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苗 唐蘭* 王鈺麒 鐘立 劉兆海 彭斌
1.重慶醫科大學公共衛生與管理學院,重慶 400016 2.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慶 400016
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是同一種疾病的不同階段。骨質疏松癥( osteoporosis,OP)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骨密度和骨含量下降,骨微結構破壞,易導致骨折的代謝綜合征[1]。有研究表明,我國4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已達24.62 %,近1.4億人[2]。世界衛生組織(WHO)估計,在發達國家,骨質疏松性髖部、椎骨或腕部骨折的終生風險為30 %~40 %,骨質疏松癥及其后果是一個主要的公共衛生問題[3]。近年來,不少研究[3-5]探索了骨質疏松的相關因素,本研究旨在探索中老年男性含量減少轉變為骨質疏松的相關因素,為預防骨量減少轉變為骨質疏松提供參考。
以2017年1月1日至2020年8月31日在某三甲醫院健康體檢的中老年男性為研究對象,共3 374名,2 715人被診斷為骨量減少,659人被診斷為骨質疏松。年齡在50~98歲之間,平均年齡(52.1±9.0)歲,以10歲為一個年齡組,將年齡分為50~60、60~70,70~80、≥80歲5個組。
①骨密度正常、數據的異常值和缺失值;②半年內服用過糖皮質激素類藥物;③合并嚴重心、肺、腎等疾病;④合并嚴重甲狀腺及甲狀旁腺疾病者;⑤合并其他對骨代謝有影響的疾病。
1.3.1一般信息采集:腰圍的測量參考《健康管理師》[6],用沒有彈性的軟尺在受檢者腰部的最窄部位,在不壓迫皮膚的情況下,沿水平方向圍繞腹部一周。體重和身高采用校正后的體重秤測量,并計算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BMI)=體重/身高(kg/m2)。血壓用歐姆龍中國HEM-906 血壓計測量體檢者的右上肢座位血壓,連續測量3次取平均值。采集體檢者空腹8~12 h的靜脈血,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空腹血糖、總膽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尿素等項目。
1.3.2骨密度測定:采用雙能X射線骨密度儀(Lunar,Prodigy)測定骨密度,由經過專業培訓的技師測定體檢者腰椎和髖關節的骨密度。所有掃描結果經相同軟件自動化生成骨密度值。
1.3.3診斷標準:OP診斷參照世界衛生組織(WHO)推薦標準[7],T ≥ -1.0為骨量正常,-2.5 肥胖根據2004 年《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癥預防控制指南》[8]規定,BMI <18.5 kg/m2為偏瘦、BMI 18.5~24.0 kg/m2為正常、BMI≥24 kg/m2為超重、≥28 kg/m2為肥胖;腰圍男性≥85 cm為中心性肥胖。 血壓根據《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2018年修訂版》[9]的標準,以收縮壓≥140 mmHg和(或)舒張壓≥90 mmHg 和(或)既往有高血壓史,目前正在服抗高血壓藥,血壓已低于上述標準者為高血壓。 血糖以FBG 6.1~6.9 mmol/L 為空腹血糖受損,FBG≥7.0 mmol/L或(和)已確診為糖尿病并治療者為糖尿病[10]。 血脂按照《中國成人血脂異常防治指南(2016年修訂版)》[11]規定,TC≥6.2 mmol/L和(或)TG≥2.3 mmol/L和(或)LDL-C≥4.1 mmol/L和(或)HDL-C< 1.0 mmol/L為血脂異常。 尿素根據《WS/T404.5-2015臨床常用生化檢驗項目參考區間第5 部分:血清尿素、肌酐》規定[12],20~59歲男性尿素參考范圍為3.1~8.0 mmol/L;60~79 歲:3.6~9.5 mmol/L;尿酸的正常值范圍為<416 μmol/L。 應用 SAS 9.4 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進行統計描述;根據骨密度結果將研究對象分為骨量減少組和骨質疏松組,組間一般情況用t檢驗或卡方檢驗進行統計分析;用單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骨質疏松綜合征的獨立影響因素。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探索各獨立因素對骨質疏松的聯合影響。檢驗水準α=0.05。 骨質疏松組年齡、高密度脂蛋白均高于骨量減少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骨質疏松組的BMI、腰圍、尿酸、三酰甘油、血糖均低于骨量減少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骨含量減少組、骨質疏松組中一般情況的比較Table 1 Comparison of general conditions between the bone content reduction group and the osteoporosis 分別以年齡、BMI等在一般情況中有統計學差異的指標為自變量,以雙能X骨密度結果(包含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為因變量,進行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并計算OR值(Odds Ratio)。