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云峰
在非洲大草原上,野牛和大象會利用族群的力量,保護弱小個體的安全;在浩瀚的大海里,弱小的沙丁魚會聚集在一起,變換隊形,排列成鯨魚或者鯊魚的形狀,嚇退捕食它們的敵人;在茂密的森林中,蜜蜂為了生存,分工明確,每一個個體都發揮著自己的作用……存在于同一種生物物種內部,為整個族群的發展互幫互助的現象,生物學里稱為種內互助。
可你知道嗎?自然界還存在跨越物種種群的互助現象,我們把它叫做種間合作。其中最為奇特的,應當是鳑鲏(pánɡ pí)與河蚌這一對組合。
鳑鲏是我國常見的淡水魚,它的種類很多,常見的有中華鳑鲏、高體鳑鲏和七彩鳑鲏等。它們體型不大,性情溫和,通常因為身上生有黃色或者綠色的斑紋而受到人們的喜愛。尤其這些斑紋在陽光照射下,會發出璀璨的七彩光芒。另外,它們身體圓潤,魚鰭展開性好,觀賞性極佳。鳑鲏對環境的要求不高,只要水質良好,光照正常,它們就可以生存。
鳑鲏有個特點,它們要是想繁殖后代,就必須借助河蚌的力量。因為它們太弱小,生存能力很差,在野生環境下,鳑鲏根本無法保證魚卵的安全。于是,鳑鲏把養護魚卵的任務交給了河蚌。
每年的4月至6月是鳑鲏繁殖的季節。這時,雌魚和雄魚會結伴游動,在河蚌棲息地出沒,尋找合適的“產房”。以高體鳑鲏為例,它們經常依靠一種背角無齒蚌繁殖后代。繁殖期間,雄魚身體的顏色會變得非常鮮艷。這些明亮而美麗的顏色被稱為“婚姻色”,“婚姻色”可以讓雄魚獲得雌魚的好感。雌魚則會在腹下拖著一條長長的產卵管。一旦找到河蚌,雌魚會在河蚌張開蚌殼的時候慢慢靠近它,尋找時機把產卵管準確地甩入河蚌的進水孔,把魚卵產在河蚌體內的外套腔內。
進水孔是河蚌呼吸和進食的通道,那里有極為豐富的氧氣供給。在這樣的條件下,鳑鲏的魚卵孵化率會非常高,孵化后的小鳑鲏會進入河蚌的鰓腔繼續生存。在河蚌的保護下,小鳑鲏可以安全地成長。而進水孔帶來的大量藻類和有機碎屑,也能成為小魚生長時需要的食物。一個月后,小鳑鲏會離開河蚌,獨自進入水中生活。
河蚌與鳑鲏的繁殖期相同。當鳑鲏讓河蚌為它照看寶寶的時候,河蚌的后代——鉤介若蟲,已經等待在河蚌的出水孔,只等那個可以帶著它們四處游動的“養母”出現了。
當鳑鲏出現在河蚌附近時,鳑鲏游動時帶起的水流會刺激河蚌,鳑鲏在河蚌的入水孔產卵時,河蚌也會迅速擠壓蚌殼,鉤介若蟲會通過河蚌的出水孔出來,附著在鳑鲏的魚鰭或者魚鰓上。鳑鲏的身體受到附著物的刺激,會主動生成很多被囊,把這些鉤介若蟲一個一個地包裹起來。這樣,鉤介若蟲靠吸食鳑鲏體內的營養存活。半個月后,鉤介若蟲長成幼蚌個體,然后在鳑鲏游動的過程中從被囊里脫落,一個新的生命周期開始了。
鳑鲏和河蚌這種交換育子的方式,在自然界中并不多見。它們發揮各自的長處,間接為后代提供更好的生長環境的行為值得肯定。不過,鳑鲏對河蚌的依存度更高一些。在自然環境條件下,可以說鳑鲏離開河蚌就無法完成繁衍后代的任務,而河蚌卻可以借助其他魚類,諸如黃顙魚或鳙魚,來繁衍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