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近年來,學生健康體質數據逐年下降已成為不爭的事實。這與體育教師如何引導學生積極鍛煉有關,學生喜歡上體育課,愛上體育課,讓學生養成積極主動鍛煉的習慣,學生的體質肯定提高。學生對體育課興趣不高與體育教師缺乏教科研有很大的關系。然而,體育教師扮演教練員的身份,重視少部分學生體育比賽而忽略大部分學生的體育課堂。嚴格區分中小學體育教師教科研工作存在的問題,同時有針對性地提出體育教師內功增長提升路徑。
關鍵詞:體育教師;教研科研;提升路徑
現在,一線教師對科研任務存在一定的誤解:科研與自己無關,不需要費心完成。社會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不能單純上好幾節課,我們還要寫論文、做課題。而這些恰恰是我們體育老師需要提高的,體育老師文字功底差,這是社會各界對體育老師的看法。要想改變社會人士對我們體育老師傳統的看法,首先就得從改變自己開始,不斷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學理念,將實踐所得上升到理論高度,做一名科研型教師。
一、學科認識存在偏差
1.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上到行政主管部門,下到學校,語、數、英學科作為應試教育考核的指標,與各級各類的評比掛鉤,難免會有所傾斜。“教學是第一生命線”,學校衡量這條生命線暫時只用語、數、英學科的成績,忽略了體育學科在學校發展中所起的作用。
2.學校對體育學科了解不深,認為體育只是單純的一項運動,沒有教育功能,在眾多學科中的地位遠遠沒有語、數、英高。試想,一所有活力、有激情、有精氣神的學校,這所學校的體育成績會差嗎?學生的身體素質難道不好嗎?相反,整個學校死氣沉沉,毫無生機與活力,這所學校的教學成績肯定不好。
其實,體育學科與文化課具有相輔相成的關系,曾經看過一本書《運動改造大腦》,當我們學習很累的時候,大腦皮層會向我們做出反應,此時,我們去運動,如跑步、打球、跳繩等,會發現,身體雖然很累,但是再去學習的話,學習效果比原來好很多倍,這也是運動后大腦得到放松、刺激所帶來的效果。
3.學校一部分教師不重視體育課,很多時候霸占體育課,這給學生帶來的影響是,體育課不重要,文化課才最重要。這樣的想法一旦擴散,后果不堪設想。體育作為強身健體的學科,其功能是其他學科沒有的,通過上體育課,可以鍛煉學生的身體,提高其身體素質,試問,沒有好的身體,成績再好又有什么用呢?
4.作為一線的體育老師,雖說課堂是我們的主陣地,我只用20%的時間去研究體育課堂,主要把教材備好,學生的技術差異性根本沒有時間考慮,這樣導致很多學生對體育課沒有興趣。而我卻花80%的時間去研究如何帶好學校的訓練隊,訓練隊的學生只有幾十個人,他們代表學校參加比賽,獲得最高榮譽是每所學校追求的目標,同時也是為了打造學校的體藝品牌。不花時間去鉆研,根本拿不到優異的成績。20%的時間用在90%的學生身上,80%的時間用在那10%的學生身上,學校體育教學變成了競技體育。
二、體育教師內功增長提升路徑
(一)自上而下,雙重發力
學校必須積極轉變觀念。這需要教育辦發揮作用,加強監督管理。首先,開足、開齊體育課程。其次,提供外出學習機會。最后,必須重點關注各校的體育教科研工作,充分發揮其支撐體育教學的支架作用,激發廣大體育教師樂教向上的精神力量。
(二)流程管理,監督有據
提高體育教科研水平必須依靠有效監管。學校應當厘清體育教師培養流程,全面提高體育教師骨干人才的培養效率。體育科組長以身作則,努力學習,積極了解國家的方針政策,明確學校教科研方向,帶領團隊前進。另外,學校制定體育教師績效評估機制,將評估結果與績效掛鉤,提高教師的參與度。
(三)搭橋鋪路,引領成長
新時期,中小學體育教師教科研有別于傳統體育教師教科研,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應該合理利用網絡資源強化對教師的培訓工作,提高教師素質。定期組織體育教師外出學習,不斷提高體育教師自身的業務能力。通過“壓擔子,架梯子,鋪平臺”的方式,培養2~3位教育教學能手,骨干教師。通過“走出去,引進來”的途徑,加強與聯盟校的互學互促活動,加大校本研修力度,完善課堂評價制度,讓年輕教師迅速成長。
三、結語
體育教師教科研能力的提高要從多方發力,分析工作存在的問題,探究高效的解決對策,從而保證教師在大量的教科研實踐中提高教育教學水平,促進體育教學飛躍發展。
參考文獻:
[1]王良軍.如何抓好小學體育教研工作[J].課程教育研究,2018(8):188-189.
[2]高金洋.對教育部“國培計劃”的中小學體育教研員培訓需求的分析研究[D].北京:首都體育學院,2016.
作者簡介:李富宇(1989—),男,廣東江門人,小學體育一級教師,本科,研究方向:小學體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