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有忠
(1 廣東醫科大學附屬第三醫院中醫治未病科 佛山 528318;2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龍江醫院中醫治未病科 佛山 528318)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壓力增加,生活節奏加快,競爭激烈、壓力過大、勞累等問題影響著人們身體健康,導致失眠發生率明顯增高,且發病人群有低齡化、年輕化發展趨勢[1]。據流行病學調查顯示,當前我國近60.5%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2]。大部分亞健康患者最突出的表現是失眠,在我國失眠的發生率高達38.2%[3]。亞健康失眠如果處理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患者會從亞健康狀態發展至病態。針灸在調節氣血失和、臟腑功能失調方面具有顯著作用。有研究表明,心理干預在改善失眠癥狀方面具有顯著效果,同時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神經功能。基于此,本研究對166 例亞健康失眠患者進行分組治療,觀察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已得到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選取2019 年2 月~2020 年1 月收治的166例亞健康失眠患者,根據治療方法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參照組,各83 例。觀察組男49 例,女34 例;年齡28~54 歲,平均(42.62±3.62)歲;病程1~9 年,平均(5.06±2.84) 年。參照組男50 例,女33 例;年齡29~53 歲,平均(42.65±3.58)歲;病程2~8 年,平均(5.09±2.81)年。兩組一般資料均衡可比,P>0.05。納入標準:(1)均滿足《中國失眠癥診斷和治療指南》[4]中對失眠的診斷標準;(2)性別不限,年齡在18~70 周歲;(3)生命體征平穩;(4)意識清醒、對答切題。排除標準:(1)酗酒、濫用精神藥物導致失眠者;(2)器質性繼發性失眠者;(3)合并心力衰竭、腦卒中者;(4)本研究前1 個月服用過抗失眠藥物者;(5)合并帕金森、癡呆者;(6)合并惡性腫瘤者;(7)置入心臟起搏器者;(8)中途退出研究者。
1.2 治療方法參照組接受常規治療,予以艾司唑侖片(國藥準字H31021533)口服,每次2 mg,每日1次,連續用藥2 個月。觀察組在參照組基礎上針灸聯合心理干預治療。(1)針灸。選取內關、百會、四神聰、神門、三陰交、血海、足三里等穴位,協助患者采取坐位或仰臥位,常規消毒穴位后,直刺神門0.5寸,沿頭皮向后針刺四神聰0.6 寸,直刺三陰交、內關1.0 寸,得氣后,留針20 min,將艾條放置在皮膚以上2 cm 的地方熏灸,每次10 min,1 次/d,連續針灸2 個月。(2)心理干預。認知治療:通過與患者交流、溝通等方式了解患者失眠的原因以及心理狀況,利用文字、視頻、微信等方式向患者介紹失眠相關知識,并及時用自身專業知識解答疑問,糾正患者錯誤認知。放松治療:指導患者通過聽音樂、看電視、聊天、唱歌、跳舞等方式轉移注意力,深呼吸全身心放松,并配合放松鍛煉,盡可能緩解患者抑郁、焦慮、緊張等消極情緒。睡眠指導:告知患者養成早睡早起的習慣,睡前1 h 盡可能減少腦力活動,不要觀看刺激、恐怖的影片,聆聽柔和、舒緩的催眠曲,保持良好的心態入睡。
1.3 觀察指標于治療2 個月后評價近期療效。(1)臨床療效,評價標準:醒后精力充沛,夜間睡眠時間超過6 h 為顯效;醒后精力尚可,夜間睡眠時間比治療前延長3 h 為有效;未達到以上標準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5]。(2)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量表(PSQI)評分:包括日間功能障礙、睡眠障礙、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入睡時間、催眠藥物使用、睡眠質量,每項按0~3 分等級計分,總分0~21 分,睡眠質量與分值呈負相關性[6]。于治療后1 年評價遠期療效。隨訪1 年,統計復發率,復發率=復發例數/ 總例數×100%。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6.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正態分布計量資料(PSQI 評分)組間對比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以(±s)表示,計數資料(臨床療效、復發率)采用χ2檢驗,以%表示,檢驗水準α=0.05,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39%高于參照組84.34%,P<0.05。見表1。

