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來生,我們不要再見面……”看到這句話時,難以想象這是一位14歲花季少女留給父母的訣別書。
近日,“上海14歲女生跳樓”的新聞在網上炸開了鍋,讓人痛心不已。看完女孩近1500字的遺書后,更是淚水不禁往外流。是怎樣的經歷,磨滅了她的希望?
遺書中的這幾句話,或許能給我們答案:“你們愛的不是我,是沖進班級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級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滿分的我。”“我是帶給你們榮譽的人,嚴格出孝子的代言人,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巴掌打在臉上最疼,然后是手背,再是手臂,最后是大腿。”“羞辱人最有效的方法先是讓她就穿拖鞋站在屋外向人示眾,再是每日每夜不停地尖聲罵最難聽的話。”“毀掉一個人很簡單,只需要毀了她的童年。”父母的辱罵與虛榮,最終壓垮了這個14歲的女孩。
不禁想起周國平老師說的那句話:“家里的花自殺了,遺書寫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獨缺少陽光和愛。”親子關系最可怕的,就是淪為一場“囹圄之災”。
演員馬伊琍曾說:“父母有時候渴望掌控,其實是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對多數父母而言,父母的價值,在于掌控孩子。而孩子的價值,則在于考出好成績,成為乖孩子,給父母爭面子。正如女孩在遺書中的控訴:“我是你們在朋友面前攀比的工具。”
瑞士心理學家米勒說:“一旦孩子被當做父母的私人財產,被父母利用以達到某種目的,一旦父母對他施以控制,他最基礎的成長已經被粗暴打斷。”把孩子當成炫耀的工具,是對孩子人生的剝削。孩子的人生是自己的,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憧憬。你可以引導,但不能霸占。真正的愛,不是壓榨,不是剝削,更不是控制,而是尊重。
(摘自《現代家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