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躍輝
2021年5月24日至26日,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廣東教材出版中心、廣東南方出版傳媒教材經營有限公司協辦的2021年廣東省義務教育初中語文教材培訓活動在廣東省廣州市順利舉行,來自全省的200多位初中語文教研員、一線教師參加了此次活動?;顒訛槠谌?,由廣東省初中語文教研員馮善亮老師負責實施。本次培訓內容豐富,既有高質量的專家講座,也有接地氣的同行分享。下面重點從三個方面對本次活動進行梳理。
一、專家講座:理論指引
教師培訓必不可少的一項活動是專家講座。對于一線教師而言,理論匱乏是普遍狀況。理論匱乏會導致教師的教育教學實踐缺少學理依據,會使課堂教學、德育實踐等帶有一定的盲目性,甚至會產生誤區。專家講座可以使教研員和教師快速、集中地捕捉教育教學理論,不斷完善自身的知識結構。
5月24日上午,上海師范大學王榮生教授給參訓教師帶來了《語文教學改革的相關熱點詞解說》的講座。王榮生教授是我國大陸課程與教學論專業“語文教育”方向第一位博士,在語文課程與教學論方面建樹頗多,他的著作以及觀點深深地影響了廣大一線語文教師。本次講座是王榮生教授近段時期學術研究成果的集中展現。講座的立足點是相關學術概念的辨析與使用,尤其是“移植詞”,即并非本土產生而是通過翻譯的方式從國外引進的概念。當移植詞開始使用并傳播時,學者和教師就會自覺不自覺地從漢語釋義的角度進行理解,甚至會添加主觀的理解與想象。很多教育教學的概念,例如“教學目標”“深度學習”“基于項目的學習”“大概念”“閱讀策略”等。正是因為本意不明,才人為地產生了爭論甚至誤會。因此,在使用這些概念時,學者和教師首先要正本清源,廓清學術概念的含義,在相對統一的維度內使用這些概念。王榮生教授重點闡述了“知識中心”“基于項目的學習”“基于問題的學習”“真實情境”“溝通情境”等概念,讓參訓教師對這些概念有了更為全面深入的理解。
5月24日下午,廣東省教育研究院初中語文教研員馮善亮老師為學員帶來了《學教評一體化實踐的幾個層面》的專題講座。學教評一體化是馮老師在安德森等人所說的“怎樣確保目標、教學和評估三者之間保持一致”的問題基礎上提出來的理念,即以教育目標分類學理論為指導,使學習、教學、評價之間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成為一個整體。其中,目標是教學設計的關鍵。作為一種課程實施理念,學教評一體化有助于教師準確把握語文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幾個維度的關系。馮老師從五個層面對其進行了闡釋:課時層面,即每節課的目標、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課文層面,即如何確定一篇課文的學習目標和選擇合宜的教學內容,具體說來就是落實教材單元學習重點、教學過程聚焦核心目標、真正做到“一課一得”;單元層面,即在單元整體目標的指引下,進行單元整體教學設計與實踐;學段層面,即著眼于每個學期、學年所要達成的目標與手段;課程層面,即從語文課程實施的角度思考目標、教學與評價之間的一致性。五個層面,環環相扣,指向集中,讓學員對學教評一體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知。
專家講座的最大作用就是點亮方向,本次講座點亮了語文教育教學研究的明燈,也撥亮了教師心中那盞燈火。王榮生教授和馮善亮老師的講座,前者偏重于科學研究,即運用邏輯實證主義的思維方式對教學概念進行研究;后者偏重于實踐研究,即運用行動研究的思路,將理論與實踐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兩種研究,都是一線教師較為匱乏的,自然也是教師最需要的。
二、編讀互動:成果提煉
一線教師最豐富的是教育教學的心得、措施、做法等,最缺乏的恐怕是教學成果的提煉。提煉能力不過關,就不能有效地梳理個人的教學經驗,進而形成鮮明的教學主張,在進行課題研究和論文寫作時,也無法站在學理高度審視自己的教育教學實踐。為了彌補教師在這方面的缺陷,更好地幫助教師提煉教學觀點,本次培訓特別邀請了《語文教學通訊(初中)》主編彭笠作了《語文教育論文如何提煉與陳述觀點》的主題講座。
彭笠主編首先介紹了兩種不同的語文教研論文的寫作思路。一種是偏重于實踐提煉的,即以某一篇課文或某一個專題的教學為例,闡述語文教學層面的原理與觀點;一種是偏重理論闡述的,即借助于教育學和其他學科的理論,對某種語文教育觀念進行闡釋?!墩Z文教學通訊》是一本貼近一線教師課堂教學的期刊,彭主編鼓勵教師多寫第一種類型的論文。其次論文寫作要抓住教學實踐中最有新意、最有理論深度的點來寫。教學常識不等于創新,介紹教學常識的論文價值也會大打折扣;教學規律不僅僅是發現,更需要總結與提煉;教學過程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提煉教學成果。不少一線教師寫教研論文時,只注重經驗的堆砌,而不注重提煉與創造,這樣的論文是沒有價值的。再次,論文寫作要在“定向研究”的基礎上進行。彭主編以余映潮老師的教學研究、教育寫作為例,深入闡述了“定向研究”的價值與實施方式,例如對近十年高考的某一種類型題的研究、對某位名師的集中研究、對同一篇課文教學的定向研究、對某種教學模式以及文體的研究等等。實際上,定向研究帶有一種可貴的聚焦意識,教師如果能夠圍繞某一個專題進行“定向研究”,一定會實現專業上的快速成長。
對于一線教師論文寫作而言,寫作框架與邏輯也是一大難題。當提煉出觀點之后,該采用何種框架或模型進行寫作呢?論文寫作究竟有沒有現成的框架呢?彭主編認為,固定的寫作框架是沒有的,但每篇論文都有自己獨特的框架結構,在此基礎上也可以進一步提煉出一些通用的框架。為了讓論文框架“可視化”,彭主編還提供了一些寫作框架的示例。寫論文與寫文章有相似之處,寫文章講究的是“文無定法”,這一點也適用于論文寫作。“文無定法”的含義有兩層:一是文有法;二是無定法。論文寫作也是有法可循的,但不存在“放之所有論文而皆準”的固定方法。這就需要教師多閱讀論文,多總結提煉他人優秀的經驗。
彭主編的講座是期刊編輯與讀者之間的互動,也是為潛在的論文作者提供寫作與投稿的經驗。更重要的是,講座給一線教師提供了切實可用的提煉觀點與陳述觀點的實用技巧。當然,講座也在提醒一線教師,在埋頭教書的同時,不要忘記對自己的教學實踐進行總結提煉,進而形成教學論文,真正凝結為屬于自己的學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