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凌
(河南省南陽市新野縣沙堰鎮衛生院 新野 473545)
子宮內膜息肉是婦產科臨床常見、多發疾病,是由子宮內膜局部過度增殖而引發[1]。子宮內膜息肉個體表現不同,主要分別為長短不一,且多數患者伴有多個光滑腫物增生。臨床癥狀主要包括腹痛、陰道不規則流血、白帶異常等,病情遷延后,甚至可能引發流產、不孕,嚴重傷害女性身心健康[2~3]。目前,手術切除是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有效療法,但術式不同其效果不一,本研究通過對比分析,以明確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與電切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的臨床療效及其優劣性。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前瞻性選取2017 年1 月~2019 年1 月于我院接受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治療的45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納入觀察組,另取同期于我院接受電切術治療的45 例子宮內膜息肉患者為對照組。觀察組有生產經驗者25 例,無生產經驗者20 例;息肉數目:多發息肉21 例,單發息肉24 例;病程5~29 個月,平均病程(17.88±6.15)個月;體質量指數19~26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6±1.02)kg/m2;年齡18~48 歲,平均年齡(35.52±10.13)歲。對照組有生產經驗者24 例,無生產經驗者21 例;息肉數目:多發息肉22例,單發息肉23 例;病程5~32 個月,平均病程(18.37±6.09)個月;體質量指數19~27 kg/m2,平均體質量指數(22.30±1.05)kg/m2;年齡18~49 歲,平均年齡(35.61±10.07)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對比性。
1.2 入選標準(1)納入標準:符合子宮內膜息肉相關診斷標準[4];無溝通障礙;手術耐受性良好;簽署知情同意書。(2)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或凝血功能障礙的患者;妊娠期及哺乳期的患者;中途退出研究或未完成隨訪信息統計的患者。
1.3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完善相關檢查并排除手術禁忌證,麻醉方式均為腰硬聯合麻醉。對照組采用電切術治療。取膀胱截石位,向宮腔內連續灌注5%葡萄糖溶液以維持宮腔內壓力,壓力約為100 mm Hg,行宮頸擴張,并置入電切鏡,確定病變部位,對息肉及周邊5 mm 內膜組織行環狀切除并送檢,電凝止血,術后使用抗生素行預防性治療。觀察組使用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治療。取截石位,向宮腔內連續灌注0.9%氯化鈉溶液以維持宮腔內壓力,壓力控制范圍為100~120 mm Hg,將激光功率設置為40 W,波長為2 μm,通過宮腔鏡操作通道置入,直視下觀察息肉大小、位置,對于較大息肉應先切割息肉體再行基底部切除,較小息肉直接切除基底部,電凝止血并負壓引出切除組織,送檢,術后常規預防性使用抗生素。
1.4 觀察指標(1)手術指標:記錄并對比兩組手術時間及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2)子宮內膜厚度:于術前及術后3 個月、6 個月患者月經結束2~3 d時使用LEO-3000 系列全數字超聲診斷儀(粵械注準20172230326)測定兩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變化。(3)手術并發癥及復發率:術后6 個月統計兩組手術并發癥及復發情況,并發癥包括尿潴留、子宮穿孔、宮腔感染。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23.0 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手術指標、子宮內膜厚度等)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并發癥、復發率等)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觀察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s)

表1 兩組手術指標對比( ±s)
組別 n 手術時間(min) 術中出血量(ml) 住院時間(d)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P 47.95±7.73 32.88±7.82 9.194 0.000 60.52±9.57 42.10±10.02 8.918 0.000 6.25±1.74 4.69±1.65 4.364 0.000
2.2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對比術后3 個月、6 個月時,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小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對比(mm, ±s)

表2 兩組子宮內膜厚度對比(mm, ±s)
組別 n 術前 術后3 個月 術后6 個月對照組觀察組45 45 tP 12.15±2.06 12.23±2.04 0.185 0.854 7.52±1.66 6.19±1.70 3.755 0.000 5.68±1.40 2.84±1.37 9.726 0.000
2.3 兩組并發癥及復發率對比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2%,復發率為4.44%,均低于對照組的15.56%、20.00%(P<0.05)。見表3。

表3 兩組并發癥及復發率對比[例(%)]
據臨床數據顯示,子宮內膜息肉發病率逐年升高,發病人群主要包括育齡期及絕經后女性。目前臨床并未明確子宮內膜息肉的病因,可能與內分泌紊亂相關。子宮全切術是根治子宮內膜息肉的方法,但并發癥較多,對女性健康損傷較大,且不適用于想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5]。排除此方法后,息肉摘除手術是最適合的治療方式,但不同摘除術的手術并發癥及復發可能性存在一定差異,病情反復且情況嚴重者甚至會引發子宮內膜癌,對預后極為不利。基于此,本院通過對比研究以期發現更加安全、有效的摘除子宮內膜息肉的手術方式。
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手術及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術中出血量低于對照組;術后3 個月及6 個月,觀察組子宮內膜厚度均小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總發生率為2.22%,復發率為4.44%,均低于對照組的15.56%、20.00%(P<0.05)。可見使用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比電切術更佳,相比之下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具有手術時間短、術中出血量少及住院時間短的優點,從長期治療角度看,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復發率更低,且較低的手術并發癥發生率反映了其較高的安全性。此外,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能夠顯著改善子宮內膜厚度,對子宮健康具有深遠影響,利于預后發展。本研究中兩種術式均以宮腔鏡技術為基礎。宮腔鏡因其可直觀探查機體內部組織而被廣泛應用于各類型外科手術中,可以在提高手術精準度的同時有力保障術腔完整,降低周圍組織破壞程度,應用于子宮內膜息肉摘除術中可以顯著降低術中出血量、預防宮腔粘連,具有創傷小、恢復快的顯著特點[6~7]。激光氣化切除術原理為利用激光熱效應達到氣化、切割的治療手段。人體組織及體液中存在大量水,水對激光的接受峰值為1.94 μm,而本研究中將激光波長設定為2 μm 能夠確保人體組織最大接近吸收峰值,保障治療效果[8]。且電切除術會在創面形成大面積焦痂,脫落后易導致出血,而激光切除術則能夠避免焦痂形成,降低術后出血風險。此外,通過臨床實踐發現,光纖需超過操作通道前端3 mm,否則不易操作,可能會灼燒術腔周圍組織,適當加溫膨宮液可減少患者體溫流失,且在進行切割時保持勻速能夠顯著降低出血量[9]。
綜上所述,使用宮腔鏡下激光氣化切除術治療子宮內膜息肉,具有創口小、出血低、安全性高等優勢,能夠促進子宮內膜厚度改善,且復發率較低,利于預后良好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