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鵬飛
(河南省嵩縣西關骨科醫院創傷骨二科 嵩縣 471400)
在我國外傷導致關節脫位發生率較高,且病情較復雜,下尺橈關節是臨床中較為復雜的一種關節脫位病癥,以背側型關節脫位較為常見,治療較為困難,預后較差,常因外傷后導致關節疼痛、畸形及前臂旋轉受限,嚴重影響患者的關節活動功能及生活質量[1~2]。保守治療下尺橈關節脫位雖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患者的臨床癥狀,但大部分患者脫位端伴有明顯移位,長時間固定上肢及關節,可能會導致關節功能受限,一般不建議采用[3]。近年來,臨床以閉合復位內固定為首選治療方式,方法較切開復位內固定優越,對機體損傷減少,但預后恢復效果一般,未能及時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4~5]。因此,本研究分別采用兩種不同的手術方式,即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與旋前方肌部分轉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遲發性下尺橈關節脫位患者,分析對手術情況、腕關節功能及并發癥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8 年2 月~2020 年2 月于嵩縣西關骨科醫院進行手術治療的40 例遲發性下尺橈關節脫位患者,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20 例。對照組男16 例,女4 例;病程2~5 d,平均(3.51±0.96)d;年齡25~68 歲,平均(46.77±3.52)歲。觀察組男15 例,女5 例;病程1~6 d,平均(3.53±0.93)d;年齡24~70 歲,平均(47.11±3.49)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入組標準納入標準:致病原因均為外傷性引發且未合并其他外傷;凝血功能正常,且均符合手術治療指征;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急性期損傷,且伴有劇烈腫脹或皮膚破潰、感染等;合并神經、血管損傷、其他類型骨折;合并心、肺等臟器功能不全或精神障礙;存在病理性骨折。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治療,臂叢麻醉后,向反方向牽引關節處,前臂旋后位時,按壓尺骨頭進行復位并在透視機下觀察復位情況,在尺骨頭下方與橈腕關節表面平行處經皮打入克氏針固定,穿過尺骨和橈骨后,透視機輔助下觀察橈關節復位情況,無異常后,折彎克氏針針尾,留于皮外,采用石膏進行外固定。觀察組采用旋前方肌部分轉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一般方法與對照組相同,在克氏針內固定完成后,于腕部尺側作小切口,顯露旋前方肌,游離旋前方肌尺骨骨膜瓣,將尺骨頭處骨膜切開,將旋前方肌骨膜瓣牽拉至尺骨頭處,并縫合于尺骨遠端及關節囊,或將克氏針鉆入尺骨頭,將縫線穿過骨孔,起到加強固定效果。
1.4 觀察指標(1)比較兩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統計術中出血量;(2)比較兩組腕關節功能情況,術后3 周、半年、1 年采用腕關節功能Cooney 評分評估兩組腕關節功能,共100 分,評分越高,功能越好;(3)比較兩組缺血性肌攣縮、神經癥狀、感染、靜脈血栓等并發癥發生情況。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分析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兩組術中出血量、手術及住院時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手術相關指標對比(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ml) 住院時間(d)觀察組對照組20 20 tP 38.34±6.47 36.21±5.87 1.090 0.282 15.25±3.23 13.45±3.18 1.776 0.084 13.56±1.27 12.86±1.14 1.834 0.074
2.2 兩組Cooney 評分對比術后3 周, 兩組Cooney 評分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半年、術后1 年Cooney 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Cooney 評分對比(分, ±s)

表2 兩組Cooney 評分對比(分, ±s)
組別 n 術后3 周 術后半年 術后1 年對照組觀察組20 20 tP 73.51±6.73 74.28±6.24 0.375 0.710 76.68±5.67 85.45±7.49 4.175 0.000 78.36±5.44 89.38±7.83 5.075 0.000
2.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對比[例(%)]
臨床常見的外傷性關節脫位中,尺橈關節脫位較為多發,因為尺橈關節是人體重要的活動關節,常為外傷導致關節脫位的受力點[6]。不同手術方式對患者腕關節活動功能影響也存在較大差異,因此,探尋高效、安全的手術方式對下尺橈關節脫位患者具有重要意義。
尺橈關節脫位多為外傷所致,傳統切開手術治療,需反復解剖復位患肢關節,方能明顯改善術后關節活動功能,且對關節組織損傷程度較重,增加出血風險,并發癥發生率較多,不利于患者上肢功能恢復[7]。手法閉合復位手術因術中出血量低,對機體神經、血管損傷程度低而廣泛應用至臨床治療中,相較于傳統切開手術治療,手法閉合復位可利于患者盡早進行上肢功能鍛煉,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而傳統切開復位手術的手術切口較長,且術中需分離肌肉組織進行骨折解剖對位,加重了機體損傷程度,增加術中出血風險,且耗時較長,患者術后難以盡早進行上肢功能鍛煉,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患者的術后功能恢復,降低術后生活質量[8~9]。切開復位內固定在術后骨折復位良好情況下,需再次進行手術,取出內固定,增加了二次手術風險,加重患者損傷程度,增加疼痛程度及經濟負擔,且對于較大年紀或骨質疏松癥患者而言,二次手術可能會導致患者出現骨損傷加重情況,增加關節再次脫位風險,降低患者生活質量[10]。本研究采用閉合復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與旋前方肌部分轉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治療遲發性下尺橈關節脫位,結果顯示,兩組臨床療效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觀察組患者術后半年及1 年腕關節功能Cooney 評分較對照組高,且術后并發癥發生率較對照組低,提示旋前方肌部分轉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術可有效改善遲發性下尺橈關節脫位患者腕關節功能,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減輕對患者骨損傷程度,利于患者術后早期功能鍛煉,促進術后上肢功能恢復,提高其生活質量,臨床較為廣泛使用。
綜上所述,在遲發性下尺橈關節脫位患者的手術方法選擇中,旋前方肌部分轉位經皮克氏針內固定可減輕患者術中骨損傷程度,促進腕關節活動功能改善,利于早期康復鍛煉,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促進患者術后恢復,臨床可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