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柏瑩
(陜西省水利電力勘測設計研究院,陜西 西安 710001)
平涼市位于涇河上游,是甘肅省下轄地級市,是中國西北地區重要的畜牧業基地和皮毛集散地,素有“隴上旱碼頭”之稱,是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史稱“西出長安第一城”。境內崆峒山等為世代平涼人引以為豪,歷代文人墨客都留下了贊美崆峒山涇河絢麗詩篇。
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區位于崆峒區,穿越平涼市城市中心城區,規劃為崆峒文化旅游發展區。崆峒區轄17 個鄉鎮、3 個街道,總面積1936 km2,常住人口53.48 萬人。崆峒區以國家5 A級風景名勝區、國家地質公園崆峒山而得名,東鄰涇川、鎮原,南依華亭、崇信,西與寧夏回族自治區涇源、原州區接壤,北與彭陽、鎮原縣毗鄰,為平涼市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
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包括涇河防洪及水生態綜合治理以及涇河兩岸濱河綠化帶與城市配套建設??傮w規劃范圍為:西起崆峒水庫,東至平鎮橋,全長35.4 km,南北寬度不等,總面積約2422.6 hm2。
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是市委、市政府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甘肅重要講話精神,搶抓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機遇,堅持問題導向,經過多方考察調研,決策實施的重大建設項目。項目的實施是加快新型城鎮化進程、文旅產業開發的有效途徑,是實施城市更新行動、推動城市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增強城市防洪排澇能力、改善生態環境、補齊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短板的重要舉措,對提升城市品質和宜居水平、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水體岸線是形成城市中最富魅力的界面,也是城市生態中最具表現力的地帶。濱水界面擔負著城市的認知功能,形成城市的生活,構成城市印象。在河流綠色廊道中,護坡是水域和陸域的交界線,觀水時,護坡會首先進入視野,接觸水時,也必須通過護坡。因此,護坡設計的好壞,是濱水區能否吸引游人的關鍵因素之一。同時,作為城市中的生態敏感帶,護坡的處理對河流的生態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基地區域的堤防除局部地段外,基本已建成。
(1)頡河入匯口以上頡河兩岸及涇河兩岸的堤防已建成,護坡為混凝土或漿砌石護坡,坡比1∶1.5。護坡現狀見圖1。

