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昀辰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經濟學院 北京 100070)
近年來我國經濟增速持續下滑,這說明我國過去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已難以為繼,因此迫切需要找到新的引擎來驅動中國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人力資本不同于物質資本,它以勞動力為載體隨著勞動力的流動在不同區域間流動,進而對區域經濟發展產生重要影響。自2017年以來,“人才大戰”風靡全國,各地紛紛從人才落戶、生活補貼、住房補貼等方面給予人才優惠政策。與以往不同的是,此次的“人才大戰”不僅僅局限于爭奪“高精尖”人才,而是廣泛覆蓋各層次、各領域、各類型的人才。這場愈演愈烈的“人才大戰”映射出我國經濟新常態背景下各地區對于不同層次人力資本的異質性需求,即各地迫切需要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來支持當地經濟發展。
異質性人力資本是指不同類型的人力資本在技能、受教育程度、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李敏,2019)。目前,學術界有三種方法來測度人力資本異質性:第一,收入法用個人預期終生收入的現值來衡量人力資本水平;第二,成本法用和人力資本投資相關的支出來衡量人力資本;第三,教育程度法以受教育程度來間接描述人力資本水平(劉智勇,2010;江三良,2019;李敏,2019;陳加旭,2020)。
目前關于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異質性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之間的關系。異質性人力資本在供給側通過改變投資方向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在需求側通過對不同產品和服務的需要差異來影響行業的發展,并通過質量上的需求差異推動產品結構和產業結構的升級(劉智勇,2010)。異質性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動態匹配狀況決定了產業結構優化的效果(陳建軍,2014);二是異質性人力資本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駱永民(2014)發現空間上異質性人力資本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提升經濟效率,否則就會出現人力資本閑置和浪費的問題,進而阻礙當地經濟的發展。鄧飛(2020)的研究表明在全國層面所有層次的人力資本都有助于經濟增長。在區域層面,不同層次的人力資本對東、西區域經濟發展具有明顯的區域空間異質性。
綜上所述,目前關于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界定、計算方法已較為清晰,但學者們的研究大多集中對產業結構升級、經濟增長等方面,缺乏對各產業的研究。因此,本文試圖從該角度拓展和深化現有研究。
被解釋變量。人均第一、二、三產業產值(y1、y2、y3),本文采用生產法對各產業產出進行核算。
解釋變量。普通勞動力與異質性人力資本(H1、H2、H3),《中國勞動年鑒》對30個省份從業人員受教育層次的統計分類,將教育層次由低到高分為7類:不識字、小學、初中、高中、大專、本科生及研究生。進一步對不同受教育層次的受教育年限做如下設定:不識字(E1)從業人員的受教育年限設定為2年,其中小學(E2)為6年、初中(E3)為9年、高中(E4)為12年、大專(E5)為15年、本科(E6)16年,由于研究生及以上學歷還包括博士學歷,因此將研究生(E7)設定為19.6年。H1、H2、H3計算公式如下:

統計性描述見表1。

表1 統計描述性
筆者利用Moran’s I 指數的公式以30個省市作為空間單元,采用地理距離倒數的空間權重矩陣,分析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空間相關性。Moran’s I 的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xi表示異質性人力資本觀測值,n表示省域數,wij表示空間權重矩陣。
從表2Moran’s I指數的檢驗結果可以看出,我國30個省份異質性人力資本的空間相關系數除少數幾年在5%和10%的水平上顯著,其余均在1%的水平上顯著。

表2 Moran’s I指數檢驗結果
在進行空間計量模型估計前,本文通過豪斯曼檢驗確定空間面板數據類型為時點固定效應,結果如表3所述。

表3 時點、固定效應、結果
1.本地效應下回歸分析
初級人力資H1、中級人力資本、高級人力資本對各產業影響不同。其中,普通勞動力對農業、工業、服務業均有促進作用;初級人力資本對農業具有促進作用,對工業的抑制作用不顯著、服務業具有顯著的抑制作用;中級人力資本對農業和服務業具有抑制作用,對工業具有促進作用;高級人力資本對農業具有抑制作用,對工業和服務業具有促進作用。
該現象可以從異質性人力資本與多元化的產業結構之間的匹配程度來解釋。首先,我國農業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因此普通勞動力與初級人力資本可以很好的符合農業生產需求,而將過多的中、高級人力資本投入到農業生產就會出現資源錯配的現象;其次,我國各區域工業化程度參差不齊,落后區域的工業生產依然依靠大量使用勞動力,發達區域的工業生產則對技術和設備的依賴程度較高。因此于農業相比,工業對人力資本的質量有了更高的要求、初級人力資本勞動力成本比普通勞動力成本高;最后,服務業人力資本質量的要求最高,另外較高的學歷準入門檻限制了低層次人力資本的進入。
2.空間效應下回歸分析
初級人力資本對周邊地區農業具有促進作用,對服務業具有抑制作用,對工業作用并不顯著;中級人力資本對周邊地區工業具有促進作用,對農業和服務業抑制作用并不顯著;高級人力資本對周邊地區工業、服務業具有促進作用,對農業的抑制作用不顯著。
首先,變量空間滯后項為負值反映出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發達的區域會對周邊地區產生強烈的“虹吸”現象;其次,一個地區普通勞動力與初級勞動力集聚所形成的勞動力池會降低周邊地區的用工成本及尋找勞動力的時間,結合各產業對人力資本的需求特點,普通勞動力和初級人力資本的空間效應也就不難理解了;再次,一個地區及其周邊地區通常具有相似的資源稟賦、地理條件,這就導致其工業結構具有相似性。因此某地區經過相關培訓的中級人力資本可以較好的符合周邊地區工業生產的要求,進而具有空間溢出作用;最后,高級人力資本所掌握的知識技能可以改良生產方式、提高生產效率,有助于實現集約式增長。該類型人力資本對產出的作用更多體現的提升全要素生產率上。因此高級人力資本對產出的作用可以突破省與省之間的隔離,從而對周邊地區產生明顯的空間溢出作用。
本文對2005—2018年我國30個省份的面板數據進行空間計量分析,從全國層面探究了異質性人力資本對農業、工業、服務業產出的作用。主要研究結論有:第一,異質性人力資本對各產業本地效應的差異均可以通過異質性人力資本與產業結構的匹配程度來解釋;第二,普通勞動力、初、中級人力資本在某區域聚集所形成的勞動力,如果符合周邊地區產業發展的需要則對周邊地區具有促進作用,否則會表現出抑制作用。
打破省份間勞動力市場的分割,建立保障人力資本自由流動的機制,充分發揮不同類型人力資本的空間效應。具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第一,進一步完善現有的戶籍和檔案管理制度,修改限制人員自由流動的條款;第二,建立一個全國性的人力資本信息服務平臺,減少人力資本供求雙方信息不對稱,進一步疏通人力資本流通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