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提云岫
摘要:從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取得遼沈決戰的勝利、實現新東北建設三個方面對東北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群眾工作進行了深入的剖析,強調了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在東北解放戰爭歷史中發揮了重要的歷史作用。指出:東北解放戰爭時期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以及黨的群眾工作的積極開展,對建立黨與人民的血肉聯系、將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發動群眾積極參加革命和建設,進而奪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具有重大作用。
關鍵詞:東北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根據地;群眾工作
中圖分類號:K266.9;D2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原4496(2021)02原104-05
在東北解放戰爭這段歷史中,中國共產黨的群眾工作發揮了十分重要的歷史作用。黨的群眾路線的貫徹落實以及黨的群眾工作的開展,使得中國共產黨與廣大人民群眾建立了血肉聯系,將人民群眾團結在黨的周圍,為奪取東北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奠定了堅實的群眾基礎。從黨史的角度剖析黨的群眾工作在東北解放戰爭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對于新時代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進程中繼續貫徹落實黨的群眾路線具有重要的啟迪意義。
一、做好農村群眾工作是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關鍵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共兩黨為了在較量中占據優勢,都把目光投在了處于“政治真空”的東北地區。對于東北地區重要的戰略地位,毛澤東在中共七大召開之時就曾指出:“從我們黨,從中國革命的最近將來的前途看,東北是特別重要的。如果我們把現有的根據地都丟了,只要我們有了東北,那么中國革命就有了鞏固的基礎。”[1]233其實,我黨與國民黨爭奪東北地區不僅僅因為東北地區十分重要的戰略地位,還在于當時“我們的基礎是不鞏固的,我們的根據地,現在在經濟上還是手工業,沒有大工業,沒有重工業,在地域上沒有打成一片”。[2]213因此,我黨只要能最先控制住東北地區,就能真正掌握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主動權。然而,對于共產黨來說,要想跟武器裝備先進的國民黨軍隊爭奪東北地區,就必須在東北地區開展黨的群眾工作,廣泛地發動群眾,進而建立起鞏固的東北根據地。唯有這樣,人民軍隊才能抵抗住國民黨軍隊強大的火力攻勢,進而有資本發動戰略性決戰以徹底消滅國民黨反動派在東北的統治。
在進入東北之初,中共中央東北局(以下稱為“東北局”)對在東北地區建立鞏固的根據地重要性的認識并不充分,依然認為“當前任務仍是力爭我在東北之一定地位,力爭我在東北之優勢,并準備明春的大規模作戰。目前我們為了爭取我在東北之一定地位以至優勢,主要力量應放在控制沿長春兩側廣大地區”。[3]1180東北革命斗爭的環境和條件在不斷發生變化,把東北局領導成員的思想統一到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這一重要戰略方針上來,顯得尤為迫切。在充分考慮吸收“陳高洛”(陳云、高崗、張聞天曾就東北解放方針問題致電中央)給中央電報若干建議的基礎上,1945年12月28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致東北局的電報。在該電報中毛澤東明確指出:“我黨現時在東北的任務,是建立根據地,是在東滿、北滿、西滿建立鞏固的軍事政治的根據地。”[4]1179這封電報為在東北真正建立鞏固的根據地指明了方向。從實踐上來看,我黨要想在東北真正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就必須做好群眾工作。因為“如果我們不從發動群眾斗爭、替群眾解決問題、一切依靠群眾這一點出發,并動員一切力量從事細心的群眾工作,在一年之內,特別是在最近幾個月的緊急時機內,打下初步的可靠的基礎,那么,我們在東北就將陷于孤立,不能建立鞏固根據地,不能戰勝國民黨的進攻,而有遭遇極大困難甚至失敗的可能”。[4]1180同時對于如何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中共中央也曾明確指出:“我黨必須給東北人民以看得見的物質利益,群眾才會擁護我們,反對國民黨的進攻。”[3]1180黨必須動員東北廣大農民進行清算漢奸的斗爭,給農民分得土地,且減租減息,減輕農民的負擔,調動農民投身革命的積極性。