圖1 護坡現狀
(2)白石溝—鴨兒溝右岸、涇頡匯入口至新八里橋段左岸堤防尚未修建完成;
(3)鴨兒溝以下—大岔河段為漿砌石或混凝土垂直護坡,見圖2、圖3。

圖2 治理擋墻護岸

圖3 格賓籠石護坡
從現場查勘來看,為控制洪水、節約土地,在時代局限條件下,涇河城市段河道人工化、溝渠化、硬質化情況非常嚴重,這些工程措施達到了節約土地、保護堤岸,降低河道糙率,快速泄洪的目的,但同時也產生了許多消極的后果。
(1)大范圍、超長距的垂直護坡,使得整個河道成為“U”型渠道化,它阻斷了河道與河畔動植物的物質交流,還使得一部分水生動物失去生存避難地,破壞了城市河流生態系統的自然生態多樣性。
(2)工程化、渠化的硬質護坡改變了天然河流的水文規律和河床地貌,破壞了自然河岸與河槽之間的水文聯系,并加快了河槽水流的的流速和侵蝕力。渠化減少了河流蜿蜒度,硬化降低了堤岸的粗糙度,兩者都減弱了自然河流消減水能量的能力。
(3)缺乏地域特色,形式單一。這種護岸帶有明顯的人工痕跡,給人以單調、生硬的感覺,對河道的自然度、親水性與視覺美學都有極大的破壞,導致城市整體環境品質的下降。
(4)由于大部分垂直護坡沒有可靠近水的設計,水體遠離護坡,無法滿足市民親水、戲水的天性需要。
(5)部分地段臨近垂直護坡大尺度的濱水交通干道也阻斷了城市空間與自然水域的對話,破壞了城市生態、空間秩序及城市肌理的連續性。
(1)護岸結構穩定安全
護岸的功能首先是防洪,其穩定性直接關系著人民生命財產安全,規劃應根據水文、地質等因素選擇合理的護岸形式,并進行抗傾覆、變形、穩定性及承載力的各項驗算,從而保證護岸的安全、穩定和耐久。
(2)提升生態和環境水平
生態護坡把濱水區植被與堤內植被連成一體,構成一個完整的水系生態系統。為水生植物和其他兩棲類動物提供了棲息、繁衍場所。護坡上繁茂的綠樹叢不僅是陸上昆蟲、鳥類覓食、繁衍的樂土,水中的植物根系還為魚類產卵、幼魚避難、覓食提供了場所,形成一個水陸復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態環境系統。規劃對新建的護坡均采用生態護坡,對已建的垂直硬質護坡也提出提升改造的途徑。
(3)視覺美化
自古以來,河流在人們心目中的地位不僅是觀賞河畔生態的媒介,也是許多城市的象征,河流已成為城市居民心中的圖騰,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護坡是形成城市中最富魅力的界面及生態中最具表現力的地帶,規劃要使濱河風景成為城市中最獨特的生態帶。好的護坡景觀設計方法可以使河流景觀更具吸引力,使其形成城市的生活,構成城市印象。
(4)滿足人們親水、近水的需求
人與水的關系可以說是與生俱來的,人的生長歷程離不開水,水體的靈動陶冶著人的情趣與心境,特別是針對老人和小孩而言,水的親和性滿足他們回歸自然的習性。規劃設計要讓沿河百姓“近水”更“親水”。
(1)堅持生態化原則
以生態化為目的,將自然生態與人文需求有機結合,打造生態化的護岸。
(2)堅持因地制宜原則
護坡規劃要依地就勢,根據現狀的具體情況區別對待,既要考慮工程的要求,又要滿足景觀與生態的需要。本工程尤其要考慮到對大量垂直護坡的提升改造,根據不同的地段、水面狀態,規劃了不同的改造護坡形式。
(3)堅持整體性原則
將水體作為一個有機整體統一考慮,護坡各段之間、水體濱河綠地之間、濱河兩岸城市設計和地域歷史文化之間相互銜接、呼應,各具特色,形成一體,使涇河兩岸平涼城市空間成為最引人入勝的休閑娛樂空間。
整治岸線盡可能以現有岸線為基礎,截彎取直應慎重而行。如果河道蜿蜒有度,局部岸段的凹岸采取硬質護坡,相對的凸岸因為受水流沖擊較小,就可以采用生態護坡。在高坎陡坡區段,可采用自嵌式生態砌塊擋墻、賓格網石籠護坡等形式。在有條件的區域,可設置為復式護坡、草坡護坡、草坡置石結合護坡等。
(1)生態袋
生態袋采用100%的可循環使用的聚丙烯材料制成,具有抗沖刷、抗浪蝕、抗凍害、抗酸堿、抗微生物、無強度折損等特點。在生態袋內裝土,可形成0~90 ℃自由變化的坡岸,然后在生態袋上壓播、插播或噴播植物。該類型的護坡宜布置在郊野段。
(2)卵石草坡護坡
卵石草坡護坡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景觀水系特色,即利用就地取材的卵石,不經人工整形,順其自然。卵石縫隙間栽植植物,點綴岸坡,展示植物與石的柔美結合。該種護坡宜布置在灘區形成水面的區域。
規劃設計將硬性護坡改建成為生態性護坡,以草坡護坡、臺階護坡、木平臺護坡、及草坡置石護坡等相結合形式,以豐富景觀表現。
5.2.1 已建成的坡面砼護坡
保留原護坡結構,保證堤防的穩定,其以上的1∶1.5 砼坡面采用砂石填充形成1∶2 ~1∶3 的緩坡,其上覆土種植灌草,從而使硬質護坡改造成充滿生機的綠色生態護坡。該區段主要為頡河入匯口以上的涇河及頡河護坡。
5.2.2 已建成的漿砌石或砼垂直護坡
由于防洪功能、城市土地的缺乏以及時代局限,城市河段采用漿砌石或砼垂直護坡。這種硬質護坡阻斷了河流正常的物質流交換,也阻斷了人與河流的交流,應予以生態型改建。
該護坡在涇河平涼城區段為主要形式,大多數護坡均采用此種形式。建議改造采用以下幾種方式:
(1)保持原有垂直護坡不變的前提下,以生態自然的柔性生態曲線護坡重塑市區蓄水面區域的護坡,打破原本僵硬呆板的渠化護坡,結合水下豎向設計,布設挺水、浮水、沉水等水生植物良好生長環境,形成多樣豐富的景觀效果,見圖4。

圖4 垂直護坡改造示意圖
(2)重要的景觀節點區域,在現有垂直護坡十年洪水位以上的腰部,布置安裝種植槽,種植攀援及垂吊植物,以達到美化硬質護坡的效果,見圖5。

圖5 垂直護坡改造示意圖
(3)改造為復式斷面。根據河道行洪控制斷面要求,在原堤防靠河道右岸布置濱水步道,既達到了河道防洪要求,又滿足了主城區市民接近水體的需求,解決的了主城區濱水空間被交通干線占用,造成濱水空間逼仄的窘境,見圖6。

圖6 垂直護坡改造示意圖
復式斷面中,空間許可的條件下,可以將低水位以下的斷面做成蜿蜒有度的自然型河道,低水位以上可以用石砌或混凝土鋪設硬質材料建成利于洪水通過的形式,通過臺階或坡道等連接成為日常休閑區和親水區,洪水期則作為行洪區。
(4)空間有限不允許采用復式斷面,則局部地段采用傾斜式或臺階式護岸,避免河道護岸形式的千篇一律,見圖7。

圖7 垂直護坡改造示意圖
(5)布置伸入水面的木平臺護坡,營造近水親水的環境,見圖8。

圖8 垂直護坡改造示意圖
(6)壁畫或浮雕
在灘區保留的垂直駁岸上,可設置一些歷史文化或傳說等內容的壁畫或浮雕,即可進行文化宣傳,又可打破呆板、單調、生硬的硬化護坡。
涇河干流護坡生態修復規劃是黃河流域平涼市涇河干流綜合治理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設計者應按照護坡設計相關規范要求,在確保防洪安全的基礎上,結合工程區護坡現狀及城市總體規劃,考慮工程實施難易程度、運行管理、工程投資等各方面進行分析設計,從而得出合理乃至最佳的設計成果。
涇河生態環境的改善是平涼人民的企盼,也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通過對現狀護坡生態改建等柔性治水措施,建設生態友好型水工程,改善中心城區段河道水生態環境。這些對維系河流水生態環境,改善城市小氣候,提高城市人居環境質量,增加市民與水的親和性,使人和自然的關系更加和諧,為市民營造一個修心養性的最佳人居環境,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