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冠華 洪沛 楊國鋒


【摘要】? ? 2020年是網絡建設的重要時期,5G網絡實現大規模商用,由于頻段高、波長短、穿透能力弱,要全面部署高質量的網絡存在一定難度,基站建設成為非常關鍵的一環。本文分析研究了基于基站的多點定位算法,計算移動終端用戶的經緯度位置信息;提出了柵格級基站網絡覆蓋分析方法。
【關鍵詞】? ? 5G? ? 基站? ? 多點定位? ? 柵格
引言:
隨著5G技術的應用,物聯網和智能化對基于位置的服務提出了更高要求,“5G”定位作為解決室外到室內高精度問題的技術,將發揮更強的賦能作用。5G的技術包括編碼方法、波束賦形、大規模天線陣列、超密集組網、毫米波譜等,具有大寬帶,有利于參數估計,引入大規模天線,基站可裝配128個天線單元,為高精度距離和位置測量提供了基礎。
5G基站相比于4G,5G基站的掩蓋更加密集,路燈、大街、寫字樓里都可以布上5G天線。5G完成密集組網,移動端信號則可被多個基站一起接收到,這將有利于多基站協作完成高精度定位。
一、基于基站的用戶定位的價值
隨著網絡考核、優化工作不斷發展完善,基站的鄰區數據及相關電平數據愈發精準,通過柵格精細化分析方式,能有效定位出柵格內移動端數量、駐留趨勢、網絡狀況,更加合理的評估網絡狀況,調整基站分布,并結合5G精準營銷活動,提升用戶感知。
以基站為中間過渡,進行移動端的定位,能夠更直觀地發現不同地理位置所特有的用戶特征,在研究區域特征和進行區域規劃方面,能夠提供直觀并且實時地有效信息。在移動終端層面來講,將位置信息和實際地用戶特征結合,能夠為用戶提供更加精準,更加定制化的服務,不僅限于導航等功能,基于基站的區域劃分,更夠為用戶提供更好的城市生活體驗,從而實現更好,更智能的城市生活。
二、傳統覆蓋的現狀及5G建設
2.1 室外覆蓋
5G宏基站采用AAU主流設備,呈現RRU與天線集成的混合設備形式。 由于AAU采用的天線陣列具有大規模特性,與RRU繞組密不可分,且與4G頻段不兼容,需要單獨部署和重建。一個5G基站的三扇區需要向天面添加三個較大的AAU設備,在天面擁擠的情況下,很容易導致空間不足。天面已滿的情況,扇區無法使用或者需要減少扇區,這大大增加了選址和建設的難度,也增加了信號連片覆蓋的難度。尤其是在市區,要找到一個合適的站高作為站頂面并不容易。除此之外,5G宏基站的設備對抱桿也有很高的要求,普通的路燈桿、警燈桿等在高度和承重方面都欠缺安裝要求。由于AAU體積較大,主流設備廠商的AAU設備的體重均在35kg以上,所以在抱桿的選擇上限制較多。如果不能增加小桿站的高度和強度,那么建設更密集站址的5G站,采用小基站進行信號覆蓋或許是一種更好的方案。
2.2 室內覆蓋
在3G、4G時代,以小區為代表的室內覆蓋相對密集但流量需求分散,以宏基站覆蓋方式為主。到了5G時代,工作頻率提高較多,當大于3.5GHz時,路徑損耗和穿透損耗急劇上升,大大降低了有效覆蓋。不同外墻材料的損耗差異較大。 損耗一般高于20dB,有的損耗高達30dB,對信號穿透影響很大。現網是通過在室內部署室內分布系統來完成室內深度覆蓋,由于5G具有高頻段特點,將傳統的DAS應用到5G信號覆蓋上,僅通過更換信號源是不可行的?,F有的DAS,如饋線、功分器、合路器和放大器多數工作時都要求工作頻率低于2.5GHz,這只能滿足4G,而對于5G Sub6G以及未來的毫米波信號是無法接入的。電信的3.5GHz可以很好反應這點,存量的合路器、耦合器、天線等均沒辦法使用,如圖1所示:
考慮到5G的多天線以及4×4 MIMO工程建設性難特性。如需升級1T1R或2T2R的室內分布系統為4T4R,操作較為復雜,需要將4路的DAS部署4條饋線、4套設備和天線,此外5G的高頻率資源分配和復雜場景應用使得無線通信更為復雜,這給網絡管理和維護帶來了較大的挑戰。目前可行性最好的方案為:有源室分的方式進行室內信號覆蓋,由于在高容量場景下進行,導致建設成本偏高。
2.3 5G小基站室外覆蓋
在5G網絡興起前期,宏基站被作為主要的部署方式。小基站在業務場景運行穩定前提下,不僅保證了用戶的高速體驗效果,而且5G信號的連續廣泛覆蓋特性體現較為明顯。
5G小基站體積小、重量輕,易于安裝和維護,提高了網絡部署的靈活性和通用性,降低了增加宏基站的成本,并實現了高速致盲和吸熱。但是,由于小基站的發射功率低,覆蓋范圍短,其實并不適合網絡方案的連續修補,也無法對宏基站的功能替代,5G中過多的部署小基站會影響整體網絡規劃和后續優化。由于5G小基站的過度部署會對網絡規劃和后續優化,因此需要在建設規劃中嚴格遵循以下2個原則。1.不應影響宏基站的覆蓋范圍,且保證周圍宏基站的輸出功率正常。2.在宏基站中、遠區(覆蓋較弱區段)設置小基站,避免相互干擾。
