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立群
摘 要:簡單分析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結合實際教育工作經驗,提出了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關鍵詞:小學道德與法治;法治教育;融合;策略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存在的問題
(一)法治教育的教學時間較短
在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許多教師將大量精力放在了道德知識的教育和講解方面,對法治教育的重視明顯不足,課堂上用于法治教育的時間較短,導致學生接觸的法律知識相對有限。許多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過分強調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德育價值,忽略了法治教育的實際作用,沒有對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摸底,而是按照預先設計的教育流程對學生進行德育。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法治教育相對有限,不利于學生知識體系的構建,法治教育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中缺失的問題普遍存在。
(二)法治教育的內容局限于教材
在選擇和開發教學資源的過程中,許多教師對課本存在依賴性,教師通常只是對教材中的法治教育素材進行分析和講解,很少對教學資料進行有效拓展,導致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法治教育知識十分有限。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影響,許多教師在教育過程中,只是將法治教育作為一項任務,將教材中蘊含的法治教育知識呈現在學生面前,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發新的教育資源。小學道德與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教育素材相對有限,再加上教育內容以理論為主導致學生的接受情況較差。由于法治教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脫節,學生在分析和理解知識的過程中無法運用生活經驗,只能被動地接收教師所講的內容,影響了學生的學習體驗。
(三)學生對法治教育不夠重視
學生是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主體,學生的學習態度直接影響了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許多教師習慣以說教的形式向學生灌輸法治教育的內容,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一定的抗拒心理。從學生的角度來看,目前許多學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影響,在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過程中,只是為了提高分數而參與學習活動,沒有意識到法治教育對自身成長的重要性。在多種因素的限制下,學生在學習法治教育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缺乏主動性,影響了道德與法治的整體教學效果。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教學情境,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
創設教學情境能夠極大地提高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質量,在融合法治教育的過程中,教師必須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法治教育氛圍。在設計教學流程時,教師首先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創設情境的素材,借助圖片和視頻等元素,讓學生獲得直觀的體驗。此外,教師還應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案例還原到課堂,讓學生能夠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聯想,并且產生深刻的共鳴。以小學道德與法治“感受生活中的法律”一課為例,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回想現實生活當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如何運用法律保護自己。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將學生能夠接觸到的法律案例呈現到課堂,比如,城管暴力執法導致小攤販受到傷害,商家通過虛假宣傳售賣產品,這些生活中不合理的現象都可以通過法律得到糾正,在展示生活現象的過程中,學生能夠聯系經驗更好地理解法律的作用。通過創設情境的方式,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中的法治教育能夠得到有效滲透。
(二)開展合作討論,提高學生法治學習的積極性
小學階段學生思維能力相對有限,在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通過合作討論,提高學生學習法治教育知識的積極性。教師首先需要對學生進行分組,一方面考慮到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另一方面也要關注學生的性格特點,確保小組之間能夠形成有效互補,讓學生始終處在良好的學習氛圍中。在此基礎上,教師還需要為學生布置明確清晰的主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圍繞特定的方向進行深入的思考,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共同解決問題。在講解小學道德與法治“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一課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圍繞我國公民有哪些基本權利和義務,讓學生能夠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不斷補充與完善知識體系,讓學生能夠在良好的合作氛圍中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在合作討論的基礎上,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合作學習成果,以小組競爭的形式,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參考文獻:
[1]趙彩霞.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的法治教育探究[J].天津教育,2021(15):43-44.
[2]蔣穎穎.新課改下小學道德與法治課與法治教育融合探究[J].試題與研究,2021(13):59-60.
注:本文系平涼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基于課內外銜接的小學道德與法治教學的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