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文 周燦軒 李民 徐元茂 王晨莊 何金南
(廣東省東莞市橫瀝醫院泌尿外科 東莞 523460)
腎結石是由尿液成分中可溶物(如尿酸、鈣等)濃度過高形成結晶,當結晶不斷增大后則形成腎結石,臨床常見癥狀為排尿困難、血尿、腎絞痛等,腎結石持續性梗阻會導致腎盂、輸尿管發生擴張,若未及時給予有效治療,可能引發永久性腎損傷[1]。經皮腎鏡碎石術(Percutaneous Nephroscope Lithoipsy,PCNL)解決了傳統手術通道粗、鏡腔大的弊端,成為腎結石治療主要術式,目前有俯臥位、斜仰截石位兩種手術體位[2]。本研究旨在對比不同體位下行PCNL 治療腎結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選取外科2015 年1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80 例腎結石患者,均行PCNL 治療,根據術中體位分為A 組與B 組,各40 例。對照組男22 例,女18 例;結石直徑15~26 mm,平均(20.47±1.81)mm;年齡33~49 歲,平均年齡(40.96±2.65)歲;體質量46~84 kg,平均體質量(64.87±6.31)kg。觀察組男23 例,女17 例;結石直徑15~26 mm,平均(20.43 ±1.82) mm; 年齡34~49 歲, 平均年齡(41.33±2.49) 歲;體質量46~83 kg,平均體質量(64.49±6.15)kg。兩組一般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有可對比性。家屬及本人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入組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腎結石相關診斷標準[3];影像學檢查確診;符合手術指征并接受PCNL 治療。(2)排除標準:既往存在輸尿管手術史;合并凝血功能障礙;合并心、肝、腎等功能障礙。
1.3 手術方法
1.3.1 A 組斜仰截石位行PCNL 治療。全麻后,將輸尿管導管逆行插入,外接輸液器注入生理鹽水,明確穿刺部位;將軟枕墊于患者臀部、肩部兩處,使腰、背部形成直線,同時保持腰部懸空狀態,然后經B超引導下穿刺,穿刺成功后進行碎石。碎石后檢查是否存在殘留結石,術后7 d 復查結石情況。
1.3.2 B 組俯臥位行PCNL 治療。麻醉后步驟同A 組;患者處于俯臥位,即兩臂于頭部兩側屈曲放置,使上臂與軀干<90°,將患者雙腿伸直,頭部偏向一側,于患者腹部下腎區墊一枕墊,并分別在膝、胸、肘部位放置軟墊,然后經B 超引導下穿刺,穿刺成功后進行碎石。碎石后檢查是否存在殘留結石,術后7 d 復查結石情況。
1.4 評價指標(1)一次清石率:術后7 d 經B 超復查,根據殘留結石情況進行判定。清石成功:殘留結石直徑<4 mm(<4 mm 殘留結石可自行排出,不予處理);失敗:殘余結石≥4 mm[4]。(2)臨床指標:統計兩組術中出血量與手術時間、造瘺管拔出時間、住院時間。(3)并發癥:統計兩組術后傷口尿外滲、發熱、腹腔積液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4.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以(±s)表示計量資料,組間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一次清石率對比A 組一次清石率高于B 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一次清石率對比[例(%)]
2.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造瘺管拔出時間、住院時間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A 組手術時間較B 組短(P<0.05)。見表2。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表2 兩組臨床指標對比( ±s)
組別 n 術中出血量(ml)住院時間(d)A 組B 組手術時間(min)造瘺管拔出時間(d)40 40 tP 228.59±97.65 231.71±101.24 0.140 0.889 51.81±14.22 69.25±14.17 5.495<0.001 7.03±1.95 7.42±2.04 0.874 0.385 10.63±2.67 11.24±2.93 0.973 0.333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腎結石的發生與生活習慣相關,感染、尿量減少、尿梗阻等均會導致腎結石形成[4]。手術是腎結石主要治療手段,較體外沖擊波碎石及開放手術而言,PCNL 因微創、治愈率高等優勢,成為目前腎結石治療主要手術方式[5~7]。俯臥位是早期PNCL 標準體位,術中為了操作方便,多選擇俯臥位下穿刺碎石,俯臥位術中暴露范圍雖廣,但在此體位下手術,患者可能會因胸腹部長時間受壓而影響呼吸,且不利于麻醉意外搶救,腸管受損率也較高[8~9]。基于此,臨床進行PCNL 時開始嘗試其他體位,如斜仰截石位,但兩種體位是否會影響手術療效暫無定論。
張發明等[10]報道,斜仰截石位術中需在患者平臥位時將輸尿管插入,隨后再進行更換體位,會增加患者不適感,且患者腰背部懸空狀態,難以長期保持該體位,可能會對臨床療效造成影響。而本研究結果顯示,A 組一次清石率高于B 組,且A 組手術時間短于B 組,提示斜仰截石位下PCNL 治療腎結石可有效提高臨床療效,縮短手術時間,與上述報道結果不同。分析其原因在于,斜仰截石位在輸尿管內能夠順行、逆行同時進行,完成碎石、取石等一系列操作,有效避免患者因體位更換而延長手術時間,使手術時間縮短;同時,斜仰截石位能夠避免俯臥位胸部長時間受壓弊端,使患者手術耐受力提升,患者胸腹不受壓情況下,更有利于手術進行,有助于一并將輸尿管、腎結石進行處理,使結石更易排出,提高一次清石率,縮短手術時間;且當術中發生特殊情況(如大出血)時,也無須再轉變體位,方便搶救,安全性更好。另外,斜仰狀態下,身體呈輕度下斜,有利于加快結石清除速度,進而縮短手術時間,減輕患者術后不適感;同時,斜仰截石位對于伴冠心病、高血壓等基礎疾病患者而言,通常不會發生呼吸困難情況,使手術風險降低。此外,本研究結果還顯示,術后兩組并發癥發生率對比未見顯著差異,提示斜仰截石位不會增加并發癥的發生,用于PCNL 術中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分析其原因在于,斜仰截石位經皮腎穿刺時,經輸尿管鏡灌注,使之形成較好的人工腎積水,更加確切地掌握導絲有無進入輸尿管,使經皮穿刺難度降低,進而提高手術安全性。但這與杜昌國等[11]關于并發癥的研究結果有所不同,可能與本研究樣本量納入較少有直接關系,因此未來還需加大樣本量進一步深入研究,以驗證斜仰截石位用于PCNL的手術安全性。
綜上所述,斜仰截石位下行PCNL 治療較俯臥位一次清石率更高,手術時間更短,且不會增加并發癥風險,具有良好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