2.4 5G小基站在室內覆蓋
在4G時代,室內信號覆蓋主要采用無源室分(使用傳統DAS)和小型基站系統(有源數字室分系統)兩種方式。傳統的DAS組成部分包括:BBU、RRU、合路器、功分器和小型天線。小型基站比DAS有優勢。網絡配置由BBU、RHub和pRRU組成,設備形式簡單,易于建設。對整個設備可以全局監控,通過在網管上對設備實時監控,從而掌握設備的工作狀態。它還具有很強的可擴展性,可以通過軟件升級靈活擴展,跟上網絡的發展步伐?,F階段5G小基站的建設成本偏高,但隨著需求和產量的逐步增加,參照4G時代的價格模式,5G小基站的建設成本將逐步回落。
三、網絡柵格級覆蓋思路
如圖2所示,總體設計理念是將區域地圖柵格化,利用基站的數據(基站的地理坐標、基站的終端數量和移動的信號強度),通過基站的多點定位算法估算出移動的經緯度坐標,并根據得到的坐標在柵格層面對移動進行柵格化。通過劃分區域得到設定范圍內的終端數量和網絡狀態。該系統在5G基站部署、移動用戶統計、用戶運動軌跡和人流密度特征的描述方面應用較好,為城市商圈規劃,擁擠公共區域的人群疏散和路線規劃等問題提供了不錯的方案。
3.1基站多點定位算法
多點定位算法模型需要得到用戶位于多個基站的位置信息,并且保證每位用戶至少存在三個及三個以上的基站定位信息。通過基站基礎信息獲取所有基站的坐標值,利用多個基站點定位算法建立模型,計算每個基站距離用戶的最短距離,定位用戶的坐標位置。多點定位算法模型主要以每個基站離用戶的距離為半徑形成一個圓形,通過多個圓的交界點精準定位用戶的坐標位置。
3.2多點定位算法模型
若同一區域有n個基站,所有基站接收到的信號來自同一終端,設各基站的位置坐標分別為(α1,β1),(α2,β2),(α3,β3),…,(αn,βn)假設移動終端接受到的基站信號強度分別為w1,w2,w3,…,wn。則移動端坐標位置可用如下模型計算。
基站多點定位坐標計算公式:
R:地球半徑;αi:第i個基站的緯度坐標值;βi:第i個基站的經度坐標值;wi:用戶接收到的第i個基站的信號強度值;x,y,z:經緯度在直角坐標系下對應位置加權匯總;xavg,yavg,zavg:經緯度在直角坐標系下對應位置匯總的均值;θlat:需要定位點的緯度;θlon:需要定位點的經度。
3.3柵格級網絡覆蓋
結合基站的實時數據給終端編號,移動端與多個基站之間的信號強度已知值,根據多點定位算法計算移動終端的經緯度坐標。將基站所在區域劃分為50米長寬的柵格級圖,通過判斷移動端經緯度坐標是否在某一柵格區域內,從而進行對該柵格的用戶進行統計,分析5G網絡覆蓋區域,柵格級用戶數量,柵格級網絡狀況,柵格級用戶密度。用戶覆蓋量分析:通過柵格化用戶覆蓋量分析,可以了解到某個柵格(小區、商場)下有多少用戶,根據此用戶信息建立精準的5G營銷活動。用戶駐留比分析:通過用戶駐留比分析可以分析每個柵格用戶的流動情況,哪某個區域激增、驟降情況。網絡強弱覆蓋效果評估:通過網絡弱覆蓋效果分析,可以了解某個區域用戶的信號覆蓋情況。
四、結束語
該方案實現了基于大數據的。通過MR數據挖掘和分析,利用自身的AGPS和TA信息,建立基于大數據的多點定位方案模型,在柵格層面上基于移動端用戶位置信息分析用戶覆蓋量、用戶駐留比和網絡強弱覆蓋效果等為優化基站建設和用戶感知建設提供支撐。此方法給運動軌跡的刻畫、人員密度的表征、公共管理的人員疏散、路線規劃等提供了方案。然而,目前業界利用MR數據統計用戶的做法并不十分準確,由于不同環境下移動信號強度的偏差和現實環境的復雜性,柵格級的網絡覆蓋分析會出現誤差。隨著5G技術發展迅猛,基站定位技術將迎來快速發展,精度也將進一步提高。
參? 考? 文? 獻
[1] 姜麗, 楊立敏. 5G 時代小基站的建設需求分析[J]. 通信設計 與應用, 2019.
[2] 王升龍. 探析 5G 基站規劃建設的難點[J]. 通信設計與應用, 2019.
[3] 梅雅鑫. 5G 已來小基站廠商蓄勢待發[J]. 5G·無線, 2019.
[4] 管文明,廖夢石. LTE小區合并技術及其在現網的應用 實踐[J]. 電信技術, 2015,7(11): 85-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