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晴 于淼 王廷華 錢銳
【摘要】? ? 黨史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大學生使命意識和愛國情懷的關鍵環節。在信息化時代,將互聯網與黨史課堂相融合,通過掃碼收聽黨史故事、登陸觀看黨史講座、教師網絡集體備課、共享視頻圖片等豐富多樣的形式,既能創新黨史教育的方法,又能激發大學生對黨史的興趣,提升教學效果。
【關鍵詞】? ? 互聯網? ? 黨史課堂? ? 黨史教育
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的輝煌歷史,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更是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資源。用好黨史資源的首要任務就是創新形式,互聯網的出現和普及為黨史課堂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和平臺,使黨史教育更加具有針對性和吸引力,更容易被大學生接受和喜愛。因此,在黨史課堂建設的過程中融入現代化網絡信息技術,已經成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發展趨勢。
一、高校黨史課堂開設的必要性
中國共產黨百年歷史就是一部創業史、奮斗史,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史,具有豐富的教育價值。在高校開設黨史課堂,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更好體會中國共產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強化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思想認同,提升自身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1有利于高校更好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主渠道作用
黨史課堂是高校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是大學生深入了解中國共產黨的最佳途徑,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重要內容。縱觀中國共產黨百年發展歷史,其間既蘊含著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理論成果,又彰顯了中華民族艱苦卓絕的革命精神,這些都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豐富的教學資源[1]。而且黨史中生動的英雄人物故事、真實的事件更能起到以情感人、以事育人的作用。因此,黨史課堂實現了思想政治理論課從理論到現實、從抽象到形象的轉化,使其更具吸引力、說服力和感染力。
1.2有利于大學生更好理解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們黨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就是一部不斷推進理論創新、進行理論創造的歷史。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將馬克思主義作為根本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這是由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決定的,也是當時中國所處的世情、國情決定的,更是由當時世界歷史發展的整體趨勢所決定的。黨史課堂的建設,能夠幫助大學生更好的認識中國共產黨選擇馬克思主義的歷史必然,了解在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引領下,中國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偉大勝利的過程,認識到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創新與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實踐之間的必然聯系[2]。從而改變以往教條式、死記硬背式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方式,用發展的眼光來看待馬克思主義,使馬克思主義更加鮮活。
1.3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使命意識和愛國情懷
中共黨史記錄了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以來,就有明確的歷史使命和奮斗目標,并始終朝著這個目標前進和奮斗的歷程。當代大學生是國家未來發展的關鍵力量,更應當學習黨史,提升對中國共產黨的政治認同,也明確自身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激發他們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的決心。同時,黨史課堂還能夠幫助大學生提升對國情、黨情的認識,幫助他們解答在國家發展認知層面的難題和困惑,使他們在內心深處形成愛國意識和對國家發展的情感認同,并將這種認同轉化為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最終發展成為為國家建設努力奮斗的精神動力。
二、“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史課堂的建設情況
“互聯網+”背景下,網絡技術被廣泛應用于課堂教學,網絡教學平臺開始走進高校各門課程。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中國大學生資源共享課”、“愛課程”、“中國大學視頻公開課”、“慕課”等網絡教學平臺不斷豐富著高校黨史課堂,“微博”、“微信”、公眾號等也在不斷發揮著課堂輔助作用。但從另一方面來講,各高校對互聯網的應用程度并未統一,在互聯網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
2.1黨史教育者個體素質有待提升
互聯網是一個將黨史從現實延伸到虛擬的一個手段。在“互聯網+”背景下,想要提升黨史課堂的教育效果,必須先提升學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者的個體素質。但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部分高校對互聯網技術的運用不夠重視,缺少必要的網絡教學能力培訓,導致部分教師不能熟悉地將網絡資源運用到教學中。加之一些教師,由于年齡原因,接受新鮮事物比較被動,沒有意識到網絡化教學的重要性,對自己的要求僅局限在完成現有的教學任務上,種種原因使得互聯網與黨史課堂結合的并不密切。
2.3網絡資源共享作用未充分發揮
要想提升教學效果,網絡資源的“優化整合”至關重要。但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國南北發展還具有一定的差異性,各地教育技術和教育資源還存在共享不充分的現象,一些經濟發達地區在教學中運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較為明顯,反之西部地區和經濟欠發達地區,黨史課堂上仍然以傳統講授為主,缺乏熟練掌握互聯網技術的黨史教師和搜索黨史資源的渠道[3]。同時,大部分高校由于資金和精力限制,并未構建專門的黨史網絡教學平臺,沒有為學生搭建線上線下相互連通的黨史學習途徑,互聯網的優勢作用沒有充分發揮出來。
