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麗華 曾丹丹
(廣東省清遠市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 513200)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是新生兒科的一種常見疾病,發病因素多,包括病理性和生理性兩類,治療上首選藍光照射治療,效果較好[1]。但部分患兒由于治療不及時或療效不明顯等原因可出現血膽紅素持續升高,導致核黃疸,嚴重危害患兒的生命。因此及時有效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對臨床防止核黃疸出現具有重要意義[2]。有報道稱藍光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效果顯著,但存在腹瀉、發熱、皮疹等不良反應,降低了患兒的生活質量[3]。本研究采用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輔助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取得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新生兒科收治的高膽紅素血癥患兒82 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聯合組和對照組各41 例。對照組男18例,女23 例;日齡2~15 d,平均(6.52±1.97)d;體質量2.37~3.58 kg,平均體質量(2.89±0.31)kg;黃疸類型:母乳性黃疸8 例,感染性黃疸13 例,溶血性黃疸17 例,血管外溶血性黃疸3 例。聯合組男19 例,女22 例;日齡2~15 d,平均(6.49±2.08)d;體質量2.21~3.63 kg,平均體質量(2.97±0.34)kg;黃疸類型:母乳性黃疸7 例,感染性黃疸13 例,溶血性黃疸16 例,血管外溶血性黃疸5 例。兩組患兒一般資料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存在可比性。納入標準: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診斷標準[4];患兒家屬同意本研究。排除標準:患有先天性心臟病;患有先天性遺傳代謝性疾病;患有先天性消化道畸形。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兒入院后完善資料統計,抽血檢測血總膽紅素水平。對照組采用單純藍光照射治療,將患兒放置于保溫箱內,設置溫度為32℃,濕度控制在55%~65%,光源距離患兒皮膚20~40 cm,患兒眼睛和外陰部等薄弱部位予以黑布遮蓋,并及時補充水電解質及營養物質,糾正體內酸堿平衡。聯合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治療。雙歧桿菌乳桿菌三聯活菌片(國藥準字S19980004)0.5 g,3 次/d,將藥片碾碎后溶于溫水中沖服。將維生素B2片(國藥準字H44020621)5 mg研磨后溫水沖服,3 次/d。5 d 為一個療程,治療1 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比較兩組患兒治療總有效率、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及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生率。療效判定標準:治療5 d 后患兒總膽紅素水平恢復正常為痊愈;治療5 d 后患兒總膽紅素水平有所降低但仍高于正常值為有效;治療5 d 后患兒總膽紅素水平未見降低甚至繼續升高為無效。總有效率=(痊愈例數+ 有效例數)/ 總例數×100%。不良反應包括:發熱、皮疹、腹瀉、低血鈣。
1.4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治療總有效率及不良反應發生率等計數資料以%表示,總膽紅素水平等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對比采用卡方檢驗,當P<0.05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兩組治療后總膽紅素水平均顯著低于治療前(P<0.05),且治療后聯合組總膽紅素水平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總膽紅素水平比較(μmol/L, ±s)
組別 n對照組聯合組41 41 17.242 22.737 0.000 0.000 tP治療前 治療后 t P 325.72±48.62 327.26±48.33 0.144 0.886 175.86±27.08 130.78±26.94 7.557 0.000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例(%)]
高膽紅素血癥是血清膽紅素異常升高的一類疾病[5],新生兒由于生產及感染等因素影響,出現血清膽紅素快速升高,稱為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主要表現為皮膚、黏膜、鞏膜變黃及感染等,隨膽紅素逐漸升高可導致核黃疸,影響神經系統功能,最終導致不可逆性的聽力、視力及神經系統損傷等[6]。因此及時有效降低血膽紅素水平是治療高膽紅素血癥的關鍵[7~8]。光照療法是目前臨床上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首選療法,操作簡單,對新生兒不良反應小。該療法主要是通過藍光照射后將未結合膽紅素轉換為可溶于水的異構體,由患兒的尿液和膽汁中排出,從而降低血膽紅素水平。
本研究發現聯合組治療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提示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可提高藍光照射的治療效果。在新生兒腸道中胎糞膽紅素水平較高,而通過保持排糞通常可加快體內膽紅素的排出,增加腸肝循環。益生菌中含有的活性微生物可與患兒腸道內菌群建立良好的平衡狀態,分泌乳酸、乙酸等物質刺激腸道蠕動,腸道蠕動增加則使糞便排出更加通暢[9~10]。研究還發現聯合組治療后血膽紅素水平顯著低于對照組,提示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可降低血膽紅素水平。新生兒腸道細菌較少,藍光照射治療中產生的未結合膽紅素在進入腸道后可被腸道重吸收,導致體內膽紅素水平不易降低。而活性菌進入患兒腸道后,種植于腸道中,將腸道內的未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氧化物及尿膽原再排出體外,故可加速體內膽紅素降低[11~13]。研究中發現聯合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提示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可降低患兒不良反應發生率。藍光照射下,大量結合膽紅素轉變為水溶性未結合膽紅素經膽汁循環排入腸道內,導致患兒腸道負擔增加出現腹瀉等消化道癥狀,同時藍光可導致部分患兒出現皮疹等癥狀。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可減輕患者腸道負擔,促進未結合膽紅素代謝,同時減輕患兒皮膚癥狀。
綜上所述,益生菌聯合維生素B2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能有效提高治療效果,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降低總膽紅素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