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陳穎萍,楊斌,李星,黃恒煒,陳穎,陳洋楠
1.福州市中醫院腦病科,福建福州350001;2.福建中醫藥大學,福建福州350122
我國缺血性腦卒中的發病率較高,年病死率也顯著高于世界平均水平,達到了80/10~120/10萬,并且存活患者也往往伴有肢體功能障礙等問題[1],顯示患病率、發病率、病死率及致殘率的“四高”特點,嚴重困擾患者日常生活。缺血性卒中[2](Cerebral Ischemic Stroke,CIS)大約為卒中的70%~80%,是臨床腦卒中患者最常見的類型,指患者腦部供血障礙而引發局部缺氧缺血等,如果這種癥狀無法得到及時改善,將會引發神經功能異常,出現肢體功能障礙、認知功能障礙等,最終造成患者死亡。缺血性卒中屬于祖國醫學“中風”范疇,為在內傷積損基礎上,復因外邪入中、情志不遂、飲食不節等因素所致陰陽失調、氣血逆亂、腦脈痹阻而成[3]。缺血性卒中恢復期中有效的藥物及康復治療對卒中的康復至關重要,故該研究于2019年10月—2020年11月選取100例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型住院患者,觀察健腦中風靈及經顱磁刺激治療在缺血性卒中恢復期的作用,現報道如下。
該研究通過隨機法,從該院腦病科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型住院患者隨機選取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分為對照組、治療組。對照組年齡50~75歲,平均(64.26±4.51)歲;男性32例,女性18例;伴有高血壓27例、糖尿病16例、高血脂13例。治療組年齡52~75歲,平均(64.03±4.82)歲;男性27例,女性23例;伴有高血壓25例、糖尿病13例、高血脂16例。該研究經福州市中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所有患者或家屬均有簽署知情同意。
1.2.1 西醫診斷標準 根據 《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8》[4](中華醫學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組織編寫組制定)可總結:①患者處于恢復期,發病病程小于等于半年;②有明顯的局部神經功能缺損問題,肢體功能受限;③影像學檢查結果發現責任病灶,或者患者體征、臨床癥狀等持續時間超過24 h;④非血管性病因所造成的臨床癥狀;⑤經臨床診斷可以排除腦出血等病癥。
1.2.2 中醫診斷標準 根據 《中風病辨證診斷療效評定標準 (試行)》[5](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腦病急癥科研協作組起草制訂)可總結瘀血阻絡型診斷標準:主癥見: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舌歪斜,言語謇澀或不語;次癥見:頭暈目眩,面色晦暗,唇色暗淡,舌質淡暗,苔薄白,脈弦澀。
1.3.1 納入標準 ①滿足該文提出的各種診斷標準;②影像學檢查結果以及家屬反饋等確診為腦梗死;③年齡50~80歲。
1.3.2 排除標準 ①影像學檢查發現其他腦部疾病;②患者的相關條件不符合臨床診斷標準;③患者病程為發病不足14 d或大于6個月;④合并腎功能不全、急性冠脈綜合征、嚴重心功能不全等嚴重基礎疾病,影響生命患者。
對照組遵循《中國腦血管病臨床管理指南》[6]推薦意見:予抗血小板等常規治療,口服阿司匹林(國藥準字J20171021:規格:0.1 g×30片/盒)100 mg,1次/d。或氯吡格雷 (國藥準字J20130083;規格:7 5mg×7片/盒)75 mg,1次/d,同時根據病情需要予以調脂穩定斑塊、控制血壓、血糖等進行常規干預治療。
治療組在對照組常規治療上加用健腦中風靈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健腦中風靈湯方藥物組成如下:水蛭3 g、蜈蚣2 g、酒烏梢蛇5 g、地龍10 g、天麻10 g、三七3 g、雞血藤15 g、黃芪20 g、黨參20 g、甘草3 g,采用廣東一方中藥顆粒制劑,每日早晚溫開水沖服,量約150 mL/次,連續服用28 d。經顱磁刺激治療:經顱磁腦病生理治療儀 (安陽市翔宇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調整好定位帽相應參數,在患者腦部背外側前額葉區域放置電磁圈,并進行治療。20 min/次,1次/d,連續治療28 d。
兩組患者均接受為期28 d的治療,14 d為1療程,總共2療程。