2.4網絡信息容易分散大學生精力
互聯網對大學生來說就像一把雙刃劍,在輔助教學的同時,網絡上各種各樣的信息,也總在分散大學生的注意力,這對于黨史教學來說是極大的挑戰。在很多高校的黨史課堂上都存在著“低頭族”,一些學生通過智能手機上網玩游戲、看小說、刷短視頻等,注意力完全放在課堂之外,對教學內容關注度降低,教學效果很難保證。而且大學生處于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網上良莠不齊的信息極易影響他們對是非的判斷,尤其是網絡上一些關于革命事件和英烈事跡的謠言,常使學生對教師課堂講授的內容產生質疑,從而使部分學生對常史重要性的認知產生偏差。還有部分學生,在互聯網上通過復制粘貼完成黨史作業,利用網絡應付和蒙混老師,給教師教學帶來壓力的同時,也不利于大學生健康成長成才。
三、“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史課堂建設的創新路徑
目前,互聯網應用于教學的方式仍然在探索之中,浮現出一些問題也是必然的,但反過來看,互聯網還有很大潛力可供挖掘,教師只有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創新教學方法,使黨史課堂充滿真實性和趣味性,才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真正達到學生愛聽、真信的教學目標。
3.1豐富黨史課堂教學的手段和內容
從內容上看,黨史課堂教學資源豐富,可供參考的資料更是不勝枚舉,教師要從中選擇學生感興趣、能夠產生思想共鳴的內容。例如,很多地方都在挖掘地方性紅色文化資源,這些歷史事件就真實地發生在學生家鄉或學校所在地的城市,很多學生課外活動時還曾到過現場,對此類內容學生更加能夠感同身受。在教學手段上,一方面,教師應借助互聯網的優勢將理論與實踐更好結合起來。例如,教師課前布置教學內容,學生課下通過互聯網搜索并了解相關歷史事件,并在課堂上通過討論、辯論、情景再現等方式展現出來,提升學生黨史課堂的參與感。另一方面,在“互聯網+”的背景下,要突出黨史課堂的教學個性化、定制化的特點,將教學內容以慕課、手機課堂、翻轉課堂的形式展示出來,用以補充課堂教學,提升教學實效性。同時,也要充分發揮“微課”和“微教學”平臺的優勢,利用微信、微博等溝通平臺,將課件、視頻、圖片等教學資料進行共享,也能夠通過平臺,及時解答學生困惑的問題,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同時,還要積極構建黨史教育平臺建設,將各高校的教學資源整合進來,實現資源共享,解決各地區資源分配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實現教育公平,提高教學效果。
3.2提升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
提升教師運用互聯網技術的能力首先就要從意識層面出發,各高校應做好任課教師的思想工作,引導他們多與學生群體接觸,使他們認識到信息化時代已經到來,互聯網已經是未來教學必不可少的重要方式,使其從主觀上能夠接受互聯網技術,并具備渴望提升自身運用互聯網水平的意愿。其次,組織教師參加相關學習和培訓。一方面可以與他校互相交流學習,通過參觀、訪問、經驗交流來取長補短;另一方面任課教師培訓也是非常必要的,請專業人員到校為教師講解網絡技術知識,提升教師在運用互聯網技術方面的能力。
3.3完善教學質量監控和激勵機制
目前,部分高校黨史任課教師將互聯網融入教學的熱情不高,一心只想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缺乏創新精神,主要是因為缺乏一個合理的監督和激勵機制。一方面,高校應嚴把教學質量關,建立完善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加強對教師教學過程和結果的監控,督促教師提升教學質量。例如,設立教學督導委員會,將現代化信息技術的運用作為督導考核的一部分。或者加強學生評教比重,將是否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作為課程考核的重要組成部分[4]。另一方面,完善互聯網技術運用激勵機制。高校應鼓勵教師參與在線示范課程、開放課程、微課的錄制,也可以定期組織互聯網教學方面的競賽,對于獲獎教師給予獎勵,并將錄制成果和競賽名次納入職稱評審的重要條件。
互聯網對高等教育來說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在“互聯網+”背景下,高校黨史教育應順應時代發展趨勢,契合學生訴求[5],充分挖掘網絡潛在資源,探索一條互聯網與黨史課堂深入融合的道路,加快黨史課堂的創新發展步伐,利用互聯網技術的優勢,提升黨史教育的實效性。
介:
第一作者:許曉晴(1974-),女,碩士,副教授,單位:牡丹江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地址:黑龍江牡丹江市愛民區通鄉街3號,主要研究方向:中共黨史、中國近代史。作者聯系電話:13766663715,E-mail:1158554232@qq.com。
通訊作者:于淼(1976-),女,碩士,副教授,單位:牡丹江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聯系電話:13604638166,E-mail:2812898631@qq.com。
其他作者:王廷華(1982-),男,碩士,副處級輔導員,單位:牡丹江醫學院護理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錢銳(1972-),女,本科,高級政工師,單位:牡丹江醫學院護理學院,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
參? 考? 文? 獻
[1] 郭靖. 用好用活黨史“云課堂”[N]. 信陽日報,2021-5-31.
[2] 楊希燕. 以黨史教育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有效提升[J]. 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21(12).
[3] 張寶君,劉靜涵. “互聯網+”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微載體探究[J]. 吉林師范大學學報,2016(1).
[4] 蘭奎. “互聯網+”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融合的思考[J]. 四川文理學院學報,2017,27(04).
[5] 江曉燕. 互聯網+背景下應用型本科高校“思政課”教學管理問題與對策研究[D]. 云南師范大學,2020.6.
基金項目:2021年度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黨史專項研究課題《“沉浸體驗式”黨史課堂的建設與思考》(GJF1421045)階段性成果。
許曉晴(1976.06)女,漢,黑龍江牡丹江,單位:牡丹江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碩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共黨史、中國近代史。
通訊作者:于淼(1976),女,碩士,副教授,單位:牡丹江醫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主要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醫學倫理學,衛生法學。
王廷華(1982),男,碩士,副處級輔導員,單位:牡丹江醫學院護理學院,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錢銳(1972),女,本科,高級政工師,單位:牡丹江醫學院護理學院,研究方向:黨建、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