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廣順 朱勝凱
摘要:從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目標追求的思想基礎和歷史根據、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目標的制定和發展、中國共產黨堅持現代化目標追求的經驗和啟示三個方面論述了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目標追求的歷史。指出: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目標的追求,體現了共產黨人對實現人民幸福和民族復興的堅定意志,不斷深化了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成為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不懈奮斗的目標導向和精神支持。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歷史考察
中圖分類號:D2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原4496(2021)02原088原08
基金項目:遼寧省教育廳科學規劃2020年度重大課題“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教材體系建設研究”(JG20Z D002);2020年度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基金委托項目“以黨的自我革命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L20WTB012)。
實現國家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初心和使命的集中體現。黨一經成立就確立了“統一中國為真正的民主共和國”[1]79的奮斗目標,緊密結合世界工業化和現代化發展步伐,緊緊圍繞中國人民對獨立、民主、富強美好生活的期待,提出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模式和實現道路,為現代化建設深入推進奠定堅實的政治基礎、制度保證和經驗積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取得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定性勝利,我國進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期。總結中國共產黨對現代化目標追求的艱辛歷程,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搞清楚中國共產黨確定現代化目標的邏輯起點、價值取向和發展模式,對堅定不移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行穩致遠具有重要意義。
一、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目標追求的思想基礎和歷史根據
人類社會呈現出生產力從落后到先進,思想從愚昧到科學,社會形態從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規律。現代化是人類文明進步必不可少的發展過程。所謂現代化,就是指以生產資料高度集中為基礎,以規模化、產業化大工業生產,社會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為基本特征,并伴隨其產生政治統治趨向民主和社會生活方式趨向文明的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國共產黨以實現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目標追求,是為了緊跟人類歷史發展大勢,發展人民的利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斷向共產主義遠大理想邁進。
(一)追求現代化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大趨勢
14-15世紀的西歐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產出的產品在滿足自身需要后還有富余。人們在產品買賣中催生了商品交換、雇傭關系、手工工場勞動等社會化生產方式,促進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產生和發展。人類在探索自然中不斷總結發現自然科學現象,發展批判思維,促進其更加理性、科學地評價世界,使其思想逐漸擺脫封建神學的束縛,從而沖擊封建腐朽的愚昧思想和封建統治,呈現出推翻舊有的封建統治秩序,建立新的社會形態的趨勢。而后,資本主義萌芽經過長期發展,在英、法等西歐國家日益成熟,并相繼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工業革命,確立用資本主義政權取代封建地主階級的政治統治,極大地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確立了以工業化為基本特征的機器大生產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形成以現代化為基本追求的社會發展新趨勢。
現代化發端于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現代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主導全球現代化發展。資產階級為了保留原有制度框架,并解決生產相對過剩這一難題,不得不開辟和發展世界市場,向落后國家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工業生產原材料,從而“使未開化和半開化的國家從屬于文明的國家,使農民的民族從屬于資產階級的民族,使東方從屬于西方”。[2]276資本主義國家為了爭奪勢力范圍發動世界大戰,瓜分世界,對落后國家進行殖民統治。這在一定程度上給這些落后國家帶去了現代化因素,客觀地推動其現代化發展。但是資本主義的殖民掠奪給落后國家和民族帶來了巨大的災難,這些國家主權喪失,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并被迫卷入人類社會現代化發展大潮流之中,受到資本主義的剝削和壓迫。深受資本主義剝削的勞動者階級和被壓迫民族,在見證資本主義現代化災難的同時,迫切期待走出一條既享受現代化成果,又擺脫資本主義壓迫的現代化目標和現代化道路。
“建立新的工業部門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3]469中國共產黨制定現代化目標,擘畫社會主義現代化藍圖,既順應了科技進步和社會化大生產迅猛發展的歷史趨勢,又從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實現人民共建共享發展成果的現代化道路,是既享受現代化成果又擺脫資本主義弊病,從而實現人類徹底解放的現代化道路。這一現代化目標和現代化道路,是符合人類社會發展趨勢和人民群眾美好生活追求的必然選擇,是站在歷史正確一邊、順應人類歷史發展大趨勢的必然選擇。
(二)實現現代化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
進行現代化建設是追趕時代潮流,實現國家和民族總體發展的必要路徑。現代化是生產力發展的特定階段。一個國家和民族沒有現代化的發展,就難以把握社會物質生產力發展對于社會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的新要求,就會落后于世界現代化進程,陷入被發達國家侵略的局面。只有緊跟時代潮流,進行現代化建設,提高國家總體發展水平,打破資本主導世界格局的局面,積極為人類社會發展做貢獻,獲得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才能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國的現代化屬于后發外生型,現代化進程的運作環境較為復雜。帝國主義侵略中國,進行殖民統治,掠奪資源,給中華民族帶來極大的災難。封建地主階級為了自身利益,被動淪為帝國主義殖民統治的代理人。因此,擺脫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對中國現代化進程的束縛,獨立自主探索現代化發展模式,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的必然要求。在近代中國復雜的社會環境下,推翻阻礙中國現代化進程的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統治,建立安定的社會環境,對中國現代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在中國近代一百多年的歷史進程中,社會各階級為維護和發展自身利益紛紛登上歷史舞臺,探索實現中國現代化的方式與道路,曾經寫出了許多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但是,封建階級和資產階級由于自身的階級局限性未能制定出中國現代化的科學規劃,也沒能領導中國現代化取得成功,他們悲壯地奮斗并湮沒在歷史長河中。
