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在全球信息技術革命的催化下,互聯網技術在我國教育事業中被廣泛應用。在高中美術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充分應用網絡學習空間開展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吸引力,增強教學實效性,對現階段的美術課程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筆者依托湖北省洪湖賀龍中學的智慧教室環境,以湘版高中美術鑒賞課第三單元第十課《地域的永恒魅力》第1課時為例,基于湖北教育云網絡學習空間,以美術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為主旨,以能力訓練和高效課堂為目標,全面培養學生樂學、善思、交流、合作等品質,力求構建優質高效的美術鑒賞課堂。
高中美術課堂教學的現狀
美術學科是高中必修課程,筆者通過分析調查學生的課堂反響及問卷調查數據,發現大多數學生都很喜歡這門課。然而從課堂的實效來說,美術教學對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的目標達成還不夠。在常規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大多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學方式,教學手段以播放PPT為主,教學方法缺乏創造性,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能力被嚴重束縛。
目前,常規的美術鑒賞課都是在有電子白板的多媒體教學環境下,以PPT為課件平臺,用播放影像資料來呈現教學內容,以講授為主要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會穿插一些歷史文化故事,學生表面上聽得很開心,但一節課下來很難真正欣賞到什么,更談不上鑒賞能力的提高。盡管教師運用了信息化教學手段,但授課的方法大多還停留在教師主導的講授型方式,對美術學科核心素養中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判斷、創意實踐、文化理解等能力的培養,并沒有落到實處。
網絡學習空間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
革新傳統課堂的必要性。美術教育在高中教育體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對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提高學生的審美水平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對高中美術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美術教育不僅是美術基本技能教學,更要重視美育的價值。
傳統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單向傳授方式,會導致課堂效率低下,結果往往是老師講得累,學生聽得更累。它忽略了學生的學習過程,缺乏對學生創造性、自主學習及實踐探究能力的培養。在“互聯網+”時代,如何借助信息技術支持美術學科教學,如何有效利用微課、翻轉課堂、網絡學習空間等新興教學模式,提升課堂吸引力,增強教學實效性,是每一個美術教育工作者都應該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
網絡學習空間。網絡學習空間的概念在學術界存在多種界定。本文是以教育部《網絡學習空間建設與應用指南》界定為準,即“由教育主管部門或學校認定的,融資源、服務、數據為一體,支持共享、交互、創新的實名制網絡學習場所”。它是指學生、教師、管理者、家長等多個主體之間的交流、分享、溝通、反思、表達、傳承等活動的載體。它能支持學習者個性化學習,能鼓勵學習者交互;它是網絡虛擬學習環境,也是個體能夠存放知識、分享知識的物理空間;它構建了智慧教學的教育生態環境,豐富了網絡環境下教與學的功能,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教師和學生個性化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自2018年以來,網絡學習空間正從“建設導向”向“應用導向”發生轉變,依托網絡學習空間,教師和學生都能擁有個人的空間,教師組建班級進行資源推送,同時發布作業、問題等教學任務,學生則依據任務進行在線自主學習以及交流互動。湖北教育云是由湖北省教育廳組織搭建的全省全學段公共網絡學習空間,學校自2019年開始依托湖北教育云平臺,開展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混合式學習的校本研究。
網絡學習空間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網絡學習空間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在同一云平臺的網絡學習空間中,教師根據教學內容提出問題、創設情境、提供資源,引導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進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從而較好地達到課程標準中關于認知目標與情感目標要求的一種教學模式。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指出,要充分利用和開發校內外美術課程資源,靈活利用當地自然和文化資源,增強美術教學與當地自然與文化特色的聯系。要引導學生深入了解我國優秀的民族民間藝術,增強對祖國優秀文化的理解。本課例在美術課程標準的指導下,引導學生將鑒賞與體驗相結合,采用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將信息技術與高中美術學科教學進行融合與創新,在“互聯網+”環境下開展探究式學習,創建“身邊的老建筑”這個項目主題,引導學生發現、分析、提出問題,用問題導入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讓學生深刻認識到老建筑的歷史文化價值,提升對身邊老建筑的關注、保護和傳承意識,并掌握一定的保護方法。
基于網絡空間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
本課例依托湖北教育云平臺,開展了課前推送預習資源、發布線下活動、課內外在線提交作業、討論探究成果、共享實踐報告、共建共享思維導圖等一系列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活動。在高中美術鑒賞課教學中,開展了基于網絡學習空間的問題探究教學模式的實踐研究。
找資料,提問題。在本課的實踐過程中,教師根據課程內容在網絡學習空間布置學習任務,學生登錄空間查看要求,明確學習任務并在線研討問題。通過湖北教育云學生端,學生在線提交討論結果,引出主題——地域的永恒魅力之身邊的老建筑,并逐步明確本課聚焦的三個問題。
明問題,定方案。通過問題導入,引導學生表述問題并在學習空間制訂解決問題的方案。例如,老師在學習空間推送“關注身邊老建筑的變遷”的學習任務,學生開展線下活動,結合本地實際分小組參觀“洪湖新堤老照片展”,找找“我心中的老建筑”,分享、交流、確定本組最想了解的老建筑。明確問題后,學生分工協作完成圖片與文字的搜集,制訂方案及小組進度表,通過騰訊文檔在線云協作,完成小組探究成果(PPT或小視頻等),上傳到“學習空間—我的資源”。通過實踐探究,師生共同解決了“什么是老建筑”這一問題。
分角色,施方案。學生在實施探究方案的過程中,教師利用網絡學習空間組織學生進行組內分工,明確學習任務。學生通過查看教師提供或自己收集的資源,自主探究,提出新問題——“老建筑有何價值”,并分析得出結論:老建筑是城市的名片。
展成果,說評價。教師倡導學生學以致用,聯系現實生活,思考對身邊老建筑的保護方法。各小組通過教育云的班級共享資源庫展示本組作品,通過介紹家鄉的城市名片引出新問題——“如何協調城市建設開發與老建筑保護”。學生從老建筑的價值出發,開展小組討論,嘗試對老建筑改造提出合理化建議。教師組織學生在網絡學習空間分析國內外的優秀案例,在線分享開發與保護的方法,集思廣益,生生、師生互評,共同形成解決方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獲得了成就感,提高了對美的感受力,增進了對本土文化的理解與熱愛,也體現了美術核心素養中的文化理解。
談經驗,做總結。最后,教師通過繪制思維導圖,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美術學科素養,引導學生深刻認識老建筑的價值所在,認識到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激發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愛國情懷。
網絡學習空間問題探究教學模式適合具有研究性的教學內容,適合在混合學習環境或智能學習環境下進行,要求有學習終端(多媒體計算機或移動終端)。本課通過轉變教學理念和課堂教學方式,讓學生不僅感受、欣賞了老建筑的美,還進一步了解老建筑的價值與保護方法,并結合生活中的具體案例,思考老建筑的開發與保護,提升了學生的核心素養,最終實現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課堂,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學習環境中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責任編輯/曹小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