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僑宏



8月,中國玉溪元江,暑氣升騰。老213國道元江橋上,象群排成一字,在指揮人員的引導下緩緩渡江。時值雨季,腳下的元江翻騰,120立方米每秒的浪潮似在歡送,加上7月已送返西雙版納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雄性獨象,至此,北移的15頭亞洲象全部南返。
這無疑是第十個世界大象日來臨前,屬于亞洲象最好的消息。工業革命以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野生動物棲息地急劇減少,“人獸沖突”在農林邊界時有發生。象群北移是遷徙還是流浪,是迷途還是歸途?而在野性呼喚之外,亞洲象又該如何尋找“象”往的生活?
一路“象”北
2021年1月13日,云南省墨江縣團山村內傳來幾聲犬吠,但隨即便淹沒在一陣喧天的長嘯中。“一開始狗咬,大象叫了兩三聲,狗也不敢咬了,大鵝也不敢叫,都害怕了。我們躲在屋子里關著燈,沒人敢出來。”不速之客的到來,使得村民魯忠祥的院內一片狼藉,這是象群北遷經過墨江的重要一站,在此,象群產下了一只小象。
3月21日,凌晨的團山鎮顯得有些熱鬧,街道旁聚集著圍觀的人群,一頭落單的雄象穿街而過,頗有幾分“錦衣夜行”的味道。許多人第一次親眼看到野象來到鄉村和城市的邊界,覺得不可思議。“大象不在我們這樣北的地方生活,一般都在西雙版納、普洱一帶活動,聽老一輩人講,這里幾百年都沒有出現過大象。”
2021年6月初,原生活棲息在西雙版納勐臘自然保護區的17頭亞洲象長途跋涉約500公里進入昆明市轄區境內,完成浩浩蕩蕩的北遷。一路上,有不少村民拍到了象群遷徙的畫面,大象結群而行,小象在隊伍中間,穿過農田,有時還弄壞了農戶的圍墻和棚架。
這支說走就走的“大象旅行團”,在網絡上引起了極大的關注。 關于“#云南15 頭象一路向北遷移”的微博閱讀量達到 1 億,其中大部分討論停留在象群“逛吃”“拆家”等娛樂化的關注點上。
“象群處在無序游走狀態,一直往北走,這樣的行為不可思議。”云南大學生態與環境學院教授陳明勇解釋道,這個季節正是森林中亞洲象食物青黃不接的時候,往北由于海拔不斷上升,山林中的食物更為稀少,因此表現不同尋常。公益環保組織“貓盟CFCA”也指出,“這么長距離,反常的亞洲象遷徙,在我國屬于第一次。對于象群,遷移必然與尋找棲息地有關。象群如今遷徙,也許只是為了尋找合適的棲息地。氣候和食物能支持多久,便走多久。”
事實上,云南西雙版納地區,由于經濟作物種植侵占,外加保護區內部生態變化,亞洲象的棲息地逐漸減少,食物來源也不足,人象沖突由來已久。“一天晚上我聽到外面有動靜,就知道一定是大象來了。我嚇壞了,趕緊躲到了床底下,我父親都嚇出心臟病了。”云南大樹腳村一位村民說,在野象剛到山村的時候,人們把大象的到來當作福兆。但大象不僅時常破壞農田里的農作物,導致村民經濟受損,對人畜的安全也有著極大威脅。
不過,慶幸的是在亞洲象北遷的一年中,亞洲象分布區域均已制定《亞洲象保護與安全防范應急預案》,針對亞洲象進入居民區等緊急情況,實施交通和人員管制,并在村鎮安插野象觀測瞭望預警塔等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人象沖突”。
亞洲象的前世今生
昔鏡面王敕侍者引一象,令眾盲者摸之,觸象鼻者言象如曲轅,觸象牙者言象如杵,觸象耳者言象如箕,觸象頭者言象如鼎……——《長阿含經》
成語“盲人摸象”,是中國古代對于大象描述最常見的寓言之一。據史料記載,中國亞洲象曾經分布廣泛,最北到北緯40°的河北陽原一帶,但由于氣候的變化和人類的捕殺,慢慢縮至北緯23°的云南滄源。直到20世紀50年代的開荒伐林,中國的亞洲象瀕臨滅絕。目前這一瀕危物種在全球的數量不到5萬頭,但幸運的是,在傣族聚居區的宗教文化和自然環境的庇護下,亞洲象得以生存下來。
亞洲象棲息的生態環境較為多樣,稀樹草原、竹林、熱帶旱生林、熱帶亞熱帶半常綠闊葉林、雨林和開闊地帶等都是它們的家園。從低海拔到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都有可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由于亞洲象身強力壯,且較易被馴化,它們很早便走進了人類的生產生活中。據考證,人類最早圈養亞洲象的歷史可追溯到距今約4000年的南亞印度河流域。在冷兵器時代的東亞、東南亞、南亞和波斯等地,亞洲象曾被用于戰爭,可稱為“戰象”。人類首次驅使象上戰場是在公元前1100年左右的古印度。大約同時期的中國商朝也將象編入軍隊,商朝人馴化的是棲息于黃河流域的象。
如今,印度是全球野生亞洲象數量最多的國家,緬甸緊隨其后。同時,緬甸還是全球圈養亞洲象數量最多的國家,大約有5000頭,它們中的大多數都是“林業工人”,生活在政府所有的林場中。在沒有大型機械的古代,伐木業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粗大的原木被砍伐倒地后,人力很難將其拖出叢林。力量驚人的亞洲象正是搬運木料的好勞力,它們既能用頭部和鼻子推動原木,也能套上繩索拖動木料。
泰國自古也有崇拜白化亞洲象的文化。由于白象較為少見,被奉為珍寶,通常由皇室供養,不得勞役。暹羅國王對大臣不滿時,有時會將一頭白象賞賜給大臣。白象是珍寶,不能隨意轉送或遺棄。要供奉一頭不干活的巨象的花銷頗為可觀,大臣往往不久便因此家道中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