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燕君
【摘? ?要】磨課作為一項常規性教研模式,已經成為工作室助推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在多次試教的過程中,教師能夠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案和教學環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
【關鍵詞】幼兒園;磨課;以生為本
磨課作為一項常規性教研模式,已經成為工作室助推教師專業成長的有效途徑之一。它以“教學診斷”的方式,指導教師對一個教學活動進行多次實踐。磨課過程中,教師群體群策群力,磨教學目標、磨教學過程、磨教學細節、磨教學效果,經多次探討得出最佳的教學方案。教研活動中,青年教師互相學習,討論教學細節,聽取多方意見,名師進行深度點評,讓活動錦上添花。
在“浙派名師暨省名師工作室經典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某教師選擇了易表現、易創新的藝術領域,將本次的課題確定為《手型彩繪》。查閱資料后,教師寫下了教案。這個美術活動源于幼兒熟悉又喜愛的手影游戲,本課將手影游戲的情境遷移到藝術教學的活動中,以“手”為繪畫材料,旨在讓幼兒通過變化手的造型,自主體驗美術活動的趣味性和豐富性。
一、寶劍鋒從磨礪出——深挖細嚼,磨出厚度
教師選擇在大一班試教,工作室的成員親臨現場,為本次試教把關。活動中,教師先讓幼兒用手變出各種動物的造型,大家興趣十分濃厚,有的用兩只手變出老鷹、孔雀等,有的用一只手變出兔子、蝸牛等。基本上所有幼兒都變出了這幾種動物,顯然,他們已經想不出其他的動物造型。而后,教師和幼兒交流創作步驟,但此時幼兒已經按捺不住內心,一心想投入創作,對教師的問題似乎并不感興趣,進入下一個環節時,課堂效果也大打折扣。在彩繪環節,由于幼兒從沒接觸過油彩,初次學習彩繪,他們無比興奮,場面甚至一度失控。教師只能匆匆收場,“逼”著幼兒回到了教室。
聽完課后,工作室成員齊聚一堂,就自己的教學理念和對課堂形態的認識、理解暢談己見。各位成員就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思路、目標完成情況、成敗得失分析、需改進之處及改進措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有成員認為教師讓幼兒在變化手型時的引導不足,因此,幼兒的想象力和表現力沒有得到充分挖掘;有成員認為受繪畫材料的吸引,幼兒的探究欲望較強,教師難以把控局勢,因此建議教師把這一環節安排在課前的導入環節;部分成員認為在交流欣賞時,教師選的圖片色彩不夠鮮明、視覺沖擊力不夠強,幼兒的探究欲望沒有得到激發,回答問題時難以抓住關鍵。大家一致認為該教師未能把美術活動的特點表現出來。他們建議先讓幼兒進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得出繪畫的步驟,而不是先把結論拋給幼兒,再讓他們去探索和驗證。此外,多位成員建議教師應設置一定的懸念,以激發幼兒的探索欲望,還建議教師厘清教案設計的思路,關注活動的探究性和可操作性,體現幼兒的主體地位。這些建議讓該教師獲益良多,也為后續改進教學提供了方向。
二、繁華落盡見真淳——再次釋疑,磨出效度
教案該如何修改?教師向導師求助,作為領域內的資深學者,導師指明“課太臃腫、繁雜:內容多、語言多、課件多、環節多,應該做一做減法”。教師也進行了一定的反思:這個活動要完成的任務太多,既要引導幼兒變出多種不同的動物造型,又要拓展手的數量,還要交代用同一個手型繪出不同的動物……創作要點過多。于是,教師決定在之后的教學中有針對性地抓住某個或某幾個重點,讓課堂有的放矢。那么,如何進行取舍?怎樣才能磨出效度?是否可以在“彩繪”上做文章?經過一陣思考,教師重新設計了教案。
兩天后,教師在大二班進行二次磨課。當時,除了工作室成員,全園教師都參與了聽課。教師搬來了兩塊大展板,一塊是手的造型展板,一塊是彩繪作品的展板。這樣就可以放置大量的圖片素材,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讓幼兒入情入境,借境悟理。課堂上,教師以“動物表演會”這一情境貫穿始終,幼兒進入教室后開始自由觀察圖片,并嘗試變出各種動物手型。等他們全部觀察完畢,教師運用兩塊展板進行梳理總結,并選擇兩幅色彩鮮明的圖片進行色彩分析,然后示范創作并交代創作步驟,最后進行作品展示。
