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英
孩子小的時候,十分聽話,你讓他干什么他都愿意,從來不和大人頂嘴。除了這些,他還有許多的優點:掃地、洗碗、擦桌子、拿拖鞋……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孩子的改變讓我們猝不及防。
一放學回到家里的初中生,把自己的房門反鎖起來,電腦的音樂聲音開得很大,煮好了飯菜叫了幾遍都不出來吃,臟衣服堆了一洗衣機。大人實在看不下去多說幾句,人家還不樂意。一個個家長在商場遇到一起的時候都不停地吐槽自己的孩子。我們哪里知道,父母強加給孩子的“諄諄教誨”,在孩子看來是“其實你不懂我的心”。我們常說,人需要被理解,不需要教訓。孩子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做父母的不僅要關心他們的身體健康成長,還需要了解他們的思想,做孩子的知心朋友。
首先,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父母在家里不要當著孩子的面吵架、爭論、發生一些讓人不愉快的事,這樣會讓你的孩子感到不安。同時也不要在家里擺出一副威嚴的面孔,動不動就訓斥人。當發現孩子回到家里情緒低落時,父母應鼓勵孩子坦率地講出來,了解一下孩子是因為考試成績不理想,還是和同學鬧矛盾,還是在學校犯了什么錯誤,耐心地聽完后幫孩子分析應該怎樣做。這樣可以讓孩子覺得家就是他避風的港灣,父母就是他堅強的后盾。
其次,尊重和信任孩子。對于孩子業余愛好只要是對身心有益的堅決支持,適當加以鼓勵。如果影響到了學習,就和孩子商量怎樣做才更合理。當孩子做作業的時候我總想在一旁看著,監督著,結果孩子的一句話提醒了我:監督代替不了信任。從那以后,孩子做作業都是獨立完成,成績反而上升了。
第三,善于傾聽。在孩子和父母交談時,無論在干什么,父母應盡可能停下手中的活傾聽,這樣才會使孩子覺得你對他的話感興趣,以后才會繼續對你說,否則,一次粗暴的打斷,孩子以后就不愿對你多說,你將很難走進孩子的心里。
第四,了解孩子的朋友。知道孩子有哪些朋友,如果孩子跟你說起他和哪個朋友有了矛盾,父母可借此機會教他怎樣交朋友,趁機教給他一些為人處世的方法。
有的父母納悶:我經常和孩子談話,怎么孩子總是嫌我煩。其實真正有效的溝通不是停留在表面,而必須是心與心的交流。成功的家庭教育表明,父母除了做好孩子引路人,應該學會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讓孩子在鼓勵和尊重中快樂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