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格巫
俗話說:“碗中天地寬,面里扭乾坤”。作為古老食物的代表,面條既橫貫了東西,又穿越了古今,絲綢之路曾因為它的擴散又被稱作“面條之路”,中華餐具文化里的“箸”(筷子)也很可能是因它而生。直至今天,面條仍然風靡東西方,并在現代快餐文化中拔得頭籌,甚至被送上了外太空。
中國面條的多樣性可能是世界第一,隨便列舉幾種就讓人垂涎欲滴,蘭州牛肉面、武漢熱干面、北京炸醬面、山西刀削面、四川擔擔面、吉林延吉冷面、河南燴面、杭州片兒川、昆山奧灶面和鎮江鍋蓋面……
全世界面條的種類更是數不勝數,各有特色。
面條起源于中國,已有四千多年的制作食用歷史。公元3世紀初,中國的書籍上已經有了關于面條的記載。最初所有面食統稱為餅,其中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即最早的面條。漢劉熙《釋名·釋飲食》中有索餅;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記有“水引餅”,是一種一尺一斷,薄如“韭葉”的水煮食品;唐朝又有稱為冷淘的過水涼面;宋朝飲食市場上的面條品種達10種之多,豐富多彩,有插肉面、澆頭面等;元朝出現了可以久存的掛面;明朝有制作技術高超的拉面,還有山西等地制作特殊的刀削面;清朝乾隆年間又有經過煮、炸后,再加入菜肴燒燜而熟的伊府面,這些都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面條制品。
現如今,全國各地面食種類繁多,其中一些流傳頗廣的面條制品,其發端已是眾說紛紜,往往在歷史的迷障中帶上一絲傳奇色彩,與一些著名的歷史名人有關。
周文王姬昌與岐山臊子面
臊子面是中國陜西省的特色傳統面食之一、是著名西府小吃,以寶雞的岐山臊子面最為正宗。在陜西關中平原及甘肅隴東等地方流行。臊子面歷史悠久,其中含有配菜比如豆腐,雞蛋等,做法簡單。臊子就是肉丁的意思。對于陜西人來說,臊子面的配色尤為重要,黃色的雞蛋皮、黑色的木耳、紅色的胡蘿卜、綠色的蒜苗、白色的豆腐等材料,既好看又好吃。
臊子面的起源要追溯到商周時期。相傳,周文王的部族在岐山一帶定居,渭水河畔常有只大蛟龍行兇作惡,人們對其恨之入骨。一天它又出來興妖作怪,周文王命令手下人一齊彎弓射箭,霎時間空中響起了箭鳴聲。大蛟的兩眼被射瞎,咽喉被斬斷,掙扎了一會,從空中跌落下來。周文王走近一看,只見這條大蛟龍足有五丈多長,一千多斤重。大家高興地圍著蛟龍唱了起來:“蛟龍作惡兮,傷害庶民,渭水泛濫兮,不得安寧。文王積德兮,為民除害;普天同慶兮,其樂無窮。”據說,蛟龍的肉味道鮮美,人們吃了它的肉,可以驅惡除邪,延年益壽。周文王命部下把蛟龍抬了回去,剁成很小的肉塊,做成臊子,放在幾十口大鍋里,調成湯。所有的人都將面條撈在碗里,周文王親自掌勺舀湯,大家吃完面后,又將湯倒回鍋里。這樣,一萬多人都嘗到了蛟龍肉。從此,周部落在岐山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而周文王制作的這種面條被稱作岐山臊子面的始祖。
唐太宗李世民與剪刀面
剪刀面,因制面工具用剪刀而名,又因剪出的面條呈魚形,也叫剪魚子,是山西赫赫有名的面條之一,其制法起源于隋朝末年。
民間相傳,太原公子李世民讀書練武、聚才謀義,各地的義士慕名拜訪,時值晌午,李世民私留書房用餐。正在裁衣的長孫氏來不及備飯,急中生智用剪刀細細剪下和好的面團,煮熟后給義士們當午餐。眾義士紛紛感嘆道:紛亂當世,公子大略;面如天下,亦當速剪。后來李世民父子起兵大唐故地晉陽,以“剪面”之勢攻取長安,統一了山河。剪刀面由此也有了夫妻相助之情、知己謀業之誼,加之太原人嗜面,又有剪刀之利,為剪刀面的世代承襲提供了物質文化基礎,所以剪刀面在太原能傳承千年不衰。
武則天與“冷淘”
