨頸骨折(FNF)在各年齡段均可能發生,但常見于中老年患者在骨質疏松癥的基礎上由于骨質量下降所致,多表現為髖部疼痛、下肢活動受限等臨床癥狀。由于中老年人多合并心血管等病癥,若長期臥床易引發肺部感染等并發癥,故臨床多對其施以手術治療,以促使患者盡早下地,避免并發癥發生,有利于患者預后[1~2]。人工股骨頭置換術(HHA)是臨床治療高齡單側FNF 的首選方案,具有效果好、術后恢復快等特點[3]。HHA 有微創后外側入路(Mis-PLA)與直接前入路(DAA)兩種入路方式,但臨床對于兩種入路方式的選擇尚存爭議。基于此,本研究比較不同入路行HHA 在高齡單側FNF 中的價值。現報道示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16 年7 月~2020 年7 月于我院行HHA 的200 例高齡單側FNF 患者病歷資料。按手術入路方案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00 例。對照組女41 例,男59 例;年齡62~79歲,平均年齡(70.48±1.23)歲;體質量指數(BMI)19~28 kg/m2,平均BMI(23.17±0.12)kg/m2。觀察組女40 例,男60 例;年齡64~81 歲,平均年齡(70.52 ±1.31) 歲;BMI 20~29 kg/m2, 平 均BMI(23.19±0.14)kg/m2。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標準符合第9 版《外科學》[4]中相關診斷標準;伴有疼痛、活動受限等癥狀;均為新鮮骨折;患者及其家屬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難以耐受手術者;存在髖部手術史者;依從性較差者;神經系統功能紊亂者。
1.4 治療方法對照組以Mis-PLA 行HHA,全麻,側臥位,于患側髖關節后外側作一長約10 cm 切口,逐次切開皮膚等部位,沿臀大肌肌纖維方向做鈍性分離,顯現髖關節囊,將關節脫位,拿掉股骨頭,以斜狀形態截骨;再擴髓,將適當大小的股骨柄、股骨頭假體放入,后將髖關節復原;以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并放置引流,縫合關節囊,術畢。觀察組以DAA 行HAA,全麻,仰臥位,于髂前上棘遠端3 cm 并向外3 cm 處作一長約7 cm 切口,切開皮膚、闊筋膜張肌間筋膜層等處,顯現關節囊前部脂肪;暴露骨折端,取出股骨頭,斜形截骨,擴髓;試模取得滿意效果后放入股骨柄,安放合適假體,縫合切口,術畢。兩組隨訪至術后3 個月。
1.5 觀察指標(1)手術相關指標: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時間、住院時間、術中出血量。(2)疼痛程度:術前、術后4 h 及12 h 以疼痛視覺模擬量表(VAS)[5]評估。共10 分,分數高,疼痛越重。(3)髖關節功能:術前、術后3 個月,采用Harris 髖關節功能評分量表(HHS)[6]評估,共100 分,分數高低與髖關節功能呈正比。(4)并發癥:記錄肺炎、坐骨神經損傷、局部紅腫等發生情況。
1.6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20.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比較(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100 100 tP 41.78±5.38 49.63±5.62 10.090 0.000 294.92±15.43 253.38±12.15 21.151 0.000 13.77±2.16 11.08±1.72 9.742 0.000
2.2 兩組VAS、HHS 評分比較術前,兩組VAS、HHS 評分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12 h VAS 評分較對照組低,術后3 個月HHS 評分較對照組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VAS、HHS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VAS、HHS 評分比較(分, ±s)
注:與同組術前比較,*P<0.05。
HHS 評分術前 術后3 個月對照組觀察組組別 n VAS 評分術前 術后12 h 100 100 tP 7.35±0.87 7.32±0.84 0.248 0.804 2.29±0.42*1.52±0.31*14.751 0.000 42.19±5.63 42.25±5.68 0.075 0.940 78.35±9.13*82.18±9.47*2.912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例(%)]
老年人多患有骨質疏松癥,使得骨脆性增加,加之受外力因素影響,當其跌倒時,大腿外側受到撞擊,繼而引發FNF[7]。FNF 多以下肢畸形、髖部劇烈疼痛為主要表現,給患者日常生活造成不良影響,需對其施以有效的治療。傳統保守治療起療效甚微,且易增加多種并發癥發生。骨折復位內固定術雖可達到良好的復位效果,但老年患者多合并不同程度骨質疏松,骨強度較低,骨折愈合較慢,極易導致內固定松動、骨折不愈合等,無法達到臨床所需。
隨著科學技術不斷進步,HHA 在臨床治療高齡單側FNF 患者中得到廣泛應用,HHA 能夠有效恢復關節正常解剖結構及功能[8]。HHA 手術入路包含Mis-PLA、DAA 等方式,其中Mis-PLA 作為臨床首選入路措施,具有髖關節顯現完全、簡便等優勢,且對髖關節部位臀中肌損傷較輕微,可有效減輕疼痛感。然而此入路方式在術中需離斷髖關節后外側肌肉,出血量較多。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時間較對照組長,術中出血量較對照組少,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VAS評分、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HHS 評分較對照組高,提示DDA 行HHA 在高齡單側FNF 患者治療中效果確切,其出血量較少,可有效減輕術后疼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有利于髖關節功能恢復。經DDA 行HHA 在手術期間不用切斷肌肉,從肌間隙分離并將髖關節顯露,創傷小,可減少術中出血量與術后疼痛。同時,該方式是在髖關節伸直位時將切口閉合,而此時髖關節前側組織多處在緊張狀況,可預防患者術后在體位伸展時疼痛加重[9~11]。DDA 具有較為清晰的手術視野,可將損傷降至最低,且具有較簡便的切口擴展,可最大程度保護臀中肌,減少脫位發生,以促使患者術后可早期行持續坐位,加快髖關節功能恢復,從而減少相關并發癥的發生。
綜上所述,與Mis-PLA 行HHA 相比,經DDA行HHA 在高齡單側FNF 患者治療效果更佳,創傷性更小,術中出血量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更少,有利于減輕術后疼痛,促進髖關節功能恢復,安全可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