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柏蓉
廣東省第二人民醫院超聲科心電圖室,廣東廣州510310
目前臨床常通過多普勒心臟超聲及SWAN-GANZ導管監測,能獲取較為準確的血流動力學信息,但SWAN-GANZ導管屬于有創操作,易引發多種并發癥,甚至引發導管敗血癥[1-2]。心排出量(CO)是反映患者心功能的常用指標,因此檢測危重癥患者CO意義重大。臨床分為無創及有創兩種,目前無創心排出量監測技術在臨床使用廣泛,是一種無創、連續及簡便的監測技術[3],可規避SWAN-GANZ導管及多普勒心臟超聲監測的缺點,提高監測的安全性。鑒于此,該次研究方便選取2019年7月—2020年5月時間段該院收治的50例危重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探討無創心排出量監測技術的應用價值,現報道如下。
方便選取該院收治的50例危重病患者作為觀察對象,納入標準:①患者經過查體及影像學診斷,符合危重疾病診斷標準,紐約心臟病協會(NHYA)分級為Ⅲ~Ⅳ級;②無感染休克及嚴重意識障礙;③無嚴重器質性疾病;④研究得到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主動脈瓣反流;②無心功能逆轉可能,入院后死亡;③拒絕無創心排出量監測者。采用隨機抽簽的方式將患者分組實施研究,抽取單號及雙號的患者分別列入對照組與觀察組中。對照組:男女之比為13∶12;年齡47~78歲,平均年齡(57.34±3.18)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8例,心肌梗死6例,肺部感染5例,急性腎衰竭5例,心律失常3例、心包積液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1例。觀察組:男女之比為14∶11;年齡49~79歲,平均年齡(57.78±3.22)歲;疾病類型:心力衰竭7例,心肌梗死6例,肺部感染5例,急性腎衰竭4例,心律失常4例、心包積液2例,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為保證研究結果的真實性,兩組患者基線資料保持良好的均衡性,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對照組采用心臟彩超檢查,采用美國GE公司VIVID-7型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為2.5 MHz,測量患者主動脈橫截面積及血流速度,利用計算機模塊計算出CO參數。
觀察組采用無創心排出量監測,選取無創心臟血流動力監測儀(CHMT3002)監測CO,為減少誤差,由科室的同一醫師獨立完成,連續監測3次取平均值。
①左室排血功能,主要包括每博輸出量(SV)、每博指數(SVI)、心輸出量(CO)及心指數(CI)。
②心肌收縮功能,主要包括心收縮力指數(CTI)、左心做功指數(LCWI)、左心收縮時間(LVET)及射血分數(EF)。
③前、后負荷情況,主要包括前負荷率(EDFR)、左室舒張末期容積(EDV)、外周血管阻力(SVR)及外周血管阻力指數(SVRI)。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組間差異比較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左室排血功能檢查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兩組患者左室排血功能檢查結果比較(±s)
表1兩組患者左室排血功能檢查結果比較(±s)
組別SV(mL)SVI(m2)CO(L/min)CI[L/(min·m2)]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40.23±3.23 46.23±5.34 4.807<0.05 32.34±3.23 35.45±3.31 3.362<0.05 4.44±2.08 6.34±1.04 4.085<0.05 1.78±1.61 3.55±2.12 3.325<0.05
觀察組的心肌收縮功能檢查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兩組患者心肌收縮功能檢查結果比較(±s)
表2兩組患者心肌收縮功能檢查結果比較(±s)
組別CTI[L/(min·m2)]LCWI(kg·m/m2)LVET(ms) EF(%)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1.89±0.36 2.11±0.34 2.221<0.05 3.11±1.02 4.45±1.34 3.979<0.05 178.78±10.45 220.23±10.21 14.186<0.05 25.34±3.23 27.24±3.42 2.019<0.05
觀察組心臟前、后負荷檢查結果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兩組患者心臟前、后負荷檢查結果比較(±s)
表3兩組患者心臟前、后負荷檢查結果比較(±s)
組別EDFR(%)EDV(mL)SVR(dyn·s·cm-5)SVRI(dyn·s·cm-5·m2)對照組(n=25)觀察組(n=25)t值P值1.76±0.14 2.22±0.21 9.113<0.05 70.34±12.23 78.45±13.45 2.231<0.05 424.34±123.23 495.56±111.12 2.146<0.05 1 289.34±123.11 1 386.34±121.23 2.807<0.05
無創心排出量監測采用生物電阻抗技術,在患者頭頸及胸部兩側貼上4個電極[4],與心電監護類似,可顯示波形及心輸出量,然后聯上傳感器,其能自動向患者胸腔發射微弱電流信號,電流通過主動脈到達頸部,頸部傳感器可探測到電流,當主動脈血流流速發生變化時,電阻抗出現變化,傳感器接受到信號,測出此種變化,計算出血流動力學各項參數,實時顯示在屏幕上,便于臨床掌握患者的血流動力學情況,及時了解患者異常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救治措施[5-6]。
龔冬生等[7]學者的研究中,采用無創心功能監測的重癥心力衰竭患者,48 h后其CI、CO、左室射血分數(LVEF)分別為(2.9±2.3)L/(min·m2)、(6.4±1.8)L/min及(46.0±9.2)%, 均高于對照組的 (1.8±1.7)L/(min·m2)、(4.6±1.9)L/min及(41.0±5.7)%;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CO及CI分別為(6.34±1.04)L/min及(3.55±2.12)L/(min·m2), 顯 著 高 于 對 照 組 (4.44±2.08)L/min及(1.78±1.61)L/(min·m2),與以上學者的研究結果具有一致性。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的左室排血功能檢查結果、心肌收縮功能檢查結果、心臟前、后負荷檢查檢查結果與對照組存在顯著差異,觀察組的測量數值較對照組高,提示觀察組的靈敏度高于對照組,
出現該種情況的原因可能是多普勒超聲不能長期實時監測,其探頭固定困難,使得檢測結果的準確性受到影響;對于主動脈不健康的患者,動脈血壓波動起伏大,會影響心輸出量監測結果[8-10]。
不少學者認為,無創心排出量監測技術最大的優點為無創,能避免有創監測技術帶來的并發癥,監測在床邊實施即可,心臟彩超雖然也無創,但其需要特定場合才能實施,難以做到長時間實時監測。無創心排出量監測技術可同步、連續、及時且有效地顯示生理數據,對患者心、肺及組織灌注情況作出系統診斷,便于醫護人員掌握患者病情,及時發現異常,及時采取處理措施,預防更為嚴重的疾病的發生[11]。
綜上所述,無創心排出量監測具有安全無創、監測準確、實時連續、費用低及操作簡單等優點,對于監測危重患者心輸出量具有顯著價值,能及時評價患者心功能轉歸情況,對其疾病的轉歸及預后的改善起到較大幫助,有望成為重癥監護系統的標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