“冷淘”,就是今天所說的類似過水面及涼面的一類食品。始于唐代的“槐葉冷淘”。唐制規定,夏日朝會燕饗,皇家御廚大官所供應給官員的食物中,即有此味,可見原為宮廷食品。其制法大致為:采青槐嫩葉搗汁和入面粉,做成細面條,煮熟后放入冰水中浸漂,其色鮮碧,然后撈起,以熟油澆拌,放入井中或冰窖中冷藏。食用時再加佐料調味,成為令人爽心適口的消暑佳食。
相傳“冷淘”由當今中國唯一女皇帝——武則天所創。據說武媚娘年輕時天姿國色,十四歲巳被選入宮當才人。因要與青梅竹馬的愛人常劍峰分開,臨進宮前他倆到一面店吃面。有見當日天氣炎熱,媚娘靈機一動,與老板研制出柔軟可口的“冷淘”。巧遇當天是媚娘生日,為了懷念當年情境,以后每逢武則天壽辰之日命御廚烹煮冷淘,直到壽終正寢此習都并未曾變改。
“面條和尚”圓爾辨圓
宋朝,一位名叫“圓爾辨圓”的日本僧人,后被稱為“面條和尚”。從臨安學成歸國,他的歸國行李里除了禪宗佛教的經書,還有一張以水車帶動齒輪的磨面機設計圖。來自中國的磨面技術連同吃面的風尚,經由日本僧人一起傳到了日本的寺廟廚房。以小麥或蕎麥磨粉制成面條,煮熟后澆上海藻和蘑菇熬制成的高湯,日本僧人只有在吃面的時候才被允許發出進食聲,而面條從僧侶流傳到日本民間也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習俗:吃面的時候發出的聲音越大,越表示禮貌。
面條在700年前是日本僧人的專屬食品,每年十月未愈京都的東福寺都會舉行特殊的供奉儀式,貢品是普通的水煮白面,僧人用這種素面來供奉創建寺廟的大德法師。
鄭板橋與“紅面條”
鄭板橋是清代乾隆年間進士,著名畫家與詩人、著名的“揚州八怪”之一,曾先后任山東范縣與濰縣的知縣。鄭板橋為官清廉,經常便衣私訪,深入民間鄉村,為民求賑,且不準人們招待,深受百姓愛戴。
有一年秋天,濰縣秋后豐收,當地村民百姓自愿湊了大蟹干、蟹黃、銀魚、面粉,磨成“紅面”,招待板橋,此面被叫做“百戶三鮮面”,表達濰縣百姓對板橋的感激之情。鄭板橋接過“紅面”,感動得熱淚盈眶,當即提筆賦《吃紅面條》詩一首,“三碗紅面勝大宴,黎民丹心猶可見。留得包拯正義在,澤加于民劃心田”。
乾隆皇帝與“貓耳面”
貓耳面一般指麻食。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尤其在陜西和山西)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元代,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蕎面為料,現在絕大多數都以白面為主要原料。掐指蛋大面團在凈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關于貓耳面的普及,有這樣一種說法。
眾所周知,乾隆皇帝喜歡微服私訪,有一次乾隆又一次下江南,來到杭州在西湖上興致勃勃地游湖觀景,興頭正濃時,天公不作美突然下起了大雨,乾隆一行人忙進船躲雨,雨勢太大,這一躲就是好幾個時辰,把乾隆皇帝餓的實在不行了,于是叫來船夫詢問可有吃食,最好是面食,船夫答曰:有面無搟面杖,無法做面。正當所有人一籌莫展之時,船夫的孫女見自己心愛的小花貓臥在床上,豎著兩只小耳朵,她靈機一動說:“沒有搟杖可以用手捻!”于是小姑娘手腳麻利地將面團揉捻成塊,狀似小花貓的耳朵,十分的小巧可愛,然后將其煮熟后再澆上魚蝦鹵汁呈給乾隆。乾隆一見形狀便已覺得玲瓏別致,吃后更覺得鮮美無比,回味無窮,便問小姑娘這是什么面,小姑娘回答說是貓耳朵。乾隆皇帝回京時將小姑娘帶入皇宮中御膳房,專職制作“貓耳朵”以供皇帝及嬪妃品嘗,自此“貓耳朵”便成了一道北方名點。
張大千與“黃燜面”
見慣了大街小巷的黃燜雞米飯,你是否知道還有黃燜面?那個被徐悲鴻稱贊為“五百年來第一人”的畫作大家張大千,因格外愛吃“黃燜面”,還有一手做面好廚藝,在美食界和美術界留下逸談。
張大千把烹飪當做一門藝術。他常教導弟子:如果連美食都不懂得欣賞的人,哪里能學好藝術呢?
張大千喜吃牛肉,常常燒一道家鄉風味的“黃燜牛肉面”招待客人。畫家的牛肉面里,是思鄉的慰藉和藝術的感悟。張大千吃的不是面,是一碗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