課后,聽課教師對這堂課進行了診斷性評課。首先大家肯定了教師引入的教具,這些教具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使整個活動脈絡分明。接著,工作室的一位教師提出意見:教師的控制性過高,幼兒自主性學習的空間不夠。她指出,學習知識的最佳途徑就是自己去發現。由此,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幼兒有自己的想法和個性,能在輕松、愉快、自由的環境中享受創作,表達感受。這一看法得到了多數教師的認同。于是,在工作室成員的幫助下,授課教師又對教案進行了相關調整。
三、采得百花成蜜后——大膽取舍,磨出亮度
經過前兩次的研磨,授課教師對課題的理解逐漸加深,對教案的把握也更加精準。事實上,上課就像淘米一樣,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對課堂進行“淘洗”,上出來的課才會“簡約而不簡單”。經過一系列的打磨,這節課的教案從最初的設計到最后的呈現,可謂脫胎換骨。
第一環節:將師幼對話改為以“手影游戲”視頻導入,激發幼兒的興趣。手影游戲注重的是影子的相似性,而手型彩繪注重的是所繪形象的差異性。因此,教師以開放性的方式,為幼兒提供了大量的圖片素材,讓幼兒結合已有的經驗,通過看、玩、說、想的方式,自主發現手型彩繪的特點。可以說,這是一種經驗的提升。
第二環節:將幼兒欣賞彩繪PPT,教師示范并總結手型彩繪方法的過程調整為幼兒自由想象手型,通過觀察、探索,自主總結彩繪的作畫步驟。
第三環節:從多人合作調整為幼兒按自己的意愿進行創作和體驗。
第四環節:從幼兒的集體展示調整為與同伴互動、與老師互動、與集體互動,層層遞進,提高幼兒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快樂。
在工作室成員的共同努力下,這節課有了質的飛越。課堂環節緊湊、自主性強,在創作展示中的互動和開放性的導入是課堂亮點。可以說,整堂課得到了一致認可。
四、梅花香自苦寒來——迎著陽光,磨出成長
多次磨課的成果在“浙派名師暨省名師工作室經典課堂教學展示活動”中進行了展示,得到了專家與同行們的一致認可。本次磨課活動帶來的啟示十分深刻。
首先,想要成就課堂的精彩,教師必須走出備課的誤區,真正做到以生為本。備好課是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備課不僅要備教材,更要備環節,以期達到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開始,授課教師一味沉浸在自己對教學活動內容的理解中,為備課而備課,忽視了幼兒原有的經驗和知識水平及其個體差異。這一偏差導致第一次試教只是在傳授某些知識點,課堂缺乏活力。教師在確定授課內容后,不妨再次回顧教材,思考幼兒的實際需要。另外,他人的教學設計可以借鑒,但不可照搬。選擇最適合幼兒的教學方式才是最重要的。
其次,好鋼是煉出來的,好課是磨出來的。一次次備課、試教、反思、再備課,使得課堂越來越成熟和完善。每一次試教都是對教師教學環節設計和課堂掌控能力的一次檢驗。從最初針對每個教學環節的創設,到最后對每一句過渡語、每一個神態動作的打磨,整個過程讓教師對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教師不斷梳理課堂,調整教學心態,學習他人的教學方法,改進自己的教學設計,其課堂教學駕馭能力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
最后,一堂好課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一個教學活動從確定課題到備課,再到磨課,無不體現著工作室集體智慧的結晶。名師團集思廣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幼兒需要什么?教師應該如何有效地處理教材?教師應該創建怎樣的課堂?這些都是值得教師探討的問題。雅斯貝爾斯說:“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育如此,磨課亦是如此。
總體而言,磨課使教師實現了一個階段的蛻變,如新生蝴蝶般破繭而出,光彩四溢,也使教師登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浙江省臨海市實驗幼兒園? ?31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