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琳
【摘 要】目的:探討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藥注射劑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200例,對其中藥注射劑種類進行分類統計,深入研究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反應,并以此為依據制定針對性的防治措施。結果:經過數據分析可以發現,復方苦參注射液、紫杉醇注射劑、炎琥寧注射劑、血塞通注射液和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液,是本次研究對象出現不良反應的主要中藥注射劑種類。而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后的不良反應,共包括皮膚性反應、過敏反應、消化系統反應、心血管系統反應、神經系統反應、呼吸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循環系統反應和骨髓系統反應九種情況。結論:以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的發生原因為依據,制定并實施針對性的防治措施,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療體驗,使整體治療效果得到較好的改善,為患者的順利安全康復提供有力保障。
【關鍵詞】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防治措施
中藥注射劑是醫院臨床工作中的常用治療手段,經天然藥物提取加工而成,具有見效快、劑量準和效果穩定等優勢,為各科室患者的康復治療起到了良好的促進作用。但該種方法在使用過程中,極容易受多方面因素的干擾而產生腹瀉、嘔吐、過敏、惡心和呼吸急促等不良反應,使患者的治療體驗顯著下降,對患者的整體康復進度也造成不利影響。本文詳細探討了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此為增強中藥注射劑在臨床工作中的治療水平提供信息參考,具體的研究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我院接受中藥注射劑治療后出現不良反應的患者200例,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其中,男105例,女95例。年齡20歲~75歲,平均年齡(40.3±1.2)歲。
1.2 方法
采用回顧性分析的方法,統計導致20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種類,以及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后出現不良反應的臨床類型。
1.3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χ±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20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種類
以復方苦參注射液、紫杉醇注射劑、炎琥寧注射劑、血塞通注射液和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液為主,占比依次為(11.00%)、(9.00%)、(7.00%)、(6.50%)和(6.00%),見表1。
2.2 200例患者使用中藥注射劑后出現的不良反應情況,見表2。
從本次實驗中可以發現,導致200例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中藥注射劑種類,以復方苦參注射液、紫杉醇注射劑、炎琥寧注射劑、血塞通注射液和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液為主。其中,復方苦參注射液的占比最高,為11.00%(22/200)。然后依次為紫杉醇注射劑、炎琥寧注射劑、血塞通注射液和丹參多酚酸鹽注射液,占比均超過5.00%。深入研究能夠看出,在中藥注射劑不良反應中,皮膚性反應、過敏反應、消化系統反應和心血管系統反應的占比非常大,均超過10.00%。神經系統反應、呼吸系統反應、泌尿系統反應、循環系統反應和骨髓系統反應的占比相對較小,仍超過5.00%。通過進一步探討可得,中藥注射劑在臨床治療中導致患者出現不良反應的原因,由臨床應用不恰當和患者個體差異兩方面構成[1]。比如,某些注射液的藥性寒涼,若虛寒腹瀉或著涼后發熱咳嗽的患者使用該類注射劑,不僅會影響患者的整體治療效果,還會導致腹瀉和咳嗽等病癥程度的加重,令患者的治療體驗受到嚴重影響。而部分中藥注射劑在聯合使用時,還會出現沉淀和渾濁等現象,對患者的胃腸道功能、血液循環系統、神經系統和皮膚造成不利的影響,讓患者的治療體驗大大下降[2]。大多數的中藥注射劑含有致敏成分,會對患者機體產生一定程度的刺激效果,極容易引發過敏、惡心和嘔吐等不良反應的發生。
為了提高中藥注射劑在患者臨床治療工作中的應用效果,醫院管理部門應通過開展系統化培訓的方式,增強醫師的專業理論知識和工作素養,使其能夠熟練掌握各種中藥注射劑的聯用方法和適用患者,以此達到對癥下藥的良好效果,確保臨床治療效果的穩定。并對中藥注射劑的應用流程加以優化,通過在使用前詳細詢問和實驗檢測的方式,深入分析患者的體質情況,為其選用最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令患者的治療體驗得到較好的改善。
參考文獻
[1] 閆風華,戴曉麗.門急診患者中藥注射劑使用不良反應及其護理措施[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0(8):1504-1506.
[2] 甘明霞,韋勁,郭玉姝,等.環磷腺苷葡胺注射劑致不良反應的特點及其原因[J].山西醫藥雜志,2020,49(6):660-6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