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景鋒 金作怡
“均價6萬元的北京三環,為什么種了150畝農田?”上世紀90年代,時任中國農業科學院作物育種栽培研究所所長吳景鋒親歷了將這塊黃金地塊劃為“北京市永久綠地”的過程。近日,他撰文回憶了這段往事。
幾位院士聯名上書中央
1993年4月,我和基建處負責人王升林同志應邀來到北京市規劃局,接待的同志拿出一張《雙榆樹地區集中供暖熱力中心修建藍圖》,指著圖解釋說:“這是世界銀行貸款項目,建在三環路橋南,已經市建委同意。現在正式通知你們,麥收后就用地。”
當時,我思想上一點準備也沒有,開口便說:“修建皂君廟路,南北直穿我們試驗地中間,已經占了不少地,只剩這100多畝,現在又要占去中間60多畝,還怎么搞農業科學試驗研究了?”
回院后,我和王升林向領導們匯報。作物所金善寶名譽院長聽完匯報后十分激動:“種植業沒有地怎么搞科研?‘八五計劃中有希望的成果怎么拿出來……”他建議由我執筆、請幾位院士一起商討,聯名上書中央。信件草稿寫好后,金老又建議由鮑文奎院士出面和北京市打交道,鮑文奎是北京市人大代表,又是全國勞動模范。
我將文稿請人打字完華,先請鮑院士閱完簽名,其他幾位院士也一致同意簽名后上報中央。
海淀區政府會議
1993年5月26日下午,就征地問題,海淀區政府召開座談會。先是市政府有關局幾位領導發言,從不同角度談了建立熱力中心的重要性,試圖說服院士們同意占用試驗地。
當北京市規劃局有人說“1955年就把建鍋爐房的規劃定在農科所的試驗地上了,現在是執行這一規劃”時,鮑文奎院士忍不住了,他問這位規劃局的發言人:“1955年的時候,你在哪里?我是1956年來到北京的,被農業部調到中國農業科學院籌備處。當時,出了西直門,就可看見中國農科院這棟飛機式樓房,周圍都是廣闊的農田,還有少量荒地。那時,你們建鍋爐房的規劃,為什么不建在周圍的荒地上,偏偏要把‘鍋爐房規劃到農科所的試驗地上呢?”
接著,幾位院士紛紛發言。主持座談會的胡昭廣副市長在做總結時表示,市政府一定根據院士們的意見,進一步慎重研究供暖中心的選址問題。
首都規劃委決定另擇地址
此次幾位院士上書,內容合情合理,一如既往得到了中央領導的大力支持。據知,時任副總理朱镕基把院士們的信批轉北京市政府時,已明確批示:“尊重專家們的意見,保留農科院試驗地,熱力中心另擇地址。”6月9日,首都規劃委正式下達了(93)首規辦秘字107號文《關于雙榆樹地區集中供熱鍋爐房選址問題的報告》,決定另擇地址。
正是這次商討,使北京市領導和農科院的院士們就保住這塊“永久綠地”的意義取得了共識。28年來,這塊農作物“永久綠地”,冬小麥、大豆、玉米,輪作種植。太谷核不育小麥轉育成功的矮敗小麥,優質小麥和中黃13號大豆優良品種等,均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為國家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科技創新做出了突出貢獻。優良品種的推廣面積逐步擴大,使廣大農民收入實際提高,這是建筑開發商無法比擬的。
(摘自微信公眾號“瞭望智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