雖然中共中央對東北局明確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戰略方針,但是,要想在東北局內部全面貫徹這個戰略方針,仍然面臨許多困難。其中,最需要迫切解決的就是加強東北局的領導。因此,中共中央經過慎重地考慮決定“以林彪為東北局書記、東北民主聯軍總司令兼政治委員;以彭真、羅榮桓、高崗、陳云四同志為東北局副書記兼副政委。并以林、彭、羅、高、陳五人組成東北局常委”。從當時的嚴峻形勢來看,“這種分工在目前情況之下,不但有必要而且有可能,中央相信諸同志必能和衷共濟,在重新分工下團結一致,為克服困難爭取勝利而奮斗”。[5]462東北局新的領導班子組成之后,于1946年7月3日在哈爾濱召開擴大會議。會議傳達討論了中共中央《關于清算減租及土地問題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總結了東北局頭九個月的工作,分析了目前的局勢,根據黨中央一年來創造根據地和阻止國民黨軍隊進攻東北的經驗教訓,制定了東北的工作方針和作戰方針及各項具體政策,統一了認識。[6]34
這次東北局會議最重要的成果,是《關于東北形勢及任務決議》(因其在7月7日通過,史稱《七七決議》)。該決議重點強調了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是當前東北工作的第一位,而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又是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關鍵。首先,中共中央認為,要想使建立的根據地得到鞏固就必須把工作的重心放到發動群眾和聯系群眾上以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從而增強我們自己的力量。只有將人民群眾充分發動起來,“我們就將戰勝一切困難,一步一步地達到自己的目的。”[3]1180在東北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是主體,而廣大的人民群眾則是重要依托,只有緊緊依靠廣大的人民群眾,才能得到較為充分的后勤供給。由此,后勤供給的穩定與牢固是奪取東北解放戰爭勝利的根本保障。其次,中共中央認為,如果要使人民群眾對共產黨和國民黨究竟誰優誰劣來做出根本區別,那么我們就必須找到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點以滿足他們的需要,從而才能達到發動群眾和聯系群眾的目的,這也是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的關鍵。而當時在東北地區,人民群眾真正的需求是希望清算漢奸、進行土地改革得到土地以及減租減息等。因此,中共中央的指示曾明確地指出:“群眾工作的內容,是發動人民進行清算漢奸的斗爭,是減租和增加工資運動,是生產運動。”[4]1180最后,要想做好農村群眾工作,必須有一個穩定的外部條件。對于當時的東北廣大農村,匪患橫行是當時面臨的最大威脅。因此,全面徹底地剿匪是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的外部保障。同樣的道理,要想徹底剿滅土匪,就必須發動群眾來進行剿匪斗爭,從而才能為建立鞏固的根據地贏得相對穩定的外部環境。
根據《七七決議》精神,12000名干部來到東北各地農村,深入發動群眾,主要是協助部隊剿匪鎮叛和開展土地改革運動。由于群眾工作的順利開展,農民在土地改革中分得了果實,在剿匪和鎮叛中保衛了果實。從此,政治上翻身的農民開始主動上交公糧,主動把自己家的余糧賣給民主政府和我黨的部隊,主動參軍參戰,主動出戰勤,人民戰爭的生動場景得以展現。中國共產黨依靠人民群眾在東北建立了鞏固的根據地,在東北真正站穩了腳跟,軍事力量得到迅速發展壯大,順利實現了由戰略防御轉為戰略進攻,為在東北發動大決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做好群眾工作是奪取遼沈戰役勝利的根本保障
鞏固的東北根據地的建立為人民解放軍南下北寧線開始遼沈戰役奠定了堅實的后勤保障基礎,這也是遼沈戰役取得最后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正如伍修權所說:“那時東北彈藥、糧食、汽油相當充足,前方要多少就可提供多少。”[7]221另外一個重要原因是黨的群眾工作的開展,尤其是人民群眾熱情高漲的支前和擁軍參軍,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毛澤東曾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8]511如果沒有廣大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援,就不會有遼沈戰役最后的勝利。
1948年9月12日,人民解放軍南下北寧線,遼沈戰役正式打響。為了確保戰役順利進行,共產黨各級組織積極組織民眾參軍支前,民眾也積極參軍支前。據統計,在整個戰役過程中有180萬人參軍支前。同時為了調動支前民眾的積極性,以及使其安心投入到支前工作當中去,中共中央提出了“耕戰互助”的方針策略。所謂“耕戰互助”是指積極幫助支前民眾照顧好他們的生產生活,以免除他們的后顧之憂,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支前工作中去以滿足戰爭之需求,從而確保對敵斗爭的最后勝利。遼沈戰役中支前的主要特點就是全民皆兵和軍民緊密團結,不分彼此,真正與人民打成一片。以至于有些民眾會發出這樣的感嘆:“既能打仗,又能生產,又能與人民打成一片,從古到今哪里見過這樣的軍隊?”雖然我黨在武器方面與國民黨軍隊相比相差甚遠,但是人民群眾都積極團結在我黨周圍。可以說人民群眾的擁護是打倒國民黨反動派的主要武器。
