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炎 常進華 陳夢南 張華茹 孫慧 林萍
(河南省鄭州市第七人民醫院新生兒科 鄭州 450004)
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HIE)是最常見的新生兒腦部損傷疾病之一,發病原因主要與胎兒宮內窘迫或圍生期窒息導致的中樞神經系統缺氧性損害有關,可造成新生兒遺留神經系統后遺癥,甚至引發殘疾、死亡[1]。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HIE 患兒病情發展以及預后具有重要意義。因此,尋找合適的血清神經損傷標志物來判斷HIE 患兒腦損傷程度,提高預后效果,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問題。有研究表示,膠質纖維酸性蛋白(GFAP)能夠維持星形膠質細胞的形態和功能,可作為星形膠質細胞分化和反應性標記物,其水平增高能夠從一定程度上反映腦損傷的程度,是一種較敏感的腦損傷指標[2]。高遷移率族蛋白B1(HMGB1)屬于炎癥介質,廣泛存在于腦組織中,當腦組織受到損傷后HMGB1 大量釋放入血液系統,加劇腦損傷進程,在腦損傷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3]。本研究以116 例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為研究對象,展開有關研究。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116 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60 例,女55 例;日齡2~8 d,平均(3.47±0.41)d。依照患兒預后情況分為死亡組(29例)和存活組(87 例);依照患兒癥狀分為重度組(34例)和輕中度組(82 例)。納入標準:(1)確診為HIE,診斷參照《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診斷標準》[4];(2)無中樞神經系統畸形;(3)患兒家屬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4) 胎齡37~42 周;(5)Apgar 評分≤7 分。排除標準:(1)頭顱血腫與非窒息及產傷史無關;(2)存在感染性疾病;(3)神經系統畸形;(4)先天性心臟病。本研究由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并通過。
1.2 觀察指標與方法(1)分別于第1、3、7 天采集患兒的靜脈血3 ml,使用酶聯免疫吸附測定法檢測患兒血清GFAP、HMGB1 水平,檢測完成后進行比較。(2) 于第7 天對患兒進行新生兒行為神經(NBNA)評分測定,分別從被動肌張力、主動肌張力、原始反射、行為能力進行評分,滿分為40 分,≤35 分為異常,分值越低患兒病情越嚴重。
1.3 統計學方法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9.0 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采用Pearson進行相關分析。P<0.05 時,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存活組和死亡組患兒GFAP、HMGB1 水平比較第1、3、7 天,死亡組患兒血清GFAP、HMGB1 水平均顯著高于存活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存活組和死亡組GFAP、HMGB1 水平比較( ±s)

表1 存活組和死亡組GFAP、HMGB1 水平比較( ±s)
HMGB1(μg/L)第1 天 第3 天 第7 天存活組死亡組組別 n GFAP(ng/L)第1 天 第3 天 第7 天87 29 tP 104.52±31.95 151.45±44.19 5.278 0.000 119.83±32.15 186.16±51.81 6.393 0.000 113.52±33.12 226.38±64.25 9.066 0.000 5.74±2.13 9.41±3.32 5.582 0.000 6.31±2.40 13.64±4.22 8.887 0.000 4.69±1.85 19.01±6.87 11.092 0.000
2.2 輕中度組和重度組患兒GFAP、HMGB1 水平比較第1、3、7 天,重度組患兒血清GFAP、HMGB1水平均顯著高于輕中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輕中度組和重度組患兒GFAP、HMGB1 水平比較( ±s)

表2 輕中度組和重度組患兒GFAP、HMGB1 水平比較( ±s)
HMGB1(μg/L)第1 天 第3 天 第7 天輕中度組重度組組別 n GFAP(ng/L)第1 天 第3 天 第7 天82 34 tP 111.62±34.15 143.47±41.59 3.948 0.000 132.16±36.97 173.41±47.86 4.500 0.000 125.27±33.98 214.74±63.12 7.786 0.000 6.41±2.41 9.23±3.21 4.612 0.000 6.72±2.43 13.01±3.91 8.709 0.000 5.77±2.03 17.18±6.52 10.005 0.000
2.3 HIE 患兒病情嚴重程度與血清GFAP、HMGB1水平相關性經Pearson 相關性分析,GFAP、HMGB1 水平與NBNA 評分均呈現負相關性(r=-0.617、r=-0.856,P均<0.05)。
隨著我國現代醫學的發展,HIE 的發病率有所降低,因對新生兒HIE 早期診斷的進展仍然有限,所以由HIE 導致的新生兒死亡、腦性癱瘓、遺留后遺癥概率仍然較高[5]。早期的診斷與治療對改善新生兒預后,降低HIE 對新生兒損害,降低患兒死亡率至關重要。目前臨床上在對HIE 患兒進行檢查時,仍存在諸如假陰性較高等弊端,而在CT 或MRI檢測過程中易導致由于多次電離輻射對患兒造成二次腦損傷,并且存在出現較嚴重臨床癥狀的患兒,經神經影像學檢查無異常的情況[6]。因此如何更加有效地評估HIE 患兒腦損傷程度,提高預后效果,仍是研究的熱點問題。有研究顯示,血清GFAP、HMGB1 水平在HIE 患兒病情嚴重程度及預后的預測中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7]。
本研究結果表明,死亡組和重度組HIE 患兒在第1、3、7 天血清GFAP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GFAP 水平與NBNA 評分均呈現負相關性。表示GFAP 水平可作為HIE 患兒病情進展、病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評價指標。分析原因是,GFAP 屬于酸性蛋白,是星形膠質細胞特有的細胞骨架蛋白,維持星形膠質細胞的形態和功能是其主要作用,屬于星形膠質細胞特有的標志物[8],當腦損傷發生后,星形膠質細胞表達增加,GFAP 表達水平也相應增強,在膠質細胞損傷過程中敏感度和特異度較高,所以血液中GFAP 水平顯著升高[9]。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死亡組和重度組HIE 患兒第1、3、7 天血清HMGB1 水平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HMGB1 水平與NBNA 評分均呈現負相關性。表示HMGB1 水平可作為HIE患兒病情進展、疾病嚴重程度和預后的評價指標。分析原因是,HIE 的發生與缺氧缺血性損害有關,當腦損傷出現后,機體內炎癥介質大量釋放入血,炎癥介質的釋放會促進神經元細胞分泌HMGB1,而HMGB1 也會促進機體的炎癥反應,兩者相互作用下形成惡性循環,進一步加劇腦損傷[10~12]。因此當HMGB1 水平顯著升高時也預示著新生兒可能出現HIE。
綜上所述,HIE 患兒血清GFAP、HMGB1 水平均呈現升高狀態,且GFAP、HMGB1 水平與患兒的病情嚴重程度存在較高的相關性,對缺氧缺血性腦病新生兒血清GFAP、HMGB1 水平進行監測,對患兒預后效果預測具有一定的臨床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