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夢玲
信息技術作為現代社會發展的重要技術手段,已經深入應用到社會各個領域。小學語文教學作為社會發展的前驅之力,也應該利用好信息技術的長處來彌補傳統教學的不足,享受現代信息技術發展帶來的成果和便利。
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集文字、圖形、圖像、音頻、視頻等于一體,動靜結合,圖文并茂,創設逼真的教學情境,渲染活潑的教學氣氛,令學生耳目一新。同時,能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參與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整個教學過程生動高效。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生一旦對學習產生興趣,就會化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從而達到前所未有的學習效果。
傳統的語文教學手法單一、方法老套、教具不多,很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且小學生生性好動,如果我們能夠在教育教學中充分注意到這一點,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興趣,必然會使學生真正產生學習的內驅力。
情境創設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例如教學二年級上冊《我是什么》,就可以利用多媒體展示出關于“我”的千變萬化的圖片:一開始是“氣”,隨后是“云”,接著是“雨”,然后是“冰雹”,最后是“雪”。再直觀地展示“我”做事情的圖片,請學生感受“我”的脾氣:有時溫和,有時暴躁。這樣,學生更容易激發學習興趣,從而理解課文內容。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多媒體創設身臨其境的教學情境,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愛上語文課,愛上學語文。
二、形式多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過去限于教學條件,大部分教師只能在教室里按照傳統的模式進行教學。整個教學過程枯燥乏味,學生興趣不高。語文教學內容過于簡單,學習方式也僅限于聽教師說。有了現代信息技術以后,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教材的結構,選擇恰當的、不同深度和廣度的課件,改變教學方法和手段,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荀子曾說過:“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币姾吐勈菍W習的基礎,尤其是小學語文教學。我們可以借助信息技術,把抽象的事物化為具體的事物,把學生沒有見過的展示出來,沒有聽過的播放出來。
例如教學二年級古詩《望廬山瀑布》,第一句是“日照香爐生紫煙”,我們可以用多媒體展示廬山景區的優美風景,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到“香爐”原來是指的香爐峰,“生紫煙”也不是指爐子上冒煙,而是形容廬山的云霧繚繞。詩的后幾句“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同樣是本課的教學重點和難點,對缺乏生活經驗的學生來說是很難理解的。我們同樣可以使用多媒體播放視頻,創設一個身臨其境的情境,展示廬山瀑布的壯觀,真的就像是掛在天上的銀河一樣,讓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作者看到美景時心中的感受。
信息技術的運用給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帶來了新的活力,新的契機。教師恰當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采用多種形式的教育教學活動,能夠使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形象有趣,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有效地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三、優化結構,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一切都是教師決定的,學生只是被動地參與,處于被灌輸的狀態。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能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教育形式,創設更豐富的學習情境,優化課堂結構,從而給學生更多的時間和空間去探索、去發現、去研究,有利于提高課堂效率。
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一時無法適應小學的學習生活,如果采用傳統的教學方法,整節課都在教學生字,往往會教師感到枯燥,學生覺得無味。這時,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進行直觀的識字教學,分析結構、比較筆畫。制作的課件可以采用多彩閃爍的字體,并使用放大、縮小等手段來化難為易,培養學生的識字能力,使他們在學習上變被動為主動,快速、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采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教學簡化了教師的操作,使得教師能集中精力于教學本身。在授課方式上,借助多元化的平臺進行教學,推出多元化的檢測,無論是對學生還是對教師的反饋都具有很好的價值。這不僅有助于促使學生樂于學習,對教師而言也是優化課堂結構、提高課堂效率的好途徑。
信息技術融入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是現代信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對小學語文教學產生了極其深刻的影響。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信息技術只是我們教育教學中的一種輔助手段。
現代信息技術可以豐富我們的教學內容,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傳統的教學手段。在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的融合過程中,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特點,恰當地選擇相應的手段,把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手段互相結合,互相滲透,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取長補短,充分利用身邊教學資源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