中國共產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以人民利益作為每一個黨員的最高準繩”。[4]257中國共產黨的性質宗旨決定除了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沒有任何特殊利益,必然始終站在人民群眾利益的基點上,在百年的艱苦奮斗中,始終努力探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現代化實踐路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認清近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提出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綱領,挽救民族危亡,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為現代化建設掃清障礙,為實現社會主義再到實現共產主義最高綱領奠定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逐漸認清當代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完成社會主義改造,建立社會主義制度,進行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路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迎來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
(三)中國共產黨以社會主義現代化為目標導向
中國共產黨追求的現代化目標是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模式。概括來講,就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開展現代化建設,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以達到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現代化建設的路徑不是只有資本主義現代化一種范式,應該具有多樣性。不同國家的歷史文化與基本國情不同,從而使各國在現代化建設中必然存在不同的路徑選擇和價值追求。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黨的現代化目標是實現人民根本利益的目標追求。資產階級現代化目標是維護少數群體利益的價值取向,這種現代化建設方案在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選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模式,是歷史和人民在實踐中探索選擇出來的中國現代化建設方案。
“中國搞現代化,只能靠社會主義,不能靠資本主義。”[5]229中國共產黨追求的現代化同時包含了社會主義和現代化的基本原則要求,是兩者有機整合的中國方案。一方面,社會主義的實現需要生產力的極大發展和人的高度文明。現代化對于人類社會發展具有巨大推動作用,社會主義包含著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任務要求。后發國家的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相對落后于資本主義國家,并且面臨著舊社會上層建筑的制約和沖擊,國際上受到資本主義的遏制與威脅,建設社會主義具有長期性。中國共產黨努力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使現代化和社會主義緊密結合,探索出具有中國特色的現代化發展模式,促進中國從傳統農業文明轉向現代工業文明,讓現代化助力于社會主義的實現。另一方面,中國現代化建設是遵循社會主義要求的,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的跨越性新發展模式。資本主義既帶來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現代化的進步,也帶來了資本的統治和剝削。落后國家和民族期待跨越資本主義發展的“卡夫丁峽谷”,既享受資本主義帶來的文明的進步,又避免資本主義的侵略和剝削,走出一條不同于資本主義的現代化道路。馬克思跨越“卡夫丁峽谷”重要論斷,給落后國家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導。在世界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只要堅持共產黨的正確領導,落后國家就能在世界發展的整體進程中,通過政治革命為社會革命和社會進步開辟道路,可以不經歷資本主義社會的發展階段而借鑒其發展的成功經驗,避免其發展模式的弊端,直接進入社會主義。中國共產黨追求的現代化,不同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現代化發展模式,是以社會主義為目標導向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在吸收資本主義現代化成果的基礎之上,追求現代化建設多元平衡的綜合全面現代化;是追求在發展中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是對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超越。
二、中國共產黨現代化目標的制定和發展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是領導人民艱苦奮斗,謀求中華民族獨立自強的發展史,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史。中國共產黨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根據時代要求制定現代化具體目標,以應對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艱巨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改變了社會面貌,中國人民從此獨立自主地探索現代化建設。新中國成立前夕,毛澤東就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目標:“我們的農業和手工業逐步地向著現代化發展。”[6]1430這標志著黨和人民的歷史任務開始轉向現代化建設。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明確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實現了中國歷史的偉大跨越,中國共產黨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追求獲得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政治保證,國家現代化實現了從提出目標到全面建設的重大轉變。特別是從1949—1952年經濟恢復任務的實現,1953—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明確制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隨之全面展開。
第一,恢復國民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順利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黨帶領人民的系列重要舉措取得的輝煌成就,為社會主義建設掃清障礙,奠定基礎。土地改革,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恢復經濟,交通運輸水利工程等基礎設施建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生產力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抗美援朝的勝利,保衛了國家獨立與安全,提高了中國的影響力和國際聲望;除舊布新,“三反”“五反”,整頓了社會秩序。1953年,黨中央適應新的形勢和人民群眾的愿望,作出了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偉大決策,提出“實現國家工業化和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7]704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并制定以優先發展重工業作為戰略目標的第一個五年計劃。1956年年底,隨著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完成,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一五計劃”也在1957年全面超額完成,奠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化建設的初步基礎,開啟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征途。
第二,“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四個現代化”目標是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和實踐中逐步提出的。借鑒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毛澤東和黨中央深刻認識到中國的工業化建設,必須選擇適合中國國情的道路,在工業化的基礎上走向現代化的發展目標。1954年,周恩來在全國人大一屆一次會議上,最早提出了具有多方面要求的現代化建設目標。這個目標要求指出:“建設起強大的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8]1321956—1957年,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提出了中國工業化建設新要求,核心是必須協調發展重工業、輕工業和農業。1964年,周恩來總理在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闡述的工業、農業、國防和科技四個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和行動綱領,反映了全黨艱辛探索確定的既定目標,代表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利益和美好愿望,凝聚了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四個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制定,既超越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目標,也超越了蘇聯工業化和現代化的發展目標,在維護廣大人民利益的前提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構建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多方面協調發展新格局。
