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在全社會引起強烈反響。教育如何回歸本位?教育焦慮從何而來?在我看來,教育從來就不僅僅是教育自身的問題,而是關乎國家政權、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系統工程。
新中國成立之初,需要各行各業的優秀人才,因此采取了集中稀缺教育資源重點辦好若干學校的一種教育制度。1953年5月,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一次會議針對小學整頓提出了“整頓鞏固、重點發展、提高質量、穩步前進”的方針,這被業界追溯為中國“重點學校制度”的緣起。改革開放之后,教育部更是進一步明確提出,要“把約700所首批重點中學辦成全國、全省、全地區第一流的、高質量的、有特色的、有良好學風的學校”。“重點中學”的主要功能是“為上一級學校輸送尖子生”,開展“拔尖教育”。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頒布后,國家禁止再舉辦“重點學校”和“變相的重點學校”,但從某種意義上說,“變相重點學校”始終存在。特定歷史背景下的“重點學校”和“拔尖教育”是有著歷史科學性的,但也在無形中制造了教育焦慮。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了長足發展,人民群眾對優質教育的渴望不斷升溫。部分“改革紅利”的獲得者們尤其渴望優質的基礎教育資源,當地有限的“重點中學”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公參民”的辦學模式應運而生。公辦學校以品牌輸出的方式參與舉辦民辦學校,由民營資本投資,地方政府扶持,逐步形成了“地方政府+房地產開發商+公辦學校品牌+民辦學校”的辦學模式。客觀上說,這一辦學模式既緩解了地方政府辦學的資金壓力,也滿足了人們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但其背后隱藏的“擇校熱”“天價學區房”的問題,進一步加劇了教育不均衡,釋放出高強度的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背后,還有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滯后,職業教育的系統工程沒有健全等原因。目前,我國正逐步構建起縱向貫通、橫向融通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在縱向貫通上,鞏固中等職業教育的基礎地位,強化高等職業教育的主體地位,穩步推進本科層次職業教育試點。在橫向融通上,加強職業教育、繼續教育、普通教育的有機銜接、協調發展。2019年以來,教育部批準了33所學校開展職教本科試點,實施長學制培養高技能人才,打破了職業教育止步于專科層次的“天花板”。職業教育的理想藍圖無限美好,可現實中的就業歧視、學歷瓶頸、社會保障與福利滯后,不得不令人焦慮。
面對基礎教育資源不均衡、中考分流的殘酷現實,想到日趨激烈的就業競爭,家長們的教育焦慮就無法停止。這種焦慮的背后是一種期待,也是一種無奈。與此同時,校外培訓機構在資本的裹挾下,不斷大肆宣傳、瘋狂擴張、營造競爭氛圍,催生了教育資本化。一時間,資本加持教育培訓,教育商業化、功利化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進一步制造了教育焦慮。
教育焦慮是一種“社會病”,沒有靈丹妙藥,需要系統醫治,更需要時間。只有理性分析教育焦慮的根源,實施標本兼治的策略,我們才能真正讓教育回歸本位。
責任編輯/曹小飛
謝先軍
華中師范大學基礎教育創新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書長,華中師范大學校友基礎教育家協會秘書長,中華文化促進會兒童專委會副秘書長,長期關注基礎教育,專注研究青少年“愛的教育”,提出并倡導“用愛喚醒生命”的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