表1 兩組近期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PSQI評分比較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SQI 評分低于參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PSQI 評分比較(分, ±s)
睡眠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觀察組組別 n 日間功能障礙治療前 治療后睡眠障礙治療前 治療后睡眠效率治療前 治療后83 83 tP 2.34±0.26 2.35±0.21 0.273 0.786 1.85±0.16 1.16±0.15 28.663 0.000 2.25±0.12 2.29±0.15 1.897 0.060 1.75±0.12 1.06±0.11 38.616 0.000 2.34±0.34 2.36±0.31 0.396 0.693 1.68±0.13 1.05±0.13 31.219 0.000 2.26±0.25 2.31±0.25 1.288 0.199 1.52±0.13 1.02±0.14 23.843 0.000睡眠質量治療前 治療后參照組觀察組組別 n 入睡時間治療前 治療后催眠藥物使用治療前 治療后83 83 tP 2.34±0.33 2.36±0.32 0.396 0.692 1.57±0.15 1.03±0.15 22.332 0.000 2.26±0.34 2.29±0.32 0.585 0.559 1.52±0.13 1.02±0.11 26.749 0.000 2.34±0.26 2.36±0.25 0.505 0.614 1.58±0.11 1.02±0.10 34.319 0.000
2.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觀察組復發率1.20%低于參照組10.84%,P<0.05。見表3。

表3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例(%)]
亞健康狀態是指處于健康與疾病之間的一種特殊形式,雖然處于病前狀態,但沒有發生器質性改變。據調查顯示,當前我國一半以上的人群處于亞健康狀態,其中以失眠為主要表現形式[6~8]。臨床普遍認為失眠的發生與睡眠環境差、睡眠不規律、焦慮癥、壓力過大等有極為密切的聯系。亞健康失眠具體表現為睡眠不足、維持睡眠困難、入睡困難、情緒不穩定、記憶力減退、食欲減退、疲勞等,對患者生活、工作等均造成嚴重不良影響[9~10]。失眠如果治療不及時或方法不當,會引發免疫功能降低、內分泌紊亂等并發癥。大部分患者只能依靠長期服用艾司唑侖等藥物才能入睡,一旦停藥病情易復發,整體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失眠屬于中醫領域“不寐”等范疇,中醫認為睡眠、精神息息相關,心主血脈,失眠的病變部位主要在心,中醫治療該病遵循“益髓補腦、養心安神”的原則[11~12]。另外,心理干預在失眠患者治療中具有關鍵性的作用。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臨床總有效率96.39%高于參照組84.34%,觀察組治療后PSQI 評分低于參照組,觀察組復發率1.20%低于參照組10.84%,P<0.05。表明亞健康失眠治療中針灸聯合心理干預的近遠期療效確切。分析如下:(1)針灸是一項特殊的中醫理療技術,具有療效確切、安全性高等優點,通過針刺百會,可調動督脈經氣;針刺四神聰具有升舉陽氣功效;針刺足三里、血海以及神門,可發揮益氣、養血、生血功效;針刺內關可發揮養心安神作用;針刺三陰交可調節機體陰陽。諸穴相配,可發揮養心、益氣、安神作用,有效延長患者睡眠時間,增加睡眠深度。(2)心理干預可及時糾正患者錯誤認知、行為,舒緩患者焦慮、煩躁等不良情緒,督促患者保持平和的心態,減輕心理應激反應,更加客觀、理智地看待疾病,增強患者對失眠的認知水平以及應對能力。(3)針灸和心理干預,兩種治療手段聯合,起協同作用,可取得穩定、顯著的治療效果,彌補單純西藥治療容易產生耐藥性、依賴性、不良反應多等不足。
綜上所述,亞健康失眠患者采納針灸聯合心理干預治療,可有效改善患者失眠癥狀,提高睡眠質量,降低復發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