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彩霞
【摘 要】目的:統計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66例急診內科患者應用急診內科急救方法治療的效果。方法:對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66例病患予以納取,患者收集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分組,即為對照組(33例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33例在常規基礎之上給予急診內科急救治療)。就患者心衰得以控制時間、心功能[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數(LVEF)]加以歸納、整合、對比。結果:展開治療以后就效果予以統計,觀察組心衰得以控制時間(3.05±1.07)d?相較對照組心衰得以控制時間(4.85±1.13)d,更短(P<0.05);就心功能予以統計,觀察HR(49.75±2.58)次/分、LVEF(50.86±2.24)%?相較對照組HR(58.44±2.19)次/分、LVEF(47.49±2.03)%,更優(P <0.05)。結論:對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患者施以急診內科急救治療,可提高心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重癥心力衰竭;急診內科;急救;效果
重癥心力衰竭是很多心臟疾病發展的終末階段[1]。相關研究指出,近年急診內科急救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有顯著效果[2]。基于此,本研究對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66例病患予以納取,患者收集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分組展開研究,旨在分析急診內科急救方法治療的效果。
1.1 一般資料
對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66例病患予以納取,患者收集時間為2019年3月至2021年5月,以建檔時間分組,即為對照組(33例接受常規治療)、觀察組(33例在常規基礎之上給予急診內科急救治療)。對照組,男18例,女15例,年齡52歲~86歲,平均年齡(61.09±2.75)歲;觀察組,男19例,女14例,年齡53歲~87歲,平均年齡(60.83±2.58)歲。經委員會審核通過,兩組自然信息可比(P>0.05)。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33例接受常規治療),包括面罩給氧、擴張血管、利尿等治療。
1.2.2 觀察組 觀察組(33例在常規基礎之上給予急診內科急救治療),根據患者合并癥情況予以不同處理,對于高血壓致病者予以口服10ml普納洛爾,3次/d;對于肺心病致病者予以250ml生理鹽水+50ml氨力農混合液靜脈滴注,1次/d;對于擴張型心肌病致病者予以生理鹽水250ml+20mg多巴酚丁胺混合液靜脈滴注,1次/d。
1.3 觀察指標
就患者心衰得以控制時間、心功能[心率(HR)、左心射血分數(LVEF)]加以歸納、整合、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2.1 效果
展開治療以后就效果予以統計,觀察組心衰得以控制時間(3.05±1.07)d相較對照組心衰得以控制時間(4.85±1.13)d,更短(P<0.05)。
2.2 心功能
就心功能予以統計,兩組護理前HR、LVEF水平無差異(P>0.05);就心功能予以統計,觀察HR(49.75±2.58)次/分、LVEF(50.86±2.24)%相較對照組HR(58.44±2.19)次/分、LVEF(47.49±2.03)%,更優(P<0.05),見表1。
重癥心力衰竭的發生與年齡有一定關系,大多數患者伴有進行性惡化的病情,患者年齡相對較大,合并癥較多,內科搶救針對患者具體情況實施相對應的急救操作,通過及時干預可保證患者生命安全。相關調查顯示,重癥心力衰竭是急診內科常見疾病,以往臨床采用對癥治療可保證血液供應良好,心功能有明顯改善[3]。
近年來,臨床指出,急診內科急救治療對于重癥心力衰竭患者而言具極高臨床意義,可通過治療積極應對不同患者的具體情況,促進心室壓力降低,保證心功能完善,還可改善肺循環,對康復有益。
綜上所述,對罹患重癥心力衰竭的患者施以急診內科急救治療,可提高心功能,促進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李麗,梁瀟.美托洛爾聯合厄貝沙坦氫氯噻嗪對老年重癥心力衰竭患者B型腦鈉肽,左心室射血分數的影響[J].中國臨床醫生雜志,2020,48(2):152-155.
[2] 吳畏,薛貽敏,林風輝,等.PiCCO指導下目標導向治療重癥心力衰竭患者的臨床研究[J].中華危重病急救醫學,2019,31(12):1535-1537.
[3] 馬曉路,余劍波,裴源源,等.急診科與心內科慢性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患者的區別分析[J].中國急救醫學,2019,39(11):1040-1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