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菲
當前,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完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既是發展職業教育的熱點話題和關注重點,也是推動職業教育深度融入和更好服務新發展格局的重要舉措。在新發展階段,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對職業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期望,期待職業教育面對新理念、新形勢、新使命,進一步主動適應需要,進一步增強服務能力。
職業教育要走高質量發展之路,必須在主動適應和主動服務上下功夫,在進一步增強適應性中提升服務力,在進一步提升服務力中增強適應性,適應性和服務力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
要融入國家戰略,積聚發展能量。國家“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建設制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供應現代化。其實,無論是打造優勢產業鏈,還是補齊產業鏈短板,都需要高質量發展的職業教育來支撐。要大力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變革,緊跟科技進步,用新技術和新工藝改造職業教育內容和方法,面向產業鏈高端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促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教育鏈的有機銜接。要積極推動建立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把職業教育辦成面向技能的實踐教育、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面向社會的跨界教育和面向全民的終身教育。
要服務區域發展,把握關鍵變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驅動制造業加速向智能化、服務化、綠色化轉型。湖北作為中部的制造業大省,更需要把握產業發展趨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作為與經濟發展結合最為緊密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要主動適應并融入湖北經濟建設新征程,積極對接智能制造、數字經濟和生命健康等新產業,加快特色專業建設和自主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要推進職業教育集團實體化運行,促進校校、校企、校地資源共建共享,以組團式、融合式培養和提供各產業鏈所需的技術技能人才。
要對接企業需要,擴大服務容量。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職業教育的鮮明特征。要搭建校企直接溝通的“對話框”,增加企業的話語權,建設專業化、共享化的地方職業教育公共服務平臺,匯聚行業企業人才、技術、研發等各類信息,促進校企無縫對接、深度合作。要針對企業崗位性需要,提供更具用戶體驗的教育產品,為企業量身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要推動建立“政產學研用”多元聯動機制,充分調動多方參與職業教育的積極性、主動性。
要促進學生成長,提升培養質量。“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現代多元智能理論指出,人人都可以成才。因此,要樹立“人人皆可成才”的教育人才觀,努力創設“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大環境。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是兩種不同的類型,傳統教育體系內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分軌發展,導致了職業教育發展的“天花板”“斷頭路”問題,既難于滿足新發展格局對人才的需要,也阻礙了教育強國的前進步伐。要打破中職與高中、高職院校與普通本科之間的藩籬,形成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縱向銜接、橫向融通的發展格局。職業院校要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分層分類培養,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成長通道和發展路徑,幫助學生實現學業有成、就業有門、升學有路、創業有方。
要聚焦人民期待,做優幸福增量。人民群眾對教育的需求呈現多層次、多樣化態勢,對職業教育同樣提出了由“有學上”到“上好學”,由“能就業”到“高質量就業”的新要求。職業教育要遵循規律辦學,注重內涵建設,在擴規模、提質量、強特色、上臺階等方面實現新躍升,在新發展格局中展現新作為,在技能型社會建設中發揮新作用,讓群眾子女、企業員工、新型職業農民和社區群眾接受更優質的職業教育、更實惠的技能培訓,讓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廣泛地惠及人民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