第三,提出了中國現代化的戰略步驟。中國共產黨深刻認識了實現現代化的艱巨性和長期性,認為在國家大、人口多、底子薄的中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需要制定分階段的戰略步驟規劃,一步一步地向現代化目標邁進。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定“四個現代化”目標的同時,就提出了實現目標分“兩步走”的戰略構想,立足于經過艱苦奮斗到1980年建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到20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這就把目標與路徑有機地統一起來,把“四個現代化”的價值追求與現實追求結合起來,成為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時間表和路線圖。
(二)改革開放后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創新與完善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國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黨中央堅持和繼承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關于實現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和戰略策略,同時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在新的實踐基礎上不斷創新和完善,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
第一,制定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路線,開辟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中國模式。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重新認識國情,總結我國現代化建設正反兩方面經驗,提出了我國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指出了必須經歷很長的階段發展生產力,實現市場化、生產社會化和現代化。因此,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并把其作為總的行動綱領,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推進具有重要意義。鄧小平指出:“不要以為,一說計劃經濟就是社會主義,一說市場經濟就是資本主義”。[5]367他認為要用社會主義市場推動生產力發展。在改革開放的偉大進程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快速發展,現代化建設的各個領域和各個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第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要求不斷深化。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深化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認識,社會主義既需要物質文明的發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進步;既需要經濟、政治、文化的不斷推動,也需要社會各領域各方面各區域的全面發展和協調推進。基于對社會主義的科學認識,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內涵有了新的認識和提高。1987年,黨的十三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體”的發展要求。2002年,黨的十六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的建設目標,這就把現代化的目標追求不斷地引向深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各方面不斷發展進步的過程,工業、農業、科技、國防的現代化,推動了全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提出了全社會現代化,特別是提出了實現人的現代化的目標要求,提出了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戰略思想。中國的現代化目標日益超越西方國家以技術為核心的現代化局限,構建了具有中國特色、反映人民要求、具有社會主義性質的現代化目標體系。
第三,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步驟的調整與全面小康戰略目標形成。中國共產黨深刻分析我國人口基數大、現代化建設成果人均享有量低的客觀國情,在科學構思現代化藍圖中提出了“小康”這一戰略目標。1987年,鄧小平在“兩步走”戰略步驟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三步走”的戰略步驟。這一戰略安排把“人民生活總體上達到小康水平”作為第二步,強調在解決人民溫飽問題的第一步戰略目標后,繼續向更高水平的現代化目標邁進。到2000年,“三步走”戰略步驟中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標順利完成,我國在總體上基本實現小康目標。1997年,黨的十五大從即將進入21世紀的時代訴求出發,提出了新“三步走”戰略步驟,把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分為兩個階段:在本世紀前20年實現高水平的、全面的、發展平衡的全面小康;在此基礎上繼續推進現代化建設,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
(三)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新發展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總結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經驗,分析世界和中國面臨的現代化問題,科學把握我國發展的歷史方位,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思想。
第一,現代化目標要求進一步深化,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增加現代化建設的生態目標,拓展了全面現代化的基本任務。2012年,黨的十八大將我國現代化目標要求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位一體”,發展為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協同發展“五位一體”的全面現代化戰略目標。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新貢獻。”[9]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摒棄高投入、高產能、高污染的粗放型現代化發展模式,積極協調經濟發展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重視生態環境文明,提出建設美麗中國戰略目標,引導現代化建設朝著高水平、可持續的方向發展。這一生態建設目標不僅是對馬克思主義“人類與自然的和解以及人類本身的和解的理論體系”[10]63的中國化表達和發展,而且是中華民族對永續發展路徑的探索和國際責任的擔當。
第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新的歷史方位,進一步明確了中國式現代化的特征。一方面,人類現代化建設在發展物質利益的同時,出現生態環境破壞,非傳統安全威脅持續蔓延,貧富差距加劇等發展難題;國內改革開放穩步推進,現代化建設取得重大歷史性突破,實現了由溫飽到總體小康再到追求全面小康的歷史飛躍,社會和諧發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改變。因此,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判斷:“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的主題”,[11]58“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2]30準確把握時代主題和基本國情,有利于進一步調整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戰略目標和步驟。另一方面,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深刻闡明了我國現代化的特征,是人口規模巨大、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現代化發展模式。由此可見,我國的現代化建設是具有長期性的、防止兩極分化的、促進人的現代化的、可持續發展的、國家間互利共贏的現代化。這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道路特征的準確把握,為新時代中華民族推進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基本準則要求。