在對相關參與該次研究的工作人員進行培訓后,針對所有入選患者收集姓名、性別、簡要病史、治療前NIHSS、ADL評分,治療2周后NIHSS、ADL評分,治療4周后NIHSS、ADL評分,及時建立數據庫。采用統計學方法,對兩組的ADL、NIHSS評分的結果進行比較,最后臨床療效評估。
療效判定標準:采用中醫證候評分表,其《中風病診斷療效評定標準》[6]總結,瘀血阻絡型的主、次癥改善程度,通過療效=(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00%(尼莫地平法),療效分為3種:①顯效。瘀血阻絡型的主、次癥明顯改善,并且評估結果顯示患者的中醫癥狀積分減少≥70%;②有效。可發現患者的腦卒中癥狀有明顯改善,且中醫癥候積分減少30%~70%;③無效。未達到上述標準者。
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7-8]能較為全面評價缺血性腦卒中后的功能障礙,評價標準比較客觀,可操作性強。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瘀血阻絡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予量表評估,其總分為該表15項參數的得分總和,量表評分越低,說明患者的狀態越好。
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評定表(ADL)[7-8],其信度和效度已經被廣泛證實,對符合納入標準的瘀血阻絡型缺血性卒中患者予量表評估,其包括大便控制、膀胱控制、修飾、洗澡、如廁、吃飯、穿衣、轉移、行走、上樓梯等內容,并根據是否需要幫助及其幫助的程度分為0、5、10、154個等級,其總分為100分,量表評分越高,說明患者的獨立性越好,依賴性越小。
采用SPSS 25.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061,P=0.014)。見表1。

表1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治療前,兩組NIHSS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2周后、4周后,治療組NIHSS評分均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表2兩組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8.80±1.77 8.92±1.61 0.354 0.724 5.26±1.01 6.46±1.03 5.882<0.001 3.82±0.52 5.38±0.56 14.435<0.001
治療前兩組ADL評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后2周后、4周后,治療組ADL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表3兩組患者治療前后ADL評分比較[(±s),分]
組別 治療前 治療2周后 治療4周后治療組(n=50)對照組(n=50)t值P值52.96±2.70 53.16±2.52 0.382 0.703 72.60±3.34 65.80±3.21 10.380<0.001 78.02±3.24 70.36±2.96 12.342<0.001
根據研究 《2018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4],我國腦卒中患病比例中,缺血性腦卒中最高,該病癥具有較高的病死率、致殘率與發病率,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醫療衛生問題,所以尋找一種科學的治療方案對于改善腦卒中患者預后具有重要意義[9-10]。在傳統治療理念下,西醫治療可通過溶栓、抗血小板、神經保護等手段來改善患者臨床癥狀,但是因為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普遍具有高齡以及病程長等問題,患者發病后面臨長期治療,而西藥的不良反應等問題,會直接影響患者對治療方法的依從性[11]。因此,研究表明健腦中風靈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體現了中西醫結合治療具有更大優越性。
傳統中醫中,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型患者較常見,屬于“中風”范疇,以突然發病、口舌?斜、半身不遂等為主要病癥。其中在《金匱要略》中,認為“中風”關于臟腑、經絡的相關內容;到了晉代,著名醫師葛洪在《肘后備急方》中,對中風提出了詳細的描述,為“卒中風,癱、身不能自收、不能語”,此類描述與缺血性腦卒中病癥高度類似[12]。中醫對腦卒中的病因也進行了深入研究,且《金匱要略》云,描述“風之為病……脈微而數,中風使然”,在孫思邈的《備急千金要方》云,強調“風邪入體”為該病的主要病因。可見傳統中醫對該病癥的發病機制、主要發病人群等做出了詳細的分析。在該研究臨床治療中,瘀血阻絡型腦卒中也主要采用活血祛瘀治法,在強化患者血運的基礎上,改善臨床癥狀。
