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瑩瑩,王佳,趙帥龍
(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河南 鄭州 450000)
慢性心力衰竭是臨床較為常見的疾病,近年來,受人口老齡化加劇以及環境惡化等因素的影響,我國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率逐年上升,給公共衛生體系帶來了沉重的負擔[1]?,F代醫學雖然對慢性心力衰竭的發病機制有了深入的研究和認識,但治療靶點仍較為單一,缺乏特效療法,遠期預后不理想。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臨床成效顯著,尤其和西醫聯合應用,可協同增效,給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帶來更多的益處[2]。四逆湯出自《傷寒論》,是治療少陰陽虛陰寒證的經典名方,本研究在四逆湯的基礎上,辨證加減,探討黃連加四逆湯結合常規療法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的臨床療效及對TGF-β1、CTGF的調節作用,為臨床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選擇2018年1月—2019年10月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收治的115 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為研究對象,依據隨機數字表分為治療組(59例)和對照組(56例)。治療組中男35例,女24例;年齡(62.33±1.41)歲;病程(6.54±1.29)年;心功能NYHA 分級:Ⅱ級27 例,Ⅲ級32例;原發疾?。汗谛牟?4例,肺心病17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1 例,擴張性心肌病7 例。對照組中男31 例,女25例;年齡(61.88±1.67)歲;病程(6.67±1.21)年;心功能NYHA分級:Ⅱ級27例,Ⅲ級29例;原發疾病:冠心病22例,肺心病14例,高血壓性心臟病12例,擴張性心肌病8例。兩組患者性別比例、年齡、病程、心功能分級和原發疾病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1 西醫診斷標準
符合《慢性心力衰竭診斷治療指南》[3]的診斷標準。主癥:臨床表現為陣發性呼吸困難、頸靜脈壓升高;臨床檢查可見心臟擴大、急性肺水腫、第三心音奔馬律;次癥:勞力性呼吸困難、肺活量降低,心動過速。且經X胸片確診。
1.2.2 心功能
采用NYHA 分級法[4]。Ⅱ級:體力活動輕度受限,一般活動不會出現胸悶胸痛等癥狀;Ⅲ級:體力活動明顯受限。
1.2.3 中醫辨證標準
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氣虛血瘀證的辨證標準。主癥:心悸、胸痛胸悶、氣短、乏力。次癥:自汗盜汗,面色淡白,口渴咽干,口唇紫暗。舌脈:舌體瘦,舌質黯,脈沉、弱而澀。
符合西醫診斷標準者;NYHA 分級為Ⅱ級和Ⅲ級的患者;中醫辨證標準為氣虛血瘀證者;入組前1 周內未采用影響本研究結果的藥物治療者;患者依從性良好,按要求完成治療者。
先天性心臟病患者;急性發作的心衰患者;嚴重室性心律失?;颊?;合并嚴重腦血管疾病者;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嚴重內分泌失常者;患者有認知功能障礙;對本研究所使用藥物過敏者;入組前發生心腦血管嚴重事件者;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
1.5.1 對照組
采用內科常規治療方案治療,口服阿司匹林(1次/d,1 次20 mg)以抗凝;口服阿托伐他汀鈣片(1 次/d,1 次10 mg)以降脂;口服β 受體阻滯劑——琥珀酸美托洛爾緩釋片(1 次/d,1 次47.5 mg);靜脈注射呋塞米注射液(1次/d,每次40 mg)以利尿;心率過快時服用地高辛片(1次/d,每次0.25 mg)。
1.5.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口服黃連加四逆湯治療。組方:制附子6 g,干姜6 g,炙甘草6 g,黃連6 g。氣短嚴重者加黨參15 g;心悸嚴重者加龍眼肉10 g;血瘀嚴重者加五靈脂(包煎)10 g;陰虛者加天花粉15 g。每日1劑,水煎后分早晚2次服用。兩組均治療30 d。
1.6.1 中醫癥狀積分
依據《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癥狀。評價標準:無癥狀計0分,癥狀輕計3分,癥狀中計6分,癥狀重計9分。
1.6.2 心功能指標
使用彩色多普勒彩超儀檢測兩組治療前后左室射血分數(LVEF)、左心室舒張末內徑(LVEDD)、左心室收縮末內徑(LVESD)、心輸出量(CO)。