第三,中國現代化戰略步驟的進一步調整,規劃了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藍圖。黨的十九大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緊緊扭住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追求,擘畫了三個階段、兩個步驟的目標設計。這就是從2017年到2020年實現決勝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奮斗目標,從2020年到2035年經過15年努力奮斗使我國基本實現現代化,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進一步謀劃了“十四五”發展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突出強調以高質量發展為中心,把現代化目標要求聚焦到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了現代化目標在規模和質量上的雙重飛躍。
三、中國共產黨堅持現代化目標追求的經驗和啟示
考察黨的現代化目標的歷史演進,總結出現代化建設的歷史經驗和現實啟示,對于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光明前景的不斷開拓,助力于社會主義現代化戰略目標的有效實現,具有重要意義。
(一)必須緊緊抓住現代化的建設目標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必須注重解放生產力,大力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堅持全面現代化的目標追求,重視人的現代化培育,完善國家治理體系,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緊緊抓住現代化的建設目標,緊跟世界現代化建設大趨勢。
第一,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凝心聚力發展社會主義生產力。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目標要求,是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根本路徑。一方面,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經濟建設,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發揮科學技術的優勢,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既創造出更多的社會財富,又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物質支持。另一方面,在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要及時評價發展狀況,觀察和把握社會主要矛盾,以此為依據對政治、文化體制進行改革,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相適應。
第二,堅持全面現代化的目標追求,并在全面現代化進程中彰顯人的現代化的目標追求。一方面,統籌推進“五位一體”全面現代化建設體系,促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各方面平衡發展;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為全面現代化建設營造有利的社會環境。另一方面,進行現代化建設既要重視人民群眾生活環境質量提高,又要重視人的現代化程度提高,這就要更加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推動社會文明程度日益提高,促進人民生活品質和文化素養同步提升。
第三,突出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抓住新時代現代化目標的關鍵點,帶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的順利實現。加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必須“抓緊制定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急需的制度、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新期待必備的制度”。[13]一方面,要依照法律逐步建立健全國家治理體系,使現代化建設任務成為合乎國家法治要求的任務安排和目標追求,強化法律和制度體系的權威規定性,用法律和制度給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保障;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現代化建設問題反應機制,及時了解人民群眾的利益要求,以問題為導向及時解決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的難題,在實踐中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
現代化是與社會主義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中國現代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現代化。要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和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在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過程中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性質。
第一,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馬克思主義具有科學的預見性和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對于我國現代化建設有著極為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方面,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認清社會主義發展規律,在現代化建設中遵守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另一方面,用與時俱進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來指導中國現代化發展,開辟馬克思主義新境界,深化馬克思主義新實踐,不斷豐富馬克思主義。
第二,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黨政軍民學,東西南北中,黨是領導一切的。”[14]20中國共產黨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國方案的開辟者、領導者、建設者。歷史已經證明,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我國現代化目標得以制定的政治前提,是謀劃現代化發展步驟和實現現代化階段性目標的政治保證,沒有黨的領導就沒有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和現代化建設的成就。現實狀況表明,我國現代化建設面臨嚴峻復雜的形勢和異常艱巨宏偉的任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進入關鍵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我國現代化目標及其進程遭遇多種因素的挑戰,在前進的道路上存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沒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就難以克服已經顯現和尚未顯現的風險,就難以取得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的勝利。所以,必須堅持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必須加強黨的領導制度的建設和完善,必須深化國家機構改革,提高領導能力和領導水平,更好發揮黨總攬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全局的核心作用。
第三,堅持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規范下建設現代化。一是發揮根本制度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統領作用。堅持根本政治制度,強化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領導,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性質不變。二是發揮基本制度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支撐作用,集民智,聚民心,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持續開展。三是發揮重要制度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具體規范作用。重要制度具有靈活性、針對性,有助于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作出及時調整和引導。
