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豐 黃觀靈 金明華
(廣東省惠州市中大惠亞醫(yī)院中醫(yī)科 惠州 516083)
失眠會引發(fā)注意力、記憶力等思維能力下降,導致內分泌紊亂,影響生活質量,甚至誘發(fā)心臟病、抑郁癥等,危害較大。臨床西醫(yī)主要以抗抑郁、鎮(zhèn)靜藥物等治療,如阿普唑侖片可改善睡眠,但臨床應用具有成癮性,且效果局限,反復治療反而可能加重失眠。近年來中醫(yī)藥治療失眠顯示出較佳效果[1],中醫(yī)稱之為“不寐”,以心脾血虛型為常見類型,心脾兩虛、陰血不足是其主要病機,治療應以健脾養(yǎng)心、益氣補血為主,而歸脾湯有改善心血不足與脾虧虛的作用[2~3]。基于此,本研究探討歸脾湯加減在心脾血虛型失眠患者中的治療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1 月~2019 年1 月我院收治的心脾血虛型失眠患者60 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西藥組,各30 例。研究組男22 例,女8 例;年齡23~68 歲,平均(44.26±10.19)歲;病程2~12 年,平均(6.97±2.46)年。西藥組男21 例,女9 例;年齡24~69 歲,平均(46.29±11.02)歲;病程2~13 年,平均(7.26±2.61)年。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均衡可比(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通過。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西醫(yī)失眠癥診斷標準:入睡困難、多夢、早醒、疲乏等,每周失眠至少3 次,持續(xù)超過4 周;中醫(yī)屬于心脾血虛型,符合主癥≥1 項,次癥≥3 項,主癥:易醒、多夢,或朦朧不實,次癥:心悸、頭暈目眩、健忘、神疲乏力、面色不華、肢體倦怠、苔薄、舌淡、脈細弱。(2)排除標準:全身性疾病導致失眠者;安眠藥依賴、藥物濫用、酗酒者;治療前1 周內用過抗精神病藥物者;過敏體質或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伴有精神疾病者;妊娠或哺乳期女性。
1.3 治療方法
1.3.1 西藥組予以阿普唑侖片(國藥準字H53021876)治療,睡前口服,1 片/d,用藥4 周。
1.3.2 研究組予以歸脾湯加減聯(lián)合阿普唑侖片治療,阿普唑侖片用法及劑量同西藥組,歸脾湯使用本院配方顆粒沖服,組方:白術6 g、黨參10 g、大棗10 g、甘草3 g、黃芪10 g、當歸10 g、龍眼肉10 g、茯神10 g、酸棗仁10 g、遠志6 g、生姜3 g、木香6 g,隨癥加減:血虛重者加熟地10 g、白芍10 g、阿膠10 g;不寐甚重者,加五味子10 g、夜交藤10 g、合歡皮10 g、柏子仁10 g;兼見脘悶納呆、苔膩者,重用白術20 g,加蒼術10 g、半夏6 g、陳皮6 g、茯苓12 g、厚樸10 g。1 劑/d,開水沖服,分早晚服用,共用藥4 周。
1.4 觀察指標(1)臨床療效,顯效:治療4 周后乏力、氣短等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睡眠質量顯著好轉,睡眠時間延長≥3 h;有效:治療后臨床癥狀部分改善,睡眠時間延長<3 h;無效:治療后癥狀與睡眠時間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顯效、有效計為總有效。(2)睡眠質量采用匹茲堡睡眠質量指數(shù)量表(PSQI)評分進行評估,包括入睡時間、睡眠質量、睡眠效率、睡眠時間、催眠藥物等,每項0~3 分,總分0~21 分,得分越低,睡眠質量越高。(3)睡眠情況,記錄治療前后兩組睡眠時間、夜間覺醒次數(shù)。(4)不良反應:頭暈、嘔吐、口干、一過性困倦。
1.5 統(tǒng)計學分析數(shù)據(jù)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高于西藥組的73.33%(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2.2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治療后研究組PSQI 評分低于西藥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s)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睡眠質量評分比較(分, ±s)
組別 n 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西藥組30 30 tP 16.02±2.89 15.56±3.03 0.602 0.550 5.09±1.37 7.12±1.74 5.021<0.001
