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雯

一、活動背景(主要介紹活動生成的背景、所需的玩教具材料及環境創設、兒童的興趣和前期經驗、教師預期、游戲規則或玩法等。)
1.活動生成背景:
虞永平“全收獲理念”指出幼兒園之“園”的本意就是種植的地方和娛樂的地方,種植應該是幼兒園的應有之義。這是因為種植不是成人的需要,而是兒童的需要,因為關注生命是兒童的天性。所以學園通過挖掘、利用周邊環境,創設了富有特色的海絲生態園,并開發出了適宜的園本課程。
幼兒本身喜歡接觸大自然,對周圍的很多事物和現象感興趣,例如:雨后墻角長出的菌菇、墻角的蝸牛、成群搬食的螞蟻等,所以我們經常會和幼兒一同探討他們的興趣和發現。所以這學期我們通過開展“我喜歡的蔬菜”大調查中,收集到了小朋友們的建議,最終決定種植西紅柿和白蘿卜。
2.兒童的興趣和前期經驗:
在活動開展前期,我們首先和幼兒一起通過上網查資料的方式了解了西紅柿和白蘿卜的生長特點,幼兒了解到西紅柿成長過程中需要架枝、白蘿卜是生長在地里的。所以幼兒提出西紅柿的種植要有間距,所以我們擬將利用班級的菜地,將五條地壟都種植上了西紅柿,然后將白蘿卜種植在西紅柿間隙間。
3.教師的預期:
希望幼兒能通過參與到種植活動中真正親切大自然,培養幼兒求實、嚴謹、條理、細致的科學態度。
4.游戲規則或玩法:
活動開展過程中我們引導幼兒自己參與種植、輪值照顧蔬菜、自主觀察蔬菜選擇時機施肥、除草,并且在豐收開展義賣和生活活動,引導幼兒體驗勞動的樂趣和收獲的成就感。
案例一:
在家長們的協助下我們完成了西紅柿和生菜的種植,小朋友們通過每天的輪值,開始了照顧蔬菜的過程。這天放學,看到佳妤澆完水,很委屈地跑回班級,一到班級就哭著和老師說道:“我的水壺被煒杰拿走了,用完后又被其他班小朋友搶走,我都沒有水壺澆水了”,說著說著便哭的更大聲,老師輕聲安慰后,決定讓佳妤把這個問題明天和小朋友們一起討論。到了第二天,小朋友們都十分積極提供著自己的小點子,例如沒有水壺,可以再等一等、可以和其他小朋友一起澆。大家集思廣益后,老師還組織大家到生態農莊實地考察,在考察過程中,小朋友們發現還有水閥可以打開進行澆水。最終我們一同制定了澆水小方案,方案一:一個小朋友用水壺澆水,一個小朋友用水閥澆水;方案二:兩個一起用水壺澆水,一起用水閥澆水。根據方案一陣子的實施,效果顯著,孩子們通過自己的動腦思考,很好的解決了自己的困難。
幼兒行為分析:
很多家長和教師會因為怕麻煩等原因,對于幼兒面臨的困難一般都一手操辦幫忙解決,不愿意花時間和孩子一同探討,找尋解決的辦法。其實對于幼兒而言,他們參與其中,自己探究出來的答案比成人反復強調無數遍要管用的多。
教師支持與回應:
不僅種植蔬菜、收成蔬菜才可以作為課程,所以今后我會多觀察幼兒,多挖掘幼兒身邊的問題、故事來和幼兒探討,形成一個有意義、又有趣的課程。
案例二:
通過大家認真、細心的呵護,終于種植的白蘿卜成熟了,今天將迎來白蘿卜義賣活動,小朋友們都非常興奮,大家都摩拳擦掌,準備拔蘿卜、洗蘿卜、包裝蘿卜、商量價格,為義賣做著準備。但是韓怡程小朋友卻一直悶悶不樂的,也不參與其中。老師非常好奇,于是和怡程聊了聊,怡程告訴老師她特別舍不得可愛的蘿卜被拔出來賣掉。之后老師特意開展了一節《蘿卜用途多》的活動,通過了解了蘿卜的用途,以及老師和小朋友們的鼓勵下,才鼓起勇氣愿意將蘿卜拔出來,發揮蘿卜真正的本領。
幼兒行為分析:
我們常常在生活中會面對到這樣的情況,例如:制作好的作品要拿出來展示,但是很多小朋友卻會藏起來不愿展示;天氣不冷,卻不愿意將衣服脫下來。其實幼兒的思維很直觀,他認為拿出來、脫掉、拔掉,就會使物品不在屬于自己。
教師支持與回應:
在面對這樣的問題,成人一定要有耐心來引導。所以這個案例就很好詮釋了如何解決的方法,我們可以用圖文并茂的方式為幼兒解釋其目的,讓幼兒在明白自己的想法是被尊重的同時,也更愿意解釋新的方案。
二、活動的特點及價值所在(主要介紹活動的主要價值及特點,反思教師支持行為的適切或不足,分析可能生成的教育契機以及進一步的支持策略等
(一)活動的主要價值及特點:
1.種植和照顧蔬菜的課程不僅能讓幼兒參與勞動,還培養了幼兒的毅力和耐心。
例如:一學期下來小朋友們都了解了小白菜和西紅柿的基本特征,以及種植的方法
2.在活動開展中幼兒開始愿意思考、愿意參與,并且還有著很強的責任心。
例如:同時每天上學放學愿意去觀察和照顧它們,培養了幼兒的責任感
3.通過親自參與從而真切體驗,最終獲得一系列有意義的經驗。
例如:遇到水壺不夠去探索解決辦法、自己種植的作物拿出來分享等,這是我們生態課程開展的意義。
(二)進一步的支持策略:
1.今后將會提供觀察表的形式引導幼兒觀察和照顧植物語動物。因為幼兒的書寫和表達水平有限,家長就得參與其中幫助幼兒一同記錄。通過這種方式先引導家長參與進來,逐漸讓家長意識到活動的意義以及家園配合的重要性。
2.要系統規劃,根據幼兒年齡和季節以及時令,選擇合適的植物和動物,真正把生態活動納入課程之中。例如:秋季適合種植什么?每種植物的生長周期是多長?觀察植物的根、莖、葉、花及果的不同特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