(三)必須牢牢把握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取向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價值取向是以人民為中心,進行現代化建設是為了發展人民、民族、國家的整體利益,是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把握好這個價值取向,就要發揮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價值引領作用,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
第一,發揮黨的初心和使命的價值引領作用,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為其提供必要支持。“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前進的根本動力。”[15]1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為世界謀和平的必要路徑,必須“有政治遠見,有工作能力,富于犧牲精神”。[6]277一是要弘揚和傳承黨的革命精神、社會主義開拓精神,持續開展“四史”教育,打牢初心和使命的根基;二是要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領會理論精髓,提高自身政治素養,遵守黨的章程,堅定理想信念,確保崇高理想和政治信念不動搖,加強政治歷練,提高政治定力,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起到先鋒模范作用;三是要提高科學決策水平和政策執行能力,“做到夙興夜寐、勤奮工作”,[16]85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四是要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加強政治紀律建設和完善懲戒機制,凈化黨內政治生態,使黨在現代化建設中贏得民心,推動現代化高質量發展。
第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以人民為中心,維護廣大人民的利益。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堅持了唯物史觀關于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的基本原理,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本質是實現共同富裕,堅持了中國共產黨一切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群眾路線。一方面,“要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11]45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之中,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導向,保障和維護人民的發展權益,注重教育和就業,維護和保障民生,堅持高質量發展,切實破解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另一方面,使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成果惠及廣大人民群眾。現代化發展成果由廣大人民共享,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區別于資本主義現代化最本質的要求。使發展成果惠及于民,就要注重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在分配中處理好效率和公平的關系,調動人民群眾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使廣大人民群眾都能享受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成果。
(四)必須堅持改革創新與現代化發展有機統一
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堅持黨的思想路線,立足國情,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深化改革,借鑒人類文明發展有益成果,不斷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模式。
第一,現代化建設既要順應歷史發展趨勢,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更要立足中國實際,把握中國國情;不僅要明確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性質定位,而且要制定符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目標要求。這就要深刻認識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進入加速演變期的特點,把握世界發展的趨勢和規律,堅定不移地推進中國共產黨制定的現代化目標要求和推進路徑,尤其是要不斷完善科技創新體制,強化國家戰略科技能力,提高自主研發能力,推動制造大國向智造大國轉變。同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新發展理念,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堅持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把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
第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堅持改革開放基本國策。“革命是解放生產力,改革也是解放生產力。”[5]370只有持續深化改革開放,才能不斷推動社會主義生產力發展。一方面,準確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特征,堅持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建設高質量的市場體系。在改革中開放,在開放中改革,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長足發展。另一方面,要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制,推進公平、法治、誠信的社會環境建設,提高經濟安全防控能力,強化國防現代化建設,保障國家經濟安全,確保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安全。
第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要借鑒人類文明發展有益成果,吸取經驗教訓。“社會主義要贏得與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就必須大膽吸收和借鑒人類社會創造的一切文明成果。”[5]372一方面,借鑒資本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現代化建設一般規律和普遍經驗,學習其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管理方法等,同時認清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弊端,推進人、社會、自然三者協調發展。另一方面,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努力推進其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加強道德建設,讓傳統文化中的愛國、廉潔、誠信、勤儉等積極因素注入社會主義社會生活,挖掘傳統文化兼容并蓄的文化特征,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在經驗共享互鑒的基礎上推動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1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2.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北京:人民出版社,1961.
[4]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9.
[5]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6]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8]周恩來選集:下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N].人民日報,2015-11-04(1).
[10]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13]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2019-11-06(1).
[14]黨的十九大報告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5]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文件匯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6]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