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偉,劉 哲,肖 瑞,魯 皎
(北京聯通,北京 100038)
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IoT)在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IoT的主要技術特點是將物品通過通信技術與網絡連接,從而構建人機互連、物物互連的智能化網絡。根據數據傳輸特點,蜂窩物聯網技術可分為3個層次,如圖1所示。

圖1 蜂窩物聯網分層結構
其中低速率連接數在IoT業務中占比最大,3GPP針對此類業務的特點,設計制定了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 NB-IoT)協議標準。NB-IoT單載波系統帶寬為180 kHz,主要面向大連接、低速率、低功耗和低成本的IoT應用場景。
對于采用NB-IoT接入技術的物聯網而言,其端到端架構是由NB-IoT終端/模塊、NB-IoT基站、NB-IoT核心網、NB-IoT平臺及第三方應用服務器組成[1-3],如圖2所示。

圖2 系統架構
NB-IoT終端/模塊:NB-IoT終端具有信息采集、通信和控制功能,常見形態為水表、車載、表計等。
NB-IoT基站:RAN需要支持NB-IoT終端的接入。
NB-IoT核心網:集成MME、S-GW、P-GW、HSS功能,為物聯網業務提供移動性管理、網關功能、用戶簽約信息管理和用戶位置管理等服務。
NB-IoT平臺及第三方應用服務器:對于不同的物聯網業務應用,統一采用NB-IoT平臺支撐。NB-IoT平臺無法感知具體的業務形態,由第三方服務器在平臺注冊,對指定的NB-IoT終端進行查詢或控制[4-5]。
NB-IoT網絡指標評估體系依據物聯網自身的業務特性,結合網絡實踐,從6個維度進行體系評估,如圖3所示。

圖3 NB-IoT網絡指標評估體系
在六維評估方法的基礎上,細化每個維度的評判指標,準確評估網絡性能和質量,綜合評估網關數據與測試數據,關聯各項指標的重要程度及相關性,將各類指標按照對NBIoT業務的重要程度分為3個等級,形成物聯網六維三級指標評估體系[6],見表1所列。

表1 六維三級指標
指標評級標準:
(1)一級指標:篩選出能夠直觀反應網絡性能和質量的指標,作為網絡優化的基礎指標,優化權重占比較高。
(2)二級指標:作為NB-IoT網絡評估的細分指標,能從其他角度間接反應網絡的性能和質量,是一級指標的重要補充。
(3)三級指標:對一、二級指標作進一步細分,能夠體現出網絡性能和質量的細微差異,使評估方法更加細致客觀。
依據六維三級指標評估體系,綜合分析評估現網實際指標情況,確定各類指標的高、中、低門限,見表2所列。

表2 指標門限
NB-IoT涉及垂直應用行業眾多,不同的垂直行業具有不同的業務特征和模型,結合實際應用中的經驗,物聯網模型設計應該遵循以下幾個方面的設計規范。
覆蓋可以通過信號強度RSRP和信號質量SINR兩個參數來評估,信號強度或信號質量越好,則業務性能越好。3GPP將NB-IoT的覆蓋劃分為3個等級,即覆蓋等級分別為0,1,2,且主要由信號強度RSRP劃分。覆蓋等級為0,則覆蓋程度最好。在發射功率為20 W的情況下,推薦的覆蓋等級門限見表3所列。

表3 覆蓋等級門限
NB-IoT終端盡量安裝在覆蓋等級為0和1的區域,即安裝點的網絡參考信號RSRP≥-115 dBm,信噪比SINR≥-3 dB。在覆蓋等級為2的區域,NB-IoT終端可以接入NBIoT網絡,但時延、耗電均會增加。
由于物聯網設備應用場景的特殊性,NB-IoT終端設備經常會安裝在地下等不易接近的地方,對電池壽命要求較高,往往要求終端在電池供電場景下能持續工作5年甚至10年以上。因此,對終端設備功耗要求如下:
(1)NB-IoT模組ST模式下發送數據時的功耗電流應小于250 mA;
(2)NB-IoT模組ST模式下接收數據時的功耗電流應小于80 mA;
(3)NB-IoT模組休眠態(PSM模式)的功耗電流應小于 5 μA。
為降低終端功耗,業務設計推薦原則如下:
(1)減少消息交互的數量,例如將多條消息合并為1條消息;
(2)減少數據凈荷大小,例如增加數據壓縮的流程;
(3)在滿足應用需求時,盡量減少每日消息交互次數;
(4)適當增加TAU(T3412)定時器時長,減少TAU次數,例如,消息上報周期為24 h,則可將TAU定時器設置為25 h;
(5)適當減少ActiveTimer(T3324)定時器時長,使終端釋放連接后,盡快進入Sleep狀態,例如抄表類業務可以配置為0;
(6)盡量使用PSM模式降低終端空閑態的耗電,而不是直接將終端斷電(使用斷電方式后重新供電,模組需重新接入無線網絡,注冊到核心網和IoT平臺需要多個信令流程,而PSM模式則無需這些流程,相比斷電方式較為省電)。
NB-IoT信道帶寬為200 kHz,最多支持12個終端用戶并發。根據3GPP協議,單個調度周期內,NPDCCH可調度的最大用戶數為2,NPDSCH數傳用戶數為1,NPUSCH數傳用戶為12。若同一區域內大量終端同時傳輸數據,則相互之間會產生碰撞,導致接入時間較長,甚至接入失敗。因此,需通過終端和網絡設計避免海量終端同時接入。
錯峰接入:模組上電后自動向網絡發起注冊,因此需要對模組上電時間做隨機離散化處理。針對批量終端統一集中供電場景,可以通過終端軟件控制MCU將模組上電時間隨機延遲0~99 s,延遲值可以采用設備ID最后兩位。
離散上報:對周期上報業務時,終端宜將上報時間點按照上報周期做隨機離散。通過終端本地配置文件,實現終端上報數據的隨機離散化。例如智能水表每天上報1次,可以設置水表在每天的00:00—08:00之間上報數據,每個終端上報的時間點T在00:00—08:00之間隨機離散,T=(SN mod 960)*30 s。其中,T為從0點開始的秒數,SN為水表的序列號,(SN mod 960)是SN除以960的余數。針對心跳業務,避免同時接入導致的網絡擁塞,心跳時間不能用絕對時間,而應以第一次上報成功的時間作為開始,周期性上報。
終端分批分區域控制:需要對大量終端進行遠程控制操作時,為保證網絡順暢,宜對同一小區內終端進行分批分區域控制。例如將終端按照約每0.8平方千米(小區半徑500 m)分為1個區域,不同區域的終端可以同時控制,但同一區域的終端延遲1 s以上進行控制[7-8]。
從NB-IoT端到端業務流程出發,建立逐層支撐、映射的指標體系。結合物聯網特征和現網指標建立六維三級指標評估體系,為后續網絡的建設與優化評估提供參考。結合物聯網垂直領域業務的特征和已有經驗,給出解決方案的一般性思路和方法。對NB-IoT實際業務部署和運維中的網絡評估優化具有重要的指導借鑒意義[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