1.6.3 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結締組織生長因子(CTGF)水平
于治療前后空腹采靜脈血,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TGF-β1、CTGF水平。
1.6.4 Lee 氏心衰評分和蘇達州心功能不全生命質量量表(MLHFQ)評分
采用Lee 氏心衰評分評價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衰癥狀,分別對心衰六項進行評估,分數越高表示臨床癥狀越嚴重[6]。采用MLHFQ 評分評價兩組患者的生命質量,分數越低表示患者的生命質量越佳[7]。
依據Lee 氏心衰計分法[6]制定療效判定標準。顯效:治療后積分減少≥75%;有效:75% >治療后積分減少≥50%;無效:治療后積分減少<50%。
所有數據采用SPSS 22.0分析,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百分率表示,進行χ2檢驗,檢驗標準α=0.05。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兩組治療后胸痛、胸悶、心悸不安、神疲力乏和氣短的中醫癥狀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中醫癥狀積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59 5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胸痛5.89±1.16 2.27±0.35ab 5.94±1.09 3.61±0.84a胸悶6.31±1.24 2.46±0.63ab 6.27±1.33 3.85±0.92a心悸不安5.76±1.34 2.84±1.12ab 5.68±1.50 3.75±1.42a神疲力乏5.83±1.75 2.01±0.44ab 5.76±1.79 3.52±0.91a氣短7.12±0.45 3.22±0.21ab 7.08±0.52 5.23±0.38a
兩組治療后心功能指標LVEDD、LVESD 較治療前降低,LVEF 和CO 較治療前升高,且治療組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表3 兩組治療前后心功能指標變化情況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
兩組治療后血清TGF-β1、CTGF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4。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GF-β1、CTGF水平比較(±s)

表4 兩組治療前后血清TGF-β1、CTGF水平比較(±s)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59 5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TGF-β1(ng/L)448.92±89.91 231.53±59.86ab 437.63±93.20 322.46±67.73a CTGF(μg/L)206.58±42.17 105.63±25.48ab 195.69±45.63 157.69±33.56a
兩組治療后Lee 氏心衰評分和MLHFQ 評分均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5。
表5 兩組治療前后Lee氏心衰評分和MLHFQ評分比較(±s,分)

表5 兩組治療前后Lee氏心衰評分和MLHFQ評分比較(±s,分)
注:與治療前比較,aP <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bP <0.05。
組別治療組對照組例數59 56時間治療前治療后治療前治療后Lee氏心衰評分11.43±0.95 5.63±0.64ab 11.62±0.87 7.73±0.72a MLHFQ評分68.75±8.95 39.54±6.74ab 69.21±8.63 45.57±7.34a
中國是慢性心力衰竭的第二大發病高危地區,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導致心肌結構和心功能發生改變,心肌收縮能力隨之減弱,心排血量降低,運動能力下降,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有效的預防和治療慢性心力衰竭,降低住院率和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是目前研究的重點所在。利尿、強心、擴血管等西藥常規治療雖能改善心功能和相關臨床癥狀,但患者再住院率高,遠期生存率低[5]。中醫藥治療慢性心力衰竭具有療效持久、不良反應小,價值低廉等優勢,中西醫結合治療心血管疾病是趨勢所在。