健腦中風靈運用傳統中醫理論切中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型患者疾病特點而設,其湯方組成如下:水蛭3 g、蜈蚣2 g、酒烏梢蛇5 g、地龍10 g、天麻10 g、三七3 g、雞血藤15 g、黃芪20 g、黨參20g、甘草3 g。中醫考慮因瘀血滯留腦中,經絡不通,故在瘀血阻絡辨證論治基礎上,方中采用蟲類藥居多,有水蛭、蜈蚣、酒烏梢蛇、地龍,藥峻力專,搜風祛瘀剔絡力強,以達事半功倍之效。其中水蛭中藥歸肝經,以達逐瘀消征、破血通經的功能,用藥后可顯著改善人體血運;中藥蜈蚣性溫、辛,有攻毒散結、通經止痛的效果,是治療半身不遂、中風口?的常見藥物[13]。酒烏梢蛇(中藥)歸肺、脾、肝經,具有通經絡、止痙攣,祛風濕的功能,根據《圣惠方(烏蛇丸)》的研究結果顯示,酒烏梢蛇可顯著改善腦卒中患者相關臨床癥狀,其描述為“治風痹,手足緩弱,不能深舉”。地龍是傳統中醫的重要藥材,《神農本草經》中,將地龍作為重要藥材,有利尿、通絡、定驚的功能,其中地龍的通經活絡功能可顯著改善半身不遂、痹癥患者的臨床癥狀,用于治療多種原因造成的血脈不暢、經絡阻滯等病癥中,臨床上通過與黃芪等藥物配伍,可進一步強化通絡祛風效果,保證療效。天麻歸肝經,有平抑肝陽、息風止痙,祛風通絡的效果,是治療手足不遂、肢體麻木的常見藥物。中藥三七歸胃、肝經,有消腫定痛、祛瘀止血的效果,《本草從新》中詳細記載了三七散血定痛的治療效果。雞血藤歸腎肝經,有舒心活絡,補血活血的功能,是治療麻木癱瘓、風濕痹痛的常見藥材;黃芪歸脾肺經,有生肌、利尿、補氣固表的效果,其主要成分黃芪皂苷證實對于改善心腦血管疾病患者臨床癥狀具有重要意義。黨參具有補中、益氣的功能。甘草性甘、溫,有調和諸藥的作用。同時在臨床用藥期間,輔以雞血藤、三七行血活血,天麻燥濕息風兼顧南方多濕特性,且全方注重顧護正氣,標本兼治。運用黃芪、黨參等補益之品,起到活血祛瘀不傷正,驗之臨床,每獲良效[14]。
健腦中風靈湯藥基礎上配合經顱磁刺激治療儀治療,其中經顱磁刺激治療技術(TMS)屬于非侵入性的神經電刺激,可通過圓形快速磁刺激器刺激患者大腦初級運動皮質區,從而實現改變大腦皮質興奮性的目的[15-16]。頻率刺激總結如下:①高頻刺激,主要是提高患側大腦皮質的興奮性治療,可增加局部腦血流量,促進腦細胞生長,改善缺血半暗帶,實現皮質功能重建和突觸生成,并能提高運動系統對肢體訓練、藥物等其他康復方式的反應性。②中頻刺激,主要是對肢體運動障礙進行康復治療,可改善腦供血狀態和神經傳導失調,減輕腦部缺血狀態,實現改善腦循環功能的目的[17]。③低頻刺激,主要是降低健側皮質的興奮性治療,實現平衡患者雙側大腦初級運動皮質區興奮性的目的。
該研究主要運用健腦中風靈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是傳統中醫藥的治療方法與現代醫療康復器械相結合用于卒中康復期治療的一次有意義的探索。該研究在臨床上通過比較神經功能缺損和日常生活能力兩方面,觀察NIHSS、ADL評分治療前后指標變化,表明該治療方式能改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及日常生活質量,促進缺血性腦卒中瘀血阻絡型患者病情恢復更優。入組的100例瘀血阻絡型患者,經研究治療后,治療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僅給予西醫常規抗血小板等治療的對照組(P<0.05),研究表明健腦中風靈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4周后缺血性卒中患者總體臨床療效進一步提高;與常規治療對照組相比,NIHSS、ADL評分較前改善(P<0.05)。該研究結果與賀德元[18]研究內容大體相同,經顱磁刺激聯合中藥觀察組治療后的NIHSS評分主要集中在(4.7±0.6)分,治療后的ADL評分主要集中在(66.9±10.1)分,由此可見,該研究觀察指標改善較明顯,治療組患者治療2周后、治療4周后的ADL評分分別為(72.60±3.34)分、(78.02±3.24)分,與學者研究結果相同,提示該治療方法對臨床更具有指導意義。
綜上所述,健腦中風靈聯合經顱磁刺激治療在缺血性卒中瘀血阻絡型患者,尤其在恢復期康復治療中發揮協同治療作用,促進患者病情恢復及病程縮短,改善患者日常生活,緩解社會家庭壓力,有利于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