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法近期因核潛艇合同風波鬧得不可開交,但日前美法元首通了半小時左右的電話,試圖告訴外界,彼此的外交裂痕已經修補。但法國輿論還沒有善罷甘休,從一開始集中抨擊美英澳背信棄義,轉到現在深入探討法國與美國全球戰略之間的關系。有法國評論人士怪法國怎么會這樣后知后覺和“天真單純”,難道不知道“美國人的外交就是如此粗魯”。還有的指責法國外交部門和情報機構存在重大失誤。極右翼政黨“國民聯盟”的總統候選人瑪麗娜·勒龐提出要追究政府的責任。
二戰結束后,在一些重大國際事務上,法國與美國確實有不少分歧:1966年,在越南戰爭最激烈的時候,戴高樂將軍在金邊警告美國,“亞洲不會屈從于美國的意志”;2003年,時任法國總統希拉克反對伊拉克戰爭,警告中東將出現重大動蕩;在北約內部,希拉克反對美國在1999年科索沃戰爭期間轟炸貝爾格萊德;馬克龍和特朗普在氣候變化問題上存在分歧,甚至兩人見面時還有過“握手角力”的花絮;馬克龍與俄羅斯接觸,有關北約“腦死亡”的言論和“戰略自主”的聲明都讓美國人不爽……這些分歧不能被簡化為政治人物之間的象征性沖突,分歧背后是兩個國家之間存在的“不兼容”。美國《外交》雜志刊文稱,作為首要的政治獨立,在北約內部爭取自主,以及提供核威懾力量的決心,都是戴高樂從未放棄的目標。《國會山報》也分析說,如今馬克龍有關歐洲“戰略自主”的主張是戴高樂主義在21世紀的最新版本。
今日俄羅斯電視臺近日評論說,如果美法關系再次惡化,“在這種情況下,法德團結并非偶然”。盎格魯·撒克遜國家與歐洲大陸國家之間的距離會越來越遠,實現歐洲軍隊或歐洲大陸軍事聯盟,與北約分開的想法有了現實意義。
“盟友之間不應當做這樣的事。”從歐盟方面而言,從潛艇危機一開始就明確表態支持法國。歐洲輿論也對法國及歐盟強調應逐步建立自己的防務戰略措施表示支持。法國《回聲報》專欄作家阿塔利認為,這些策略轉變是必須的,因為澳大利亞撕毀與法國潛艇合同已顯示出地緣政治關系在發生巨大變化,美國對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支持已經不那么在意。阿塔利建議歐盟各國必須知道如何應對這樣的變化,那就是要打造一個強大和獨立的歐盟,在經濟和軍事上有戰略主導權。
無論法國政界、媒體與公眾如何用激烈語言抨擊美澳等國,但這些國家還是有相同的價值觀、制度和共同的利益,盟友關系依然難以動搖,這也就是法美、法英首腦會很快通過電話溝通給危機降溫的原因。法國《世界報》等媒體分析說,法國無論在非洲地區還是在印太地區,都離不開與美國的防務合作。俄《消息報》援引俄專家的話說,法國召回駐澳美兩國的大使,這是法國與兩國關系歷史上的首次,但無論丑聞鬧得有多大,法國與其北約盟國之間的關系都不會破裂。一場嚴重的風暴在等著歐洲,但這只是茶杯里的風暴,因為歐洲現任領導人沒有真正的機會來推行獨立政策。
(摘自《環球時報》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