年齡、偏瘦和血糖為疾病進展的獨立危險因素,除年齡外,其他指標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0.05)。超重和肥胖、腰圍、尿酸、三酰甘油和高密度脂蛋白為疾病進展的獨立保護因素,其中超重和肥胖、腰圍、高密度脂蛋白有統計學意義(P< 0.05)。以50~60歲組為參照,隨著年齡的增加,疾病進展的風險越高,但差異并無統計學意義。以正常體質指數為參照,BMI越大,疾病進展的風險相對較小。結果詳見表2。 表2 骨量減少危險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2 Univariat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isk factors for bone content reduction 將單因素回歸分析中有統計學差異的相關因素納入到多元回歸分析中。結果表明,BMI、血糖在疾病進展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0.05)。與BMI正常的分組相比,偏瘦(<18.5 kg/m2:OR=2.781,P<0.000 1)的患者骨量減少進展為骨質疏松的風險增加1.8倍;超重和肥胖(24.0~28.0 kg/m2:OR=0.746,P=0.009 5;≥28.0 kg/m2:OR=0.614,P=0.023 1)是疾病進展的保護因素。血糖控制較差的患者疾病進展風險是血糖正常人群的1.4倍,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OR=1.358,P=0.036 6)。見表3。 表3 骨含量減少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Table 3 Multi-factor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of reduced bone content 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常見的全身性骨骼疾病,以骨量低、骨質量差為特征的慢性疾病[13],其早期病理改變以骨小梁破壞、骨量減少為主。目前臨床上診斷骨質疏松的金標準是雙能X線骨密度檢查。通過骨密度檢查,將OP分為骨量正常、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骨量減少是可以通過藥物、生活飲食等進行控制、改善甚至恢復到骨量正常水平[14],而骨質疏松往往是不可逆的。 在本研究中,60~70歲年齡組疾病進展的風險最高。從骨質疏松發病機制來看,隨年齡增加,骨吸收和骨形成逐漸變為負平衡,造成骨量丟失。雄性激素水平下降、體力活動減少導致骨骼負荷減少以及老年人體內活性氧類的堆積等[15],均可能增加骨吸收,減少骨形成,從而加快疾病的進展。中老年男性骨骼的構建、塑性和重建已達到骨峰值,對疾病進展風險最高的60~70歲人群,應給與更多的關注,延緩其進展為骨質疏松。除年齡外,很多研究[13,16]認為BMI與骨量減少和骨質疏松有關,一定范圍內的BMI是疾病進展的保護因素。肥胖人群體內的某些激素調節因子較BMI正常和減少人群高[17],可促使血清中性激素水平升高,減緩骨量下降速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進骨形成,減少骨量的丟失。而BMI增加往往伴隨脂肪量的囤積,可使機體承受更大的機械負荷,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BMI雖然對疾病的進展具有保護作用,但是也需要控制在一定的范圍內,李茂蓉等[18]的研究發現,BMI為26.3 kg/m2是預防疾病進展的最佳切入點,過高的BMI反而有可能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等相關疾病的危險性。本研究還發現,血糖升高是疾病進展的危險因素。很多學者研究[1-2]發現,血糖升高可能會以多種形式引起骨代謝異常。高血糖環境會加快血鈣排泄,使腎對鈣的重吸收受阻,從而引起骨量減少,骨密度下降。此外,長期高血糖狀態會抑制成骨細胞的分化,促進破骨細胞增值,增加骨質疏松風險[19]。故血糖的控制必須引起重視,均衡膳食控制糖攝入,維持糖代謝平衡,保持血糖的穩定。同時,血糖的監測在定期健康體檢中也很必要,可及時發現并預防疾病的進展。 綜上所述,年齡、偏瘦和血糖為骨量減少進展為骨質疏松的獨立危險因素,一定范圍內的肥胖和高密度脂蛋白可能是疾病進展的獨立保護因素,其中BMI和血糖可能為疾病進展的綜合相關因素。筆者建議,中老年男性可以通過合理控制血糖、適量運動、保持適度肥胖,以預防疾病的進展。必要時,可在醫生的指導下用藥物進行控制。 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僅僅針對體檢者的過去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未對體檢者的生活行為方式進行調查分析。但是疾病的進展往往與吸煙、飲酒、體育鍛煉等有一定關聯,這些需要會在接下來的研究中進行全面地探討和研究。1.4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比較

2.2 骨量減少危險因素的單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2.3 骨含量減少危險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