2.3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治療后研究組睡眠時間長于西藥組,夜間覺醒次數(shù)少于西藥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 ±s)

表3 兩組睡眠情況比較( ±s)
夜間覺醒次數(shù)(次/ 夜)治療前 治療后研究組西藥組組別 n 睡眠時間(h)治療前 治療后30 30 tP 4.98±1.42 5.15±1.25 0.492 0.624 7.58±1.27 6.54±1.50 2.898 0.005 4.06±1.01 3.98±0.89 0.326 0.746 1.59±0.70 2.71±0.69 6.241<0.001
2.4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研究組發(fā)生頭暈1 例,嘔吐1 例,口干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0.00%(3/30);西藥組發(fā)生頭暈1 例,嘔吐1 例,口干1 例,一過性困倦2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16.67%(5/30)。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χ2=0.144,P=0.704)。
隨著社會節(jié)奏加快與生活壓力增加,失眠已成為社會一種普遍現(xiàn)象。目前臨床對其誘因未完全明確,認為年齡、環(huán)境、精神狀態(tài)、生活習慣等諸多因素可引起神經遞質傳遞功能障礙等,進而引發(fā)失眠,因此探尋有效治療方案對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4]。阿普唑侖片通過影響腦內β 腎上腺素受體發(fā)揮抗焦慮、鎮(zhèn)靜、催眠等作用,口服吸收1~2 h 即可達血藥峰濃度,能有效改善失眠癥狀,但由于戒斷反應、依賴性、耐藥性等使得臨床使用出現(xiàn)局限,且治療后普遍易復發(fā),效果有待提高。
《類證治裁·不寐》有言:“思慮傷脾,脾血虧損,經年不寐”,中醫(yī)認為心脾血虛型失眠是勞倦傷脾、過逸少動,致脾虛氣弱,或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損耗,致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氣血生化乏源,致營血虛虧,不能上奉于心,則心神不寧,治療當以補益心脾、安神養(yǎng)心為原則。歸脾湯由黨參、白術、黃芪、甘草、大棗、遠志、茯神、酸棗仁、當歸、龍眼肉、生姜、木香組成,方中黨參性平,味甘,歸脾經,可補益脾肺、補血生津;白術性溫,歸脾、胃經,可益氣健脾;黃芪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可補氣健脾;甘草性平,味甘,歸心、脾經,有益氣補脾之效,黨參、白術、黃芪、甘草合用,補脾益氣以生血;大棗性溫,味甘,歸脾、胃、心經,可養(yǎng)血安神、補中益氣;茯神可寧心安神、遠志可安神益智、酸棗仁可寧心生津,三者合用可起寧心安神之效;當歸為補血圣藥,龍眼肉補益心脾、養(yǎng)血安神,共用可補血養(yǎng)心;木香理氣醒脾,防止補而不滯,生姜可散寒解表,調和脾胃,以資化源。諸藥合用養(yǎng)血以寧心,健脾以資化源,運化充足,心神得寧,心血得養(yǎng),不寐得愈。另外血虛重者加熟地、白芍、阿膠以養(yǎng)心血;不寐甚重者,加五味子、夜交藤、合歡皮、柏子仁養(yǎng)心安神;兼見脘悶納呆、苔膩者,重用白術,加蒼術、半夏、陳皮、茯苓、厚樸以健脾燥濕、理氣化痰[5~6]。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表明,歸脾湯通過中藥各有效成分,多靶點起效,可明顯改善患者睡眠質量[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總有效率高于西藥組,PSQI 評分低于西藥組,睡眠時間長于西藥組,夜間覺醒次數(shù)少于西藥組(P<0.05),說明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血虛型失眠患者,療效確切,能提高患者睡眠質量,與歸脾湯加減促進神經遞質傳遞功能恢復、多方面調節(jié)機體整體狀態(tài)有關。此外,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說明中藥治療安全性好,未增加臨床不良反應。
綜上所述,歸脾湯加減治療心脾血虛型失眠患者,能提高療效,延長睡眠時間,降低夜間覺醒次數(shù),提高睡眠質量,安全性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