中醫學認為,慢性心力衰竭依據其臨床癥狀可歸屬于“水腫”“心悸”“心痹”“心水”范疇。該病多因氣虛虧虛,心失所養所致。氣為血之帥,患者心病日久,心陽耗盡,心力虧損,心氣不足以推動血行,血行不暢,瘀滯不通,不通則痛,表現為心悸氣短、胸悶不暢。因此,該病乃本虛標實之癥,應以補益心氣、溫陽利水、活血化瘀之法治之[8]。黃連加四逆湯中四逆湯是《傷寒論》的經典名方,具有溫中祛寒、回陽救逆之效,廣泛應用少陰陽虛陰寒證的治療中[9]。本研究以四逆湯為基礎,進行加減化裁,使其應用更為廣泛。附子上助心陽,中溫脾陽,下補腎陽,振奮周身之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干姜是生姜經過炮制以后的成品,具有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的功效;炙甘草具有益氣滋陰、通陽復脈的作用。諸藥共用,以通行十二經,溫補心陽、益氣通脈。筆者認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病日久,長期氣虛血瘀體質導致水濕、痰飲長期停留體內,四逆湯以溫陽藥物為主,應合理應用清熱解毒藥物,一方面清熱散結,另一方面以防溫補過剩。因此,黃連加四逆湯配伍合理,搭配得當,起到溫補心陽、化瘀通絡之效。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胸痛、胸悶、心悸不安、神疲力乏和氣短積分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連加四逆湯可顯著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中醫癥狀,能進一步提高治療效果。
關于慢性心力衰竭發病機制的探討是現代醫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心肌損傷的發生和發展與心肌纖維化、心室重構等相關。諸多研究證實[10],心肌纖維化是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心血管惡性疾病的危險因素和獨立預測因子。TGF-β1參與人體基質金屬蛋白酶系統、免疫系統的調節,可促進纖維細胞和Ⅰ型前膠原的合成,使細胞外基質沉積,是心肌纖維化的促成因子,在諸多心肌纖維化模型中均能檢測出TGF-β1炎性因子的存在[11-12]。CTGF 與TGF-β1 的生物特效極為相似,通過促進細胞的增殖與膠原的合成、誘導細胞凋亡、促進成纖維細胞向纖維連接蛋白黏附等參與心肌纖維化。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治療后血清TGF-β1、CTGF水平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連加四逆湯可顯著降低血清TGF-β1、CTGF 水平,抑制心肌纖維化進程。韓晴晴等[13]觀察四逆湯對慢性心力衰竭小鼠的心功能和心肌纖維化的干預作用,研究顯示四逆湯可提高慢性心衰大鼠的心功能,抑制心肌纖維化。梁麗英等[14]研究認為,四逆湯通過上調miR-21的表達,靶向調控PDCD4等機制減輕心肌損傷。楊瑤等[15]研究表明,四逆湯抑制心肌纖維化的機制可能與抑制Rho A/ROCK 信號通路有關。尹超等[16]研究顯示,黃連地黃湯可降低心肌病模型大鼠的CTGF含量發揮對心肌細胞的保護作用。
本研究發現,兩組治療后心功能指標LVEDD、LVESD 較治療前降低,LVEF 和CO 較治療前升高,且治療組改善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黃連四逆湯可減輕心肌損傷程度,改善心臟功能。兩組治療后Lee 氏心衰評分和MLHFQ 評分較治療前降低,且治療組降低幅度優于對照組(P<0.05),表明經黃連四逆湯干預治療后,患者的心衰情況得以改善,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吳晶等[17]對四逆湯進行加減化裁,在原方的基礎上加人參治療慢性心力衰竭,結果表明,治療后患者的心功能得以提高,NT-proBNP、AngⅡ、hs-CRP、H-FABP 水平顯著降低。李玉明等[2]應用四逆加黃連方輔助治療氣虛血瘀證慢性心力衰竭,取得了較為滿意的臨床效果,患者的心功能及臨床癥狀得以顯著改善。
綜上所述,黃連加四逆湯結合西藥常規治療氣虛血瘀證慢性心力衰竭療效確切,可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和心功能,減輕炎癥反應,抑制心肌纖維化進程,提高整體治療效果和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進一步研究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