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蒙
假使世貿組織能夠長期存在下去,在其發展的長線中,今年也算得上是重要的年份,因為世貿組織發生了很多變化,以及即將發生的變化。當然,有變化的方面,自然也有不變的方面,正是變化與不變的結合,才造成了世貿組織的現狀。
先來說說變化的方面,世貿組織出現了幾個新變化:一是掌門人的新。在經過近一年之后,世貿組織迎來了歷史上首位女性總干事,也是首位來自非洲的總干事。無論從性別角度講,還是從地域角度講,世貿組織的包容性都得到改進。二是議題的新。成員圍繞貿易與環境、貿易與健康、疫苗知識產權義務豁免等提出倡議,這也意味著世貿組織越來越多地關注“貿易+”議題。三是部長級會議的新。第12屆部長級會議一波多折,時間和地點一拖再拖,終于確定今年11月底在瑞士日內瓦舉行會議。四是成員政府的新。這里說的主要是美國。拜登政府上臺后,美國增加了對世貿組織工作的投入,先是宣布不再阻撓總干事遴選,再是宣布支持疫苗知識產權義務豁免,還提名了新的駐世貿組織大使。
相比新的方面,不變的還是那些:一是談判議題上的分歧。農業國內支持議題上的僵局已經存在多年,短期內看不到任何破局的希望;新議題談判風生水起,但印度、南非等部分發展中成員還是拒絕參與其中,這給談判結果最終納入多邊帶來不確定性;漁業補貼談判的議題范圍一縮再縮,但還是沒有辦法縮小成員的立場差距。二是認知理念上的差異。隨著全球經貿格局的變化,主要成員圍繞世貿組織理念的差異開始凸顯,成為了影響世貿組織前進無法回避的問題。理念差異體現為一些成員認為貿易推動發展,繼而要求推進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而一些成員則認為貿易與發展之間沒有必然聯系,主張維護本國政策空間。理念差異還體現在一些成員認為那些“先進的發展中成員”不應再享受特殊與差別待遇,而一些成員則認為不應該剝奪其享受特殊與差別待遇的權利。此外,理念的差異還在于一些成員認為世貿組織應該判定有些成員的經濟體制模式,而另一些成員認為世貿組織這種負責處理貿易關系的國際組織能否有權定性成員的經濟體制模式。
在筆者看來,議題差異也好,理念差異也好,歸根結底源于成員對世貿組織定位的認知。如果不變的方面無法改觀,今年11月底舉行的世貿組織第12屆部長級會議難有大的建樹,未來的世貿組織改革將難有進展,世貿組織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窘境也就難以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