之所以遼沈戰役中群眾工作能夠如此順利展開,根本原因是我黨抓住了廣大人民群眾的需求。對于當時東北廣大民眾來講,他們最大的需求莫過于土地。當時東北的廣大民眾受到地主階級的封建剝削十分嚴重,生活苦不堪言,并不能當家作主。因此實現土地改革,農民分得土地,實現人民當家作主,是保證黨的群眾工作順利展開的重要保障,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與國民黨在斗爭策略上的最大區別。從1946年7月開始,一直到1948年2月,我黨在東北地區開展了土地改革運動,經過了反奸清算和貫徹中央“五四指示”“煮夾生飯運動”以及“砍挖運動”這三個階段,逐步將東北土地改革推向深入。由于民眾的土地問題得到了解決,所以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參軍擁軍熱情,而且他們都站在了我黨這一邊,投入到反蔣洪流當中去了,正所謂:“有了土地改革這個勝利,才有了打倒蔣介石的勝利。”[9]21據不完全統計,東北解放戰爭時期,僅遼寧民兵就配合主力作戰366次,參戰33600余人,民兵單獨作戰244次,參戰近萬人,共擊斃敵人1644人,打傷1117人,俘虜3464人,繳獲輕重機槍300余挺,長短槍2600余支,各種彈藥4萬余發,各種車輛50余輛。僅黑山縣就有400多名群眾犧牲在支前戰場。[10]169由此可見,做好農村黨的群眾工作是奪取遼沈戰役完全勝利的根本保障。
在整個遼沈戰役中,最重要的一環是攻打錦州,因為錦州是東北的門戶,只有攻下錦州才能實行“關門打狗”的策略,然后再對沈陽、長春等各個獨立據點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最終實現整個遼沈戰役的勝利。為了攻打錦州,我黨需要依靠鐵路和公路把部隊以及大量的軍用物資從西滿、東滿以及北滿等地區運往錦州,要想實現這一大規模的運輸僅僅依靠解放軍的力量是辦不到的,因此就必須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尤其要修復被戰爭破壞的公路和鐵路。因此,在軍民一心的努力下,終于克服了重重困難,保證了部隊和軍用物資的運輸的順暢,使得我黨沒有貽誤戰機,順利抵達錦州前線。另外,要想徹底攻克錦州,就必須打贏黑山阻擊戰以阻止國民黨的東進兵團增援錦州,從而確保攻堅錦州的勝利。然而要想真正打贏黑山阻擊戰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因為當時國民黨軍隊占據著黑山的制高點,所以對我東北野戰軍來講完全暴露在敵人機槍掃射的范圍內,因此就必須要建立鞏固的工事,只有這樣才能改變這種不利的局面。為了建立鞏固的工事,錦州人民積極支援,甚至有的民眾把自己家的門板、連炕沿以及柜蓋等都卸下來拿到陣地幫助解放軍建立工事。由于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援,確保了黑山阻擊戰的勝利。最終,我東北野戰軍于1948年10月15日攻克了錦州,取得了錦州會戰的勝利,從而徹底地關閉了國民黨從陸上逃向關內的大門。
錦州會戰的勝利充分說明了做好群眾工作至關重要。縱觀整個遼沈戰役,群眾工作的廣泛和深入開展,有三大好處。第一,人民群眾的覺悟得到提高。在遼沈戰役中,中國共產黨重視將黨的群眾工作同加強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結合起來,目的在于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覺悟,使其明白自身的利益與革命成功與否息息相關,從而激發他們投身革命的熱情,鼓舞他們要同國民黨反動派革命到底,為保衛自己的勝利果實而斗爭,從而使遼沈戰役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第二,密切了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由于我黨積極貫徹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黨的群眾路線,積極開展黨的群眾工作,加深黨和人民的深厚情誼,因此,在戰爭中人民群眾積極支援東北野戰軍,為遼沈戰役的勝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據統計,整個遼沈戰役過程中共產黨共動員了擔架137000副,大小車合計129000輛,牲畜高達300000頭。[11]354而且在戰爭中民眾積極幫助人民解放軍修筑工事以及搶救傷病員,為遼沈戰役取得最后的勝利做出巨大的貢獻。第三,為我黨奪取遼沈戰役的勝利提供了充足的兵源。由于黨的群眾工作以人民群眾的需求為基點,大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擁軍參軍的積極性。雖然說戰爭中必然有人員的傷亡,但是我東北野戰軍有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提供了充足的兵源支持,使得人民軍隊的力量不斷壯大,從而獲得了奪取遼沈戰役勝利的主動權。
三、探索城市群眾工作的新思路是建設新東北的重要一環
東北全境解放之后,如何接受剛剛解放的城市是中國共產黨面臨的一個新問題。而要想做好城市接管工作,就必須探索城市群眾工作的新模式,為全國其他地區城市接管積累寶貴的經驗。其實早在1947年夏秋冬攻勢勝利結束后,我黨就已經解放了除錦州、沈陽和長春等以外的其他大多數城市并且開始了城市接管的實踐,但是由于我黨缺乏城市接管的經驗,所以在接管城市時出現較為混亂的局面。
針對城市接管中的實際問題,1948年3月,東北局發出了《關于城市接管政策的指示》,該指示明確要求愛護新解放的城市,保護工商業。戰斗結束后打掃完戰場,除衛戍部隊外,野戰軍一律撤出城外,城市交由地方政府管理。進城部隊不得破壞一座房屋,不得砍伐一株樹木。任何機關、部隊不得隨意進城收集物資。[12]347這些措施對于安撫民心,穩定社會治安發揮了重要作用,也有效地制止了解放軍剛接收城市時的混亂局面。
