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青陽
【摘 要】教師必須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實踐的創新,實現詩歌鑒賞課的多元化發展,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課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本文分析了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現狀,探討了新時期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的教學方法,期望能為廣大同仁提供借鑒。
【關鍵詞】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研究
1.前言
在教育改革的推進以及新課改的大面積實行下,高中語文的教學已經發生了較以往傳統教學方式明顯不同的新變化,逐漸將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放在教學主要地位,不斷進行教學內容的補充完善以及教學方式的改革創新,實現了新時期下新型進步。但是由于傳統應試觀念以及落后教育思想的影響下,目前高中語文詩歌鑒賞教學仍然處于較為弱勢的地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沒有充分重視詩歌鑒賞教學在學生語言欣賞能力和運用能力上的積極作用,教學呈現出表面化以及單一化的特點,并將考試內容作為重點教學方向,導致語文詩歌鑒賞的發展向著應試化發展,這種教學方式沒有從詩歌的本質出發進行教學內容的發掘,同時也降低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導致學生的詩歌鑒賞視野受到教材和課堂的限制,不利于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發展。因此教師必須要更新自身的教學理念,以新課改理念為指導進行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實踐的創新,實現詩歌鑒賞課的多元化發展,有效地提高詩歌鑒賞課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
2.高中語文詩歌鑒賞的教學現狀
2.1課堂教學時間分布不當,詩歌鑒賞時間較少
詩歌文體涉及的文言文詞語、寫作文體、修辭手法以及包含的情感較為廣泛,在對詩歌進行鑒賞的過程不僅是咬文嚼字的學習,更是對文學作品的一種美學審視,它要在通過判斷、推理以及分析的基礎上結合中心思想進行進一步的情感研究以及詩歌價值的感悟。而且文人在創作詩歌時都會從當時的自身感受出發,從“品”、“味”、“悟”的角度為詩歌增添奧妙之處,因此詩歌鑒賞能力的培養需要學生在較長的時間內進行多種詩歌類型的學習與積累,短時間內的學習只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的詩歌內容和應試性的知識點,難以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但是在目前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課堂的教學中,教師沒有對詩歌鑒賞的環節安排較長的時間,只是要求學生在固定時間內簡單的陳述詩歌的主要內容,并在教學任務的安排下簡單的了解大綱要求的多種密集的知識點,這種教學方式嚴重縮減了學生在詩歌鑒賞過程中的感受時間,使學生只能了解到詩歌的表面,難以投入到詩歌內部,導致學生不能深度領悟到詩歌中的深厚意蘊和韻味,阻礙了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發展。
2.2師生教學身份不當,學生教學主體地位弱化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只有從學生出發,將學生的學習特點與詩歌鑒賞課的特征相結合,才能進行有效的教學方式研究與創新,高效率的提高教學水平,推動學生綜合能力的發展。同時由于高中階段學生的學習能力與知識點接受情況仍然處于形成與完善的階段,每個學生在學習上呈現出明顯的不同,學生個體在知識積累、生活經驗以及情感體驗等方面有較大的差異性,這就決定了每個學生對詩歌的鑒賞結果會存在一定的差異,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鑒賞的教學中,不能簡單的采用統一的教學方式,而應該以學生為中心開展詩歌鑒賞課,充分發揮學生的教學主體地位。但是由于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主體地位相對弱化,將教師作為教學的絕對領導者對學生進行知識點教學,學生只是被動的接受知識的灌輸,導致學生的思路基本沿著教師的教學思想發展,難以突破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固化思想,嚴重影響了學生詩歌鑒賞視野的開拓以及能力提升。
2.3詩歌鑒賞教學缺乏連貫性,學生難以形成深層理解
由于詩歌在文體、情感內容以及隱喻中的復雜性與廣泛性,教師必須要加強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提升,必須要在日常學習中逐步灌輸詩歌鑒賞的教學,有細節、有計劃地進行詩歌精講,從詩歌鑒賞教學的連貫性加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語言形成,保證學生能夠在長期的連續連貫的詩歌鑒賞課教學中以良性的學習規律逐漸提高自身的詩歌鑒賞素養。但是通過調查發現,目前的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課堂中,部分教師對教學內容和教學進度的安排都是以教材為絕對標準,沒有從課外內容中進行教學內容的補充,再加之教材中對詩歌鑒賞的設置內容較少,因此教師在講解完教材內容后就會結束該部分的教學,從而導致學生對詩歌鑒賞的學習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不能有始末的完成一套合理的詩歌鑒賞課學習。長期運用該種間斷性的詩歌鑒賞教學方式,會導致課程教學形式化,學生只能掌握詩歌的表面內容,難以從自身的內在知識系統中形成對詩歌鑒賞的深刻理解,對學生詩歌鑒賞能力的形成造成消極影響。
3.新時期高中語文詩歌鑒賞課的教學方法研究
3.1以詩歌的意向為教學切入點,呈現出清晰的課堂教學安排
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詩歌的內涵,首先要引導學生正確的理清作者在寫作時的思路,從詩歌的情感和價值上理解其中包含的涵義。與散文、小說、說明文等文體不同,詩歌在形式上缺乏明顯的故事結構,而且文言文的運用特點也使其語言較為簡練而且表現出跳躍性,再加之詩歌創作的既定規定,詩歌的情感表達和內涵較為隱晦,這就導致高中階段的學生在理解詩歌的內涵和情感價值中有較大的難度。通過語文學習經驗的積累,高中階段的學生大多能夠接觸到詩歌的意象,學生在正確把握詩歌意象的前提能夠對詩歌有更加深度的理解和情感內涵上的把握,便于學生在詩歌鑒賞上的學習與能力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詩歌鑒賞課的教學中要以意象為教學切入點,通過較為淺顯易懂的詩歌知識點引導學生進一步分析詩歌的意象,并在意象分析的基礎上深入探析詩歌的寫作思路和文章結構,逐步過渡到對詩歌內涵的分析中,從而使學生有步驟的、有鋪墊的進行到詩歌的深層學習中,避免教學進度過快形成學生在知識接受上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