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武林
幼兒科學教育是以激發和培養幼兒探索周圍世界的興趣和能力為目的的教育活動,對促進幼兒觀察力、創造力、社會和情感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作為幼兒教師,我們應該積極轉變觀念,探索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使幼兒科學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為幼兒今后的健康成長、全面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幼兒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喜歡問各種各樣的問題,諸如:“月亮為什么有時像鐮刀,有時像圓盤?”“北極熊生活在北極,北極在哪里呢?”“男孩、女孩有什么不一樣?”教師如果缺乏相關知識,回答得似是而非,將無法滿足幼兒的發展需求。為此,教師需要提升自身的教學能力。
掌握科學基礎知識。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要求教師具備扎實、廣博的科學基礎知識。教師可以看《十萬個為什么》《捕捉兒童敏感期》《生物飯店:奇奇怪怪的食客與意想不到的食譜》《花花草草和大樹,我有問題想問你》等書,還可以學習生活科學、趣味數學、動物飼養、植物種植、氣象學等方面的基礎知識。通過不斷地學習,教師將知識整理、綜合、融會貫通,提升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幫助幼兒認識科學現象,了解科學知識。
增強科學實踐能力。幼兒的科學啟蒙教育主要是操作性的體驗活動,這就要求教師具備較強的科學實踐能力,能夠引導幼兒開展科學小實驗。例如,在科學活動“靜電的氣球”中,教師把氣球吹大,打結封口,然后在自己的頭發上摩擦片刻,把它們送上天花板,它們就可以在上面停留好幾個小時。通過這個小實驗,教師讓幼兒認識到摩擦會產生靜電,再進一步引導幼兒思考在生活中有沒有遇到過產生靜電的情況,如滑滑梯時會“觸電”,脫衣服時會有“火花”等,從而培養幼兒積極思考和認真觀察的能力。
營造科學探究的環境。教師要把握好教育時機,保護好幼兒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為他們的好奇心創設一個寬松、自由的環境。教師要積極培養幼兒的發現意識,將身邊的點點滴滴轉化成有趣的探索活動。對于那些對科學活動沒有興趣的幼兒,教師要創造條件,讓他們有更多的參與活動的機會,使他們在探索中有所發現,獲得成功體驗,激發他們再次參與科學活動的興趣。幼兒一般都喜歡玩玩具,在科學活動中,教師可以有意識地提供電動遙控汽車、3D圖片和眼鏡、三棱鏡、指南針、望遠鏡、萬花筒等玩具,促使幼兒主動參與到自己喜歡的科學探索活動中,獲取科學經驗,感受到發現、成功的快樂。
設計有趣的教學活動。教師要善于選擇、設計與幼兒生活密切聯系,貼近幼兒認知水平的科學教育內容,開發參與性強、互動性強的小游戲,激發幼兒的科學探究興趣。教師可以創設“自然角”“科學區”,通過參觀、種植、飼養、小實驗等活動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提供一些操作性強的材料使幼兒能夠積極參與,動手操作、動腦思考,獲得最直接、最具體的經驗,從而對科學產生濃厚的興趣。例如,教師組織“神奇的紫甘藍”“有趣的紙橋”“自制陀螺”等科學活動,讓幼兒親自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說一說,觀察、感受事物的變化,體驗探索成功的樂趣。
結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和興趣需求,教師要在科學價值和幼兒發展之間找到結合點,同時通過材料的選擇來促進幼兒經驗的建構。教師選擇教學材料時要貼近幼兒的生活,要讓幼兒感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點能夠激發幼兒對知識的渴望,能夠促使幼兒不斷地探索。教師還要優化課堂教學,營造優美、寬松的環境,給幼兒美的享受,激發幼兒學習的欲望,使幼兒始終保持濃厚的興趣,讓幼兒的被動學習變為主動探究。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