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向陽
(河南省夏邑縣第二人民醫院神經內科 夏邑 476400)
急性腦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 ACI)為神經科臨床常見疾病之一,主要因腦供血不足引發缺氧、缺血,使腦組織受損所致,若未獲得及時有效治療,可致患者死亡,危及患者生命安全[1]。阿替普酶(Alteplase, rt-PA)動脈溶栓為臨床針對早期ACI患者常用治療方式,可有效緩解患者病情,但對部分伴嚴重血管狹窄患者效果欠佳[2~3]。故臨床應積極優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回顧性收集我院早期ACI 患者(發病時間<6 h),旨在從療效、血管再通情況等層面分析探究血管內支架成形術(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and Stent, PTAS)聯合rt-PA 動脈溶栓治療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回顧性收集2019 年1 月~2020 年10 月我院收治的86例早期ACI 患者臨床資料,按治療方案不同分成聯合組、常規組,每組43 例。聯合組男24 例,女19 例;年齡46~68 歲,平均年齡(57.06±3.93)歲;病程2~5 h,平均病程(3.49±0.33)h;體質量指數18.3~27.4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84±1.37)kg/m2。常規組男22 例,女21 例;年齡45~67 歲,平均(56.11±3.86)歲;病程2~5 h,平均病程(3.53±0.31)h;體質量指數18.9~27.1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3.01±1.43)kg/m2。兩組基線資料均衡可比(P>0.05)。
1.2 選例標準(1)納入標準:經腦CT 或MRI 等相關檢查確診為ACI;發病時間<6 h;未見大面積梗死;血管狹窄程度>75%;符合rt-PA 動脈溶栓指征;符合PTAS 指征;臨床資料完整。(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依從性差;合并顱內出血;合并嚴重器質性病癥;過敏體質;凝血功能不全;免疫系統障礙;血壓、血糖指標異常。
1.3 治療方法兩組均依照具體情況予以常規對癥支持,包括控制顱內壓、吸氧、維持酸堿和水電解質平衡、補充營養液、改善細胞代謝等。常規組接受rt-PA 動脈溶栓治療,注射用阿替普酶(國藥準字S20160054)0.9 mg/kg,最大劑量≤90 mg,外周動脈團注10%,1 min 內完成,剩余90%溶于濃度為0.9%氯化鈉溶液50 ml 中,靜脈滴注,60 min 內完成。聯合組接受PTAS 聯合rt-PA 動脈溶栓治療。局麻,行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檢查,明確血管閉塞關鍵點,超滑導絲經導管引入,由導絲帶動微導管置入病灶處,反復抽動,待血栓被破壞后,抽離導絲,rt-PA 經微導管脈沖注入,最大劑量≤90 mg,5 min后再次行DSA 檢查,若閉塞血管再通,則停止給藥;Winspan 自膨式支架放置于狹窄處,將微導管退出,保留動脈鞘,術畢,常規靜滴分子右旋糖酐,行脫水干預。兩組術后均予以低分子肝素鈣注射液(國藥準字H20060190)皮下注射,5 000 U/ 次,2 次/d;術后7 d 予以阿司匹林腸溶片(注冊證號H20130339)口服,100 mg/ 次,1 次/d,持續3 個月。
1.4 觀察指標(1)兩組總有效率比較。(2)兩組治療前、治療3 個月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評分比較。ADL共100 分,分值越低,日常生活能力越差;NIHSS 共42 分,分值越低,神經功能受損越輕。(3)兩組治療1 d 后血管完全再通率比較。行腦CT 及DSA 檢查,并結合TIMI 血流分級標準實施評估,0~1 級為未通,2 級為部分再通,3 級為完全再通。
1.5 療效評估標準兩組均于治療3 個月后實施療效評估,以NIHSS 評分擬定療效評價標準,基本治愈: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90%;顯效:NIHSS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46%~90%;有效:NIHSS評分較治療前降低18%~45%;無效:未達有效、顯效、基本治愈標準。基本治愈+ 顯效+ 有效= 總有效率。
1.6 統計學分析數據處理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聯合組總有效率95.35%較常規組74.42%高(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比較[例(%)]
2.2 兩組NIHSS、ADL 評分比較聯合組治療3 個月ADL 評分較常規組高,NIHSS 評分較常規組低(P<0.05)。見表2。
表2 兩組NIHSS、ADL 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NIHSS、ADL 評分比較(分, ±s)
ADL 評分治療前 治療3 個月聯合組常規組組別 n NIHSS 評分治療前 治療3 個月43 43 tP 15.61±1.38 15.38±1.29 0.798 0.427 2.45±0.28 4.27±0.71 15.637<0.001 53.59±3.36 54.07±3.28 0.670 0.505 87.37±5.35 82.33±4.09 4.907<0.001
2.3 兩組血管完全再通情況比較聯合組治療1 d完全再通率95.35%較常規組79.07%高(P<0.05)。見表3。

表3 兩組血管完全再通情況比較[例(%)]
ACI 為臨床常見疾病,多是由血管狹窄加重、高黏血癥、血栓形成、灌注不足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而引發,具有起病急驟、預后差等特點,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4~6]。故臨床應采取有效治療方案,以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相關研究指出,針對早期(發病時間<6 h)ACI患者,若能盡早疏通閉塞血管,可極大程度縮小梗死面積,改善半暗帶神經細胞可逆性,挽救缺血組織。故臨床針對早期ACI 患者多采用rt-PA 動脈溶栓治療。該治療方式雖能于一定程度緩解患者病情,但亦有一定局限性,常規全身性溶栓給藥方式易導致梗死病灶處血藥濃度不足,進而難以獲得最佳治療效果[7]。故臨床應積極優化治療方案,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基于此,本研究在常規rt-PA 動脈溶栓治療早期ACI 患者基礎上,聯合應用PTAS 術治療,數據顯示,聯合組總有效率95.35%較常規組74.42%高,治療1 d 完全再通率95.35%較常規組79.07%高,治療3 個月ADL 評分較常規組高,NIHSS 評分較常規組低(P<0.05)。由此可見,PTAS 聯合rt-PA 動脈溶栓治療早期ACI 患者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提高溶栓效果,改善神經功能及預后。原因分析為行PTAS術時,可通過機械力量(微導管置入)開通血管閉塞病灶,同時,通過置入Winspan 自膨式支架,可將rt-PA 與血栓的接觸面擴大,進而提高病灶內血藥濃度,有效提升溶栓質量,加速溶解栓子。故二者聯合應用可進一步提高整體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PTAS 聯合rt-PA 動脈溶栓治療早期ACI 患者可進一步提高療效,提高溶栓效果,改善神經功能及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