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長都在咆哮式育兒。”清華大學學生心理發展指導中心副主任劉丹談到,學會動機管理和情緒管理對于青少年的家長十分重要。
傳統的教育方式培養的是學生的外部動機,無論是為了跟“別人家的孩子”比較,還是為了取得更高的分數,或者為了去公認的好學校、好專業,這些努力的原因都是外部動機。外部動機會讓“內卷”現象愈加嚴重,因為每個人都是為了大家公認的“最好”在努力,而不是為了自己的喜好。
然而,當一個人是為了追求自己喜歡的生活而去努力時,外部動機就變成了內部動機。“我內心喜歡這件事嗎?”“我內心幸福嗎?”“我有沒有積極的人生態度?”“我有價值嗎?”這些都是內部動機。劉丹說,當學生和家長都開始關注學生內在的快樂感時,學生的動力就會被激活,會更好地運用青春的能量,積累自我效能感,實現自己的價值。
如何將對外部動機的關注轉向內部動機呢?劉丹舉例說,當家長坐在餐桌旁對孩子說,“快點吃,吃完趕快寫作業”時,他關注的是孩子寫沒寫完作業,以及孩子有沒有把飯吃光,這些都是外部動機。如果家長關注的是內部動機,他可以說,“一會兒你寫作業的時候,你想最先寫哪個部分?哪個是你最愿意寫的?”另外,劉丹強調,情緒管理中,更重要的是家長對自己情緒的管理。臨床發現,家長只要每天用15分鐘管理自己的情緒,不需要讓孩子做任何事情,孩子情緒就會變得很好。
(摘自《中國青年報》)