為了進一步穩定社會秩序,保障民生,穩定民心,中國共產黨積極解決市場農產品供不應求的問題,以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同時還要解決城市居民糧食供應問題,以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的方式吸引外地糧食進入城市,以解決城內糧食不足的問題。不僅僅要解決吃的問題,還要解決衣住行的問題。我黨迅速恢復了城內的電力供應,還積極采取有效措施穩定城內物價,使得城內居民生活以及工業生產逐步恢復正常。同時為了避免敵警察擾亂社會治安,黨還決定這些敵警察必須把槍支上繳,必須徒手為人民的安居樂業服務。要想穩定社會治安,人民解放軍自身就必須嚴格要求,因此我黨在接管城市之前重點明確了要加強入城部隊的紀律問題,明確規定人民解放軍要積極貫徹黨中央提出的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一行一動必須聽黨的指揮。上述措施的實行,城市的社會秩序逐步得到穩定。
職工工資能否順利發放也關系到社會的穩定。由于受到戰爭的破壞以及城內物價上漲,民眾生活遇到了困難,同時由于戰爭的影響,工資未能及時發放到民眾手中,所以中國共產黨接管剛解放的城市把解決職工的工資問題放到了首要位置。因為東北剛剛解放,要想在短時間內徹底解決工資問題不現實,于是在入城五天之內先給民眾發放生活維持費,以暫時解決當前民眾的生活困難。與此同時,我黨迅速恢復城市的工業生產,所有職工按照原先的分工正常去上班,對于上班的職工,先暫時發放臨時的工薪。工資問題的解決會起到穩定當時社會秩序的作用,為我黨順利接管城市創造了條件。
中國共產黨接管城市還遇到的一個棘手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和處理接受來自官僚資本企業的舊職員,尤其要處理好工人與職員的關系,而且要盡可能地避免錯誤的傾向,以辯證的眼光正確對待這些舊職員。為了正確對待舊職員和不妨礙工業生產,東北局經過慎重考慮認為對于不同的舊職員,我們必須有不同的政策,因此,“除了少數高級職員,或因本身是官僚,或因在舊社會有特殊地位,不愿為人民服務,或因作惡過多為工人痛恨不能留用者外,其余凡愿為人民服務,忠于職務,不作破壞活動者,都應給以工作”。[13]這樣就會把忠于中國共產黨和向人民靠攏的舊職員團結在我黨的周圍,為建設新東北貢獻自己的力量,同時壯大了黨的統一戰線。
2021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史教育動員大會上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系黨的生死存亡。贏得人民信任,得到人民支持,黨就能夠克服任何困難,就能夠無往而不勝。”[14]通過回顧東北解放戰爭這段歷史,不難發現,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在東北建立起鞏固的根據地、取得遼沈決戰的勝利以及實現新東北建設,是因為黨積極貫徹黨的群眾路線,積極開展黨的群眾工作,滿足了人民群眾的需求,與人民群眾建立了深厚的魚水情誼,將廣大人民群眾緊密地團結在黨的周圍,從而使得中國共產黨取得了東北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毛澤東在七大的報告和講話集[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
[2]追憶與思考———江華回憶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3]哈爾濱市檔案局(館).哈爾濱解放[G].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18.
[4]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金沖及,陳群.陳云傳(上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
[6]戴茂林,李波.中共中央東北局(1945—1954)[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17.
[7]伍修權.回憶與懷念[M].北京:中共中央出版社,1991.
[8]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毛澤東選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0]田玄.遼沈戰役實錄[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7.
[11]王道平,周宏雁.震撼世界的大決戰[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1990.
[12]房維中,金沖及.李富春傳[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1.
[13]東北局關于公營企業中職員問題的決定[N].人民日報,1948-08-07(2).
[14]習近平在黨史學習教育動員大會上強調學黨史悟思想辦實事開新局,以優異成績迎接建黨一百周年[N].人民日報,2021-02